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风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南岭山脉,位处于西,附近是阿尔大沙漠。

沐浔在沙漠下面深处建造了一座实验室。用来研究收集到的物品。

修仙界,沐浔的分身莫静竹在水蓝城开了一家多宝阁,买些低阶的丹药,符箓,阵法,法器,灵植。

她还设置了一个电子账单,上面有以物易物,有用灵石购买的,有需要寻找的任务。进店的人可以找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易。

凡界,死去的人都被沐浔选择性附身,学习知识,增加技能,增长游历,见识世间万物。

她还可以选择性的完成死去的人的遗愿,就当是他用了他们身体,完成交易罢了。

……

时间流逝,一转眼,沐浔已经成功到达大乘期了。她的分身有的功成名就,有的掌握财富,有的过着山野生活。

有的是大魔头,有的是修仙界数一数二的天骄之子,有的是大佬,有的是大妖,有的也是弱小的生物。

这些年,沐浔越来越熟悉每种生物,她的分身延续了死去的生物的性格,处理事情的风格,渐渐的融入这个世界中。

她的道日渐强大,她对道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这些年,她不断的研究,学习,完善了她的帝国,完善了她的功法,完善了她创造的秘法,她已经无敌无修仙界了。

不过这些还不够,她要成就无上至高,活着,掌握自己的一切。

道,在哪里都存在,强和弱都可以生存在这个世界。

沐浔觉得,就算是仙,神,圣,都可以存在在每个世界,只要不破坏规则就可以随意游走世间。

沐浔继续了她的修炼,她现在掌握了一些神秘的能量,能去往三千下界行走。

……

修炼体系:

练气期十二层,

筑基期,金丹期,元婴期,化神期,分神期,合体期,渡劫期,大乘期:初期——中期——后期——圆满期。

宇宙:

散仙九劫,

地仙,天仙,玄仙,金仙,大罗金仙,帝境九转,神境六玄,准圣,圣人(混元大罗金仙境,自在境,大道境,大道至上境,创造道者,创造主宰,至高无上境,未知境:初期——中期——后期——圆满境。

……

沐浔最终成就至高无上境,未知境需要探索。

她活着,掌握自己的一切。不依赖一切生物,因为她就是无敌的存在。

——他说:“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常宁伯读书不多:“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如强大到能轻松翻转乾坤,也看透了世间冷暖丑恶,经历了世间人情冷暖,颠沛流离,明白了这世间的庞大与复杂,站在高处,却仍然目中有尘埃,俯察低处,体恤弱者,对万物有情。”

沐浔,她亦一样。是风,是过路人,是世外之人,游走世间,心遇而安,有所为有所不为。

……

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它没有边际、边界。

“心困而不能明理,闭嘴而不能说话,给你说个大略吧。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

阴阳相交,万物化生,这是万物产生发展的规律,但你看不到。生死兴衰,时隐时现,日迁月移,道无时不在此中起着作用,但你却不见它的形迹。

生有所始,死有所归,生死循环,无有穷尽。这就是万物生死之根本。”

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但不自居有功。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业才不会失去什么。

矛盾和转化是永恒的,而且这种矛盾不断变化、相互转化。所谓的“道”,就在这里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怀着敬畏之心,顺应自然,顺应道,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智慧,最终获得自由而自在的人生。

真正的道,都是没有锋芒,没有纷扰,上和光下同尘、与万物和谐一体共生共存的,它因此圆润谦卑,也因此深奥莫测。

真正的智慧就在这里。百姓一定自由,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让百姓自己发展自己。

变幻莫测、虚空博大的“道”是没有穷尽的,这就是化生万物的总根源。

那黝黑幽深的生命之门,就是天地万物的生命之源。

它就这么存在着,连绵不尽地生育万物,其价值无穷尽。天地之所以能长存,是因为它顺应自然而生存,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

所以能够长存所以圣人谦卑退让反而能居人先,不计生死反而能保全生命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

所以反而成就了自己圣人法天地,顺应大道,心存敬畏,心怀谦卑,收敛退让,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强出头角,为人处事低调不张扬,甘居人后,最终反而能居人先;不强求显达,不计个人安危,最终反而能保全自己,持盈保泰,善始善终。

至善之人能谦卑自处,内心深沉宁静,与人为善,说话真诚守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发挥专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居于众人所不齿的卑下污浊之地,持盈而亏的道理。

事物都有两面性,此两面相互转化,物极必反。拥有一份宁静而充实的内心,才是生命中最应该把握的。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此谓道也。揣而锐之,则不会长久创造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却不自恃有功,长成万物却不把持主宰。

修道,要做到形神一体,即肉体和精神合而为一;保持元气,柔和纯净如赤子;善于内省,消除杂念,保持内心澄澈,心如明镜,如此才能做到感官不受外界侵扰,从而做到清静无为,明白通达,大智若愚,惠泽万物但不据为己功,不恃功而骄,使各适其性,各得其所,是谓大德。

从灵肉一体到明白四达,境界不断提升,最终修得高深的德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抟气为柔”,集结自己的精气神,保持元初之灵气,保持一份赤子般的好奇、投入和真我,善于审视自己,反观内心,强大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事物因“实”而存在,因“虚”而彰显价值,实外显,虚内敛,前者是前提,后者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修养,只有“掏空”自己的内心,让心回归清静、无我、真我的状态,才能做到“无”,在无我忘我中投入做事,专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中空,开凿门窗建成居室,正是因为它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

