第五节 莫高窟——艺术再现历史变迁
莫高窟又叫千佛洞,位于甘肃酒泉的敦煌,在河西走廊最西端。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据记载,一位叫乐僔的僧人路过这里,突然发现有万道金光,犹如佛尊降临,于是虔诚的乐僔便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之后人们不断开凿,洞窟规模不断扩大。之后历经北朝、隋、唐、西夏、元等多个朝代的兴建,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最初开凿的时候,人们将这里称为“漠高窟”,意思是“沙漠的高处”,后来因为“漠”和“莫”通用,便逐渐改成了“莫高窟”。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泥质彩塑3000余身,壁画的总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在世界现存的石窟艺术中,莫高窟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被尊为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735个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共有487个洞窟,是莫高窟的主体部分,僧侣们主要在这里进行宗教活动,洞窟内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其他的均为僧侣修行、居住和埋葬地。
按石窟的建筑形式和功能,这些洞窟可分为中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顶形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影窟等,另外还有少量佛塔。窟型最大的高几十米,最小的连人都进不去。石窟保留下来很多艺术作品,除了大量的壁画和泥质彩塑,还有一些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以及几千块莲花柱石和铺地石。这些都是很珍贵的古建筑实物资料。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外来的艺术形式,这反映了古人兼容并蓄的艺术态度。
莫高窟壁画精美绝伦,所有的壁画若连起来横向排列,可绵延45千米,如一道规模宏大的画廊,因此人们也把莫高窟称作“墙壁上的图书馆”。这些壁画绘制在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多半的洞窟中都有分布。壁画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佛教故事,有佛教的历史,还有神怪的故事。此外还有很多壁画描绘的是当时的民间生活,比如耕作、狩猎、纺织、战争、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华丽动人,是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体现。
在莫高窟的壁画上,飞天可算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多数的壁画中,都可看到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是最能表现优美姿态的人物形象。墙壁之上,婀娜多姿的飞天在浩渺的宇宙中随风飘舞,有的手捧莲蕾,一飞冲天;有的从空中扶摇而下,仿佛一个仙女坠落人间;有的穿过万水千山,宛如游龙嬉戏于人间,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像。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体是彩塑。这幅佛像是彩塑发展的中期创作的,一般都是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外型上的明显特征:头大、体壮、腿短。
由于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比较松软,不太适合制作雕塑,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依山而建的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的雕像。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有的是独立佛像,有的是组合佛像,组合佛像的中间通常都是佛陀,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这些塑像都很精致,与壁画共为石窟中的艺术珍品。
莫高窟中的第96窟是所有石窟中最高的一座,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外附岩建有一座“九层楼”,这九层楼也成了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就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远远望去巍峨壮观。九层楼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在檐角的位置系有风铃,声音十分悦耳。窟内有弥勒佛坐像,是由泥塑彩绘而成,这尊佛像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宽阔而上部狭窄,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人们就近观赏大佛,又可透进光线照亮大佛的头部和腰部。
▲敦煌飞天仕女图。婀娜多姿的飞天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典型的形象。飞天是佛教传说中的天人,常常在佛说法时飞舞在空中,奏出美妙的音乐,洒下美丽的鲜花。
▲手捧莲蕾,一飞冲天。
▲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俗称“大佛殿”,依山而建,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这座大佛记载的修建年代为唐朝年间,所以弥勒菩萨的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莫高窟的第17窟是著名的藏经洞。藏经洞内有中国几个世纪以来的文书、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几万件,“藏经洞”也因此而闻名。藏经洞内塑有高僧洪辨的坐相,墙壁上绘有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还有一通石碑,似乎还未完工,是洪辨的告身碑。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写于北宋年间,其中多半是写本,还有一些刻本,大部分用汉文书写,但也有古代藏文、梵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账册、历本、契据等,有不少孤本和绝本。这些都是很珍贵的历史及科学研究资料,并由此衍生出了专门研究这些文献的“敦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