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重点任务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分为“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与“全民健身非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在体育领域服务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兜底服务、强制性达标服务,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由政府负最终责任。全民健身非基本公共服务是基本服务基础之上的升级服务,体现的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的提高,其范围应逐步扩大,标准应逐步提高,应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地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抓好8个方面重点任务,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使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到实处、变为现实。

一、完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深刻影响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和供给效率。理顺体制机制既可以破解制约全民健身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又能够激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我国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还不完善,基层社区全民健身力量薄弱,全民健身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足,需要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由全民共享。

首先要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稳妥推进体育协会与体育行政机关脱钩,充分发挥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在运动项目普及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通过多种方式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引导优质资源下沉社区。最后是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由全民共享,加大体育部门所属的专业训练场地设施开放力度,加快竞技体育科技成果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建立竞技体育运动队帮扶基层体育组织的工作机制,引导运动员为全民健身服务。

二、推动均衡布局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尚未充分根据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和流动趋势优化配置,与不同类型城市、不同城市形态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和路径还未形成,全民健身资源空间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

首先要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进一步与常住人口总量、人口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其次要优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分别探索适应超大特大中心城市、大中城市、县城等不同城市类型,以及中心城区、新建城区等不同城市形态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和路径。最后要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优化全民健身资源空间布局。支持冰雪资源富集地区打造冰雪经济发展高地,高标准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构建户外运动“三纵四横”空间布局。

三、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的载体,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传统大型体育场馆成本高、耗能大、易闲置、不便民,不适应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

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首先要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加强新建居住区按标准配建健身设施,构建多层次全民健身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其次要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建立国家步道体系,推动体育公园建设并拆墙透绿、免费开放,加强冰雪、山地、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户外运动营地,以及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等设施建设。最后要推进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控制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的规模和数量,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节能降本改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要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努力推动以学校为重点,带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周边居民共享健身空间,做到能开尽开。

四、丰富赛事活动

我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还存在质量不高、层次较少、多样性不够、体系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要加快推进赛事资源的开放、大力培育品牌赛事活动、健全赛事活动安全保障机制等。

首先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赛事,公开全国综合性运动和单项体育赛事目录及承接标准,优化体育赛事使用道路、空域、水域、无线电等行政审批流程。推动体育赛事安保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培育品牌赛事活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立足球、篮球、排球业余竞赛体系,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为主的体育赛事体系。开展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试点,推动户外运动装备器材便利化运输,促进户外运动发展。最后要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建立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分类制定办赛安全标准,加强户外安全知识教育,确保各类赛事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五、扩大群众参与

我国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还不够经常、广泛,尚未形成全人群、全年龄段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氛围。要贯彻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培养终身运动者,提高职工参与度。

首先要落实全龄友好理念,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参与运动提供便利,保障他们的运动权益。其次要培养终身运动者,深入推进体教融合,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1项以上运动项目,更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最后要提高职工参与度,按职业类型制定健身指导方案,组织职工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发挥工会积极作用,鼓励使用工会经费为职工购买健身服务。

六、提高标准化科学化水平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科学化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全民健身过程中运动负荷偏低、过度运动和损伤严重等问题同时并存。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高健身运动科学化水平,推进体医融合发展。

首先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并定期更新,加强场地设施、器材装备、运动技能、赛事活动、体育培训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统计监测制度。其次要提高健身运动专业化水平,发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完善群众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审标准。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全民健身指南》。最后要推进体卫深度融合,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方法,倡导运动是良医的理念。

七、营造社会氛围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仍待进一步提高,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体育精神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还不强。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要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强化全民健身激励,加大全民健身国际交流。

首先要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将全民健身的理念和知识融入义务教育教材,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发挥体育明星影响力,传递体育精神。其次要强化全民健身激励,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运动水平标准达标者颁发证书,定期发布全民健身活力指数,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最后要加大全民健身国际交流,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国际赛事为契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建“冰雪丝路”,共同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支持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八、完善要素支撑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土地供给不足、资金支持不强、专业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数据要素应用不广、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亟须提升要素支撑能力。

一是要保障土地供给,合理增加体育用地,盘活城市空闲土地,推进复合利用。二是要拓展资金渠道,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三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补齐紧缺领域教练员短板。四是要强化科技支撑,支持全民健身科技研发,拓展应用场景。五是要加快数据要素应用,加强全民健身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推进全民健身相关数据开放共享,培育全民健身数据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六是要强化法制保障,完善体育法规体系,加快修订体育法,完善体育健身执法和监管制度,探索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加强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