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全民健身体制机制与体育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经历了由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再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体制机制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力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为重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迅速把发展体育事业摆上议事日程。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不到20天,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体育工作代表大会。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协助政府组织、领导并推进国民体育运动,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及为国防与生产服务,毛泽东为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11月,我国参照苏联经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各地也陆续建立省(区、市)、市、县体委机构。至此,我国基本建立体委牵头负责、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形成了国家办(体委)、部门办(各行业系统)、单位办(机关、企业、厂矿、学校)相结合的组织实施体系。仅1953—1956年,全国就举办了6 000多次县级以上运动会,打破全国纪录1 300多次。十年“文革”期间,体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这一阶段,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扔掉“东亚病夫”帽子的有力证明,焕然一新的中国体育像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开始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崭露头角。体育事业在增强人民体质、鼓足国民干劲、改变落后状况、服务外交大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栏 2-1
新中国体育事业三个“第一”
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由于那时新中国奥委会尚未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国内外普遍认为我国无缘这届奥运会。当时,新中国已与东道主芬兰建立外交关系,在芬兰等友好国家的努力下,国际奥委会作出中国大陆和台湾选手均可参加比赛的决议。但由于台湾当局一再阻挠,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收到邀请电文时,离奥运会开幕仅十几个小时。周恩来总理果断作出批示“要去!”,指示“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取得奖牌,此去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会就是胜利”。我国迅速组织了40人的代表团,抵达赫尔辛基时比赛已基本结束。中国代表团直奔奥运村,在广场上迅速集合,举行升旗仪式,以这种形式宣告了新中国的存在。这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只赶上了男子100米仰泳比赛和最后的闭幕式,其后与芬兰进行了足球和篮球友谊赛。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57年,受贺龙元帅邀请,容国团从香港罗湖口岸回到祖国内地。随后,容国团在广州参加训练,开始备战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立下取得冠军的目标。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德国多特蒙德举办,容国团克服伤病困扰,凭借高超的技术和钢铁般的意志,在男子单打比赛中,先后战胜美国、匈牙利等国的乒坛名将,最终赢得了冠军。这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周恩来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国庆10周年并列为1959年的两大喜事,并将新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
第一次打破中美外交坚冰。我国体育事业始终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相连。1971年3月至4月,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比赛第一天,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中国队大巴车,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上前和他握手交谈,并送给他杭州织锦留作纪念,科恩手持织锦的情景被记者抓拍,成为爆炸性新闻。第二天,科恩回赠庄则栋一件印有和平标记的运动衫,并与他拥抱。中美运动员的友好交流很快被传为佳话,随后美国副领队询问中国队负责人能否邀请美国队到中国访问比赛。4月3日,收到国家队的报告后,毛泽东立即指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如约到达中国,并在13日下午举行了一场中美乒乓球友谊赛,为此后基辛格和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打下了基础。小小乒乓球弹开了中美紧闭20多年的国门,也震动了地球。
二、从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前
1979年,我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如何快速提高竞技水平成为首要问题。当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确立了竞技体育“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举国体制初步形成。198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确定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思路,竞技体育获得了制度和经费的优先保障。同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会议正式提出“奥运战略”,将有限资源投入到“小(小球项目)、巧(技巧类项目)、难(高难度项目)、女(女子项目)、少(少众项目)”这五种最容易出成绩的项目,提高优先发展的效率。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国家体委印发《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改变单纯依靠国家和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此后,竞技体育“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观,群众体育开始受到重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同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先后印发,标志着奥运项目优先发展,逐步向“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协调发展转型。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对新时期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作出战略部署。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明确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维护人民群众健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全民健身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此后,国务院每五年印发一次《全民健身计划》。
这一阶段,举国体制对于快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关键作用,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创造了多项标志性事件,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举国体制为鲜明特色的中国体育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全民健身运动开始普及,中华大地掀起持续不断的体育热潮。
专栏 2-2
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也专门提到了这三个问题,指出这是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
“奥运三问”发出24年后,才有了历史的回音。1932年,伪满洲国胁迫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被其断然拒绝。在张学良帮助下,最终刘长春作为唯一的运动员代表中华民国出征洛杉矶奥运会,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运动员费尽周折参加了3届奥运会,虽然竭尽全力,但从未获得一块奖牌。这也是旧中国苦难深重、积贫积弱在体育事业上的反映。
1952年,我国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第15届奥运会,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会高高飘扬,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1979年,我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上,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掀开了中国参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史的崭新一页。
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和贵宾出席开幕式,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1 438名运动员参赛。我国派出639名运动员参赛,以48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时隔整整100年,圆满回答了1908年提出的“奥运三问”,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
三、党的十八大后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把建设体育强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体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推动体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一是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推进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二是推动部分体育协会与体育总局脱钩,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三是推动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推荐姚明、王海滨、冼东妹、周继红、张健等专业人士担任协会主席,变更协会法人,开设协会独立账号,将运动项目主要业务职责移交至协会,推动协会独立开展工作。四是推动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改革,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19个大项126个小项群众比赛项目,以“我要上全运”为主题,广泛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和赛事,扩大全运会全民参与度。第二届青运会在项目设置、扩大参赛面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五是推动足球改革,提高足球运动水平。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建立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足球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分工,出台《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加强中国足协自身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运行程序,提升管理队伍素质,健全协会管理体系。
专栏 2-3
国务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16年,国务院批复建立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9个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国家体育总局,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系统研究提出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政策措施,强化各级政府主导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抓好全民健身计划相关任务措施的落实,推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加强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工作情况。目前,各省(区、市)都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大格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社会体育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破除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不协调的体制机制障碍。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主要目标是破除阻碍全民健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更多更优质的场地、服务和产品供给,吸引更多人参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改革方向看,体育领域的改革从聚焦特定运动项目,到特定人群,再到面向全体人群,越来越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的。
这一阶段,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进一步协同,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形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更加协调发展,全民健身得到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体育的功能已从单一的为国争光,转向了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金牌为本”已经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体育不再仅仅是运动员在赛场上为国争光,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一种生活方式,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第一环”,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体育越来越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尚不健全,社区全民健身短板较为突出,竞技体育的成果未充分由全民共享。要进一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的关系,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下沉社区,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进一步打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界限,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由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