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宗室王公从政与清末政治生态失衡
第一章 宗室王公从政与清末政治生态失衡
清承明制而有所损益。明朝的藩王制度“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在明制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对王公实行“诸王不锡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的制度。清初的宗室王公“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与明所谓不临民、不治事者乃绝相反”。[1]宗室王公在清代地位超然,与皇权联系紧密。一方面,皇帝需依赖王公辅助以巩固其异族统治;另一方面,皇帝又担心大权旁落,故对王公严格控制。所以,可以明显地看出,清代王公的权势随着皇权的消长而变化,权力时起时落。如,清初的议政王会议制度使得宗室王公可以参政议政,拥有一定决策权力。在特殊历史时期,甚至出现了睿亲王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权倾一时的情况。但皇权一经稳固,议政王会议制度便遭取消,遂有亲贵不干预政治的祖训。不过,清朝历代都有个别王公间歇性地入值军机、参与议政的案例,如雍正时期的怡亲王、嘉庆时期的成亲王及咸丰时期的郑亲王、恭亲王。
1861年辛酉政变后,在太后垂帘、皇帝年幼的背景下,亲王入值军机处与总理衙门遂成为不成文之定制,先后有恭亲王、礼亲王、庆亲王入值军机处及总理衙门。随着清末政治改革不断设立新的中央行政部门以及1908年光绪、慈禧去世后醇亲王载沣摄政,更有大批宗室王公从政,任职于中央行政部门。由此,宗室王公在清末权力高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