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无”发挥着作用减少欲望,返朴归真,抱真守一,顺道而行,保持内心的真元,为此,远离纵情声色犬马的浮华生活,而保持简单知足和自我真我的生活品质。

唯有超越此“有”,才能达到上章所说的“无”之境界。

生命中最该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质和功名,而是内心的快乐、充实和幸福与其重视荣辱如同身体生命,不如重视身体和生命超过荣辱,简单地活着,为活着而活着。

一个超越了个人荣辱,重视天下如同重视自己身体,爱护人民如同爱护自己一样的人,才可担当天下之重任。

为什么?因为他们自知有此身,就天道而行世事,能做到由爱小我到爱天下,不拘泥于自己,“宠辱皆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可担当大任。

灵活地将先人的智慧运用到今天的生活。

“道”之体征,即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来,绵延不绝,不停变化,不可名状,所以终归为虚无之态,于是叫它“惚恍”。夷、希、微三个字形容“道”的幽而不显,若隐若现,不可捉摸。

由此看来,“道”是我们的感官无法感知的,唯有用心体悟。

有道之士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深藏不露,个性丰富,形象多面,他们集沉稳、忧思、谦恭、温和、敦厚、豁达、宽容、恬淡、活泼等于一体,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道”之无形无象,不可名状,变化莫测,深不可识。

它既丰富高深又充满无穷魅力,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古时的得道之人,见解高深玄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因其深藏不可识,只好勉强用以下比喻来形容他:

办事沉稳谨慎,像走过冬天的冰河一样;

心怀忧患意识,像警觉着近邻的袭击一样;

神态恭敬庄严,像做客一样;

态度和蔼可亲,像正在消融的冰一样;

性情淳朴厚道,像未经雕琢过的木料一样;心胸豁达,像空旷的山谷一样;

个性浑厚包容,像浑浊的江河大流一样;

神态深沉恬淡,像深沉的大海一样;

行动起来灵动,像不知停止的风一样。

谁能够在浑浊的河水中静止下来,然后慢慢地自我澄清呢?谁能够使静止不动的东西运动起来,然后慢慢地显露生机呢?

遵行道之人不追求富有、盈满。

正因为不崇尚盈满,所以能推陈出新。“道”之多面性,决定了有道之人的表现,没有一定的形象,做事也没有一定之规,而完全是顺道而行,变化莫测,但执守大道之心不变,沉静如大海,行动如脱兔。

他在浊世中既能和光同尘,与周围和谐共处,又能做到不随波逐流,能够涤荡自己,保持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既能做到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立不世之功业;又能做到超然出世,穷则独善其身有道之人虽然“神通”广大,能量无限,但他明白盈满则亏的道理,所以做人做事总会留有余地,不追求丰富盈满的物质享受,而追求知足知止的简单朴素自在的生活,让生命处在一种适时、适当的平衡状态中。

正因其永远不满,不会溢出,永远不会走到尽头,所以总能推陈出新,创造出生命的无限精彩做人做事要保持分寸感,掌握好自己的平衡,不能做尽了。

这也是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所以不必追求完美善于体察万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循规而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人只有在变化万千的世象中,明白万物回归本真的道理,善于体察万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循规而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安,从而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这就是“太上”君主治国之王道。

顺应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否则,要求越多,规定越多,标准越多,问题越多,越描越黑,越理越乱,聪明反被聪明误。

保持真诚如赤子的本性,其目光和智慧的触角更远大,所以走得更远真正的智慧,不是乱真的虚伪,不是钻营利己的机巧心,而是把这种智慧放大,用于正途,不仅为自己,更为普通大众老子洞察世间万物,看淡名利富贵,所以他甘处人下,不与世人争名夺利,而是保持本性,执道而行,淡泊无为。

这种独异于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绝不与人同流合污的生活姿态,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保持本性,顺其自然,顺道而行。

让生命处于一种丰富宁静、自然无为、自在悠闲的状态阐述“德”与“道”的关系,即“道”为“德”之宗、之体,“德”为“道”之子、之用。

大德之人,总是崇尚大道,顺道而行,以得道为自我要求。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只有细心体认了“道”,才能认识到万物发展之始终,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有大德。

能承受委屈才能保全自己,能屈就才能伸展,能处低洼才能充盈,有陈旧才能有更新,有少取才能有多得,贪多就会使人迷惑。

所以圣人坚持守一不变的法则治理天下。因为不固持己见,所以能认清事物本相。

因为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

因为不自我炫耀,所以能功勋卓著。

因为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足发展。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人所说“曲则全”的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

圣人确实能做到,所以天下归之。圣人抱一的为人处世原则。抱一就是抱朴归一,以不变应万变。

因为看到万物的本质,所以圣人能低调朴素,不与人争,谦卑自守,委曲求全,执道而行,顺其自然,成就自己的非凡。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高明智慧世相纷繁,而且变化多端。

但万变不离其宗,事物发展都有规律可循。所以聪明人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绝不受外在物象的迷惑,而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抱一”之姿态,从而做到化纷繁为单纯,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让成功变得容易;得意不骄,失意不馁,看透事物存在的对立统一性。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患得患失,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卑不亢,从容豁达,能吃苦也能享受人生,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样就能获得丰富而快乐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