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命不是纯物质化的存在——曾国藩的“续航”指南
曾国藩一直承担着内忧外患的压力,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常年处于“不在愁中即病中”的状态。作为一位身担重责的“资深病人”,在处理身心方面,他有着很多的贡献和成就。在他的很多书信中,都谈到了怎么治病、怎么生活的话题,比如他曾对自己的儿子说:“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尝教尔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
意为养生须少恼怒。苦乐是相对的状态,人心中的很多苦,都是因为对外在或自己期待太高,过于贪求和苛刻,便会陷滞其中,于是辛苦,也阻碍了生机。因而他认为少恼怒少耗散,便是很好的养生举措了。
关于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人不够健康但还能持续着正常运转的这种状况,对曾国藩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事情,他说之所以如此,通常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志帅气”。这种情况是以较强的意志力调动能量,由此可以进行一些管理和调整,让气血一 直处在比较活跃的状态。 比如早上赖床,可以用意志力强迫自己起来,如果心思散乱,便可以让自己去端坐凝神,主动地收摄和补给,由此可以让自己处于比较正常的运作中。(《黄帝内经》里说,人要“志闲而少欲”,就是说我们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力处于稀缺和枯竭的状态。当人过度使用意志力,而不是能量的自然生发时,身体消耗的代价会很大,也会让我们在需要以“志”来帮助运转的时候,没有储备可以使用。)
另一种是“以静制动”,指的是更差一点的情况——“久病虚怯”,他说这时要做的是“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扫除净尽”,把名利和与当下无关的东西都抛诸脑后。当人把多余的念头和情绪清除,不再涣散和消耗,让自己处于一种恬淡宁静的状态时,便会“真阳自生”,能量便会慢慢地开始蓄积。
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有最好医疗资源和丰富知识储备的古代士大夫,谈到对身体的保养时,重点不在吃喝,更多涉及的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作为。
这并不是说肉身不重要,而是我们太容易把人的生命纯粹地物质化了,常常忽略身心是一个整体这件事。比如一个东西吃下去,需要经过身体运化代谢,转化成能量,才能为我们所用。我们往往会关心这个东西是什么,但对于它是否适合自己,以及这个过程如何运作,能量以什么样的形式体现等,都不太了解和关心。而曾国藩的体验和见解,则指向了人的一种平衡,知道肉眼能看到的不是全部,因而不会陷入对肉身的无限关注与执着偏颇,知道对生命而言,还有重要的“心”那一部分,在作用和引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