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有创造力的人吗
如今,在各行各业的招聘广告中,大家都想要寻找具备创新性和创造力的人。施特恩贝格(Sternberg) 和吕巴尔(Lubart) 在1999年时曾指出,领导者并非因为通情达理(比如,在必须解雇一部分职员时),或其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在这方面计算机可以胜任)出众而被选为领导的。23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具备创新性视野。这体现了创造力的经济效益,新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又催生了新的工作。如今,创造力被视为企业成功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4
心理学家乔伊·P. 吉尔福特(Joy P. Guilford)是创造力研究方面的先驱。25他将创造力定义为能够产生新颖有用想法的能力。我们在做DIPS分类的职位描述分析时,也一再提及了创新能力、想象力丰富、创造才能等词,在前文提过的专业框架中,它们全部从属于“创造力”(Kreativität)这个上位概念。
在此,各位读者朋友可能会发问,究竟有没有一种一般性的创造天赋?如果有,人们又该如何测量这种天赋的大小?创造性天赋测试在各种情况下都涉及所谓的发散思维——它与聚合思维相对应——的考察。运用发散思维意味着,以开放性、无体系和游戏式的状态解决问题,同时无视思维壁垒与反对之声;而聚合思维是一种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旨在寻找唯一确切答案的思维。如前所述,这种区分可追溯到智力研究者乔伊·P. 吉尔福特那里。在20世纪50年代,他致力于优化智力测试,并首次开发出了测量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传统智力测试几乎总是包括这样的任务,即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比如,将数列35–39–42–21–25–28–14……补充完整。因为该任务只对应一个正确答案——18,这就需要聚合思维,即这种思维仅朝着一个方向,而非许多方向。
与之相反,为了把握创造天赋,吉尔福特建议设置发散思维任务(即具有开放性答案的任务)。在这些测试中,受试者需要在有限时间内为下类问题找到答案:
•使用可能性:砖头通常被拿来建造房屋,除此之外,砖头还有哪些用途?(题目中的砖头可替换为汽车轮胎、罐头等)
•特性:哪些东西是能发出响声的/圆的/风趣的……?
•乌托邦情境:请你设想一种可以直至云霄的攀缘植物。在植物的尽头,会有什么等着你?
在一般情况下,受试者有两三分钟时间写下尽可能多的原创答案。每个任务的答案都会(按照吉尔福特的建议)以不同的标准接受评估,目前,分析主要会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即:
•思维的流动性:在规定时间内,受试者给出了多少答案?考察时当然要剔除重复或相似度很高的答案。一些人在两分钟内只能想到一块砖头的5种备选用途,而另一些人则能想到20种。
•原创性:单个答案的原创性有多高?原创性的评判要么需要专家完成,要么会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如果一个答案在1000个人的答案里只出现了一次(比如拿砖头当书立),那么其原创性就要比出现了30次或100次的答案(比如用砖头建造楼梯)的原创性高。
(当然,只有那些符合道德标准的答案才算数;把砖头当作投掷物去搞破坏,或者攻击和伤害他人,做有失体统、伤风败俗的事的想法不能算在内。)
然而,发散思维测试真的能测量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吗?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流动性和原创性真的是创造性成果或拥有成功生活的体现吗?迄今为止,这方面研究少得可怜,真要说有点什么成果,那还是来自波兰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盖达(Gajda)、卡尔沃夫斯基(Karwowski)和贝盖托(Beghetto),他们首次在一个元分析中将所谓的创造力测试与学术成就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26基于对120项单个研究的分析,所得的联系为中等程度,相关系数为0.22,按照统计学惯例,该相关性为低到中等。当人们分析创造力成果测试时,得到的相关系数比请受试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创造性时要高。
这些测试是否真的能够测量创造性(创造天赋)?来自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 in Philadelphia)的罗伯特·韦斯伯格(Robert Weisberg)等创造力研究者们频频从根本上提出质疑。27他们认为,创造力非常多样(人们通常只是考虑科学与艺术上的创造力),无法通过标准化测试来把握相关天赋。韦斯伯格认为,要想拥有出众的创造力成果,就需要长年累月在一个专业领域中深耕。因而,他认为发散思维测试没有意义,并不能说明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力或许并非个人的天赋。
其他科学家的观点没有韦斯伯格这么极端——那些测试当然不能真正地测量创造性才能,但是它们却可以对创造性潜力一类的内容进行把握,这虽然不是获得出色创造性成果的充分条件,但至少是个必要条件。28因为,若想真正获得创造性思维火花,还必须要满足其他的前提条件:
•在大多数创造性领域,最低限度的特定认知智力虽不是充分条件,但也是必要条件。
•某些非认知方面的个性特质,尤其是开放性,对于发挥创造力是有帮助的。
•罗伯特·韦斯伯格以及卡尔·安德斯·埃里克松(Karl Anders Ericsson)等科学家都曾指出,为了在一个领域中创造出一些特别且新颖的东西,毫无疑问,获取知识、习得本领、进行大量练习、打牢基础都是必需的(但是,这些科学家的一些说法显然有些夸张——“仅凭大量专业知识就足以变成有创造力的人”)。
事实上,大多数创造力研究者都从这一观点出发:为了获得尤为具有创造性、可观察到的成果,必须要将各种有利因素叠加起来。
在我的工作小组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埃马努埃尔·尧克为了弄清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研究两种创造性产出:一方面,他研究了创造性活动,如绘画、陶艺手工、乐器演奏、诗歌/小说创作、作曲等;另一方面,他也对公认的创作性成果/成绩(如发表图书或其他作品,公开表演自己的音乐曲目,举办艺术展览等)进行了考察。
我们将主要结论展示在图2.3中:
图2.3 创造性活动与创造性成果模型
注:数字展示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程度的高低(根据尧克等人的研究)29
从所研究的天赋和个性因素中可以发现,一些因素只对创造性活动有重要影响,而其他的却只对创造性成果有影响:
•根据研究,在发散思维测试中,对创造性活动有利的两个条件分别是,高度的思维流动性和答案的高度原创性。
•个性方面的开放性影响着创造性活动,但却不影响创造性成果(我将会在第3章详细阐述个性特质)。
•创造性活动(从逻辑上来看)是创造性成果的一个前提。
•智力具有双重影响力;一方面,智力对创造性成果/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它还作用于创造性活动到创造性成果间的这条“路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想要把创造性活动转变为创造性成果,那么高智商明显是有帮助的。
总结来说,就(职业相关的)创造性成果而言,以下几点——高度的思维流动性和原创性,高度的开放性,以及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明显是必需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项研究没有考虑到一个领域中的专业技能、知识与经验所起的作用。
创造力测试本身并不存在,但吉尔福特所提议的发散思维测试却可以把握创造性潜力等内容,我们或许可以把这种创造性潜力看作从事创作性职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将相应的开放性、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以及自律(参阅第3章)几者结合,并得以获取许多(视不同的专业领域而定)知识、本领与专业技能,那么,就可以通过创造性活动获得特别的创造性成果。当然,沉迷于创造性活动并非“玩物丧志”——创造性活动甚至被视为心智健康的标志。30然而,如果想要将自己的创造性倾向变为职业,进而获得成功,那么很明显,上述因素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