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宝黛读西厢
《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从这一回开始正式进入了“大观园”时代,贾府的这些人也开始逐渐分化成了两个阵营,大观园中宝玉及一众姊妹属于“青春组”,他们天真浪漫在自己的青春王国里尽情绽放。而大观园外的众人属于“世俗组”它们如同蛀虫一样啃食着贾府这棵大树,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厦将倾之势已经不再遥远。
上回说到元春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她知道自己临幸过后大观园要被封锁,里边的景致也随之寥落。这个时候元春就想起了家中还有几位能诗会赋的姊妹,于是就打算让他们搬进去,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又想到宝玉自幼在一众姊妹丛中长大,若不让他进去只怕冷清了,一时不大畅快,便也命他进园居住。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既然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宝玉跟着一众姊妹搬进大观园是不是不妥当呢?其实通读整部《红楼梦》我们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图,贾宝玉这个人物本身就带有反叛的特性,而曹雪芹创作的大观园那就是为了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束缚,让这些红楼儿女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不受伦理的捆绑,这恰恰就是作者新潮的一面。再说宝玉这个人物他本身就不属于世俗,所以大观园那样的青春王国才是他所向往的。
太监传了谕,宝玉喜的无可不可,正在盘算的时候,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这个混世魔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自己父亲的传唤,这兴致也就一扫而光了。作为父亲的贾政其实无非是要叮嘱儿子几句,怕他进了园子后不好好读书,每天只想着玩闹,这是大家长的良苦用心。
宝玉见贾政这一段不再赘述,只说一点那就是贾政的古板,这其实也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特点。宝玉拜见父亲后坐在王夫人身边,王夫人问宝玉前儿的药丸都吃完了吗,宝玉说还有一丸,这个时候王夫人说:“明儿再取十丸来,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伏侍你吃了再睡。”这句话里提到了宝玉的丫鬟“袭人”,贾政听了就很不高兴,因为他觉得袭人这个名字很艳俗,然后王夫人就赶紧帮忙掩饰,又把贾母搬出来,生怕宝玉挨骂。这件事虽然很小但由此也能看出当时那个社会的封闭、刻板,毫无任何生机活力可言。男子只能一心求仕途,他对于人性是一种压制。
从贾政屋里出来宝玉要去回禀老太太,碰巧黛玉也在这里,宝玉就和黛玉商量搬进大观园要住哪一处,两个人也非常默契,黛玉选了潇湘馆,宝玉选了怡红院,他们两个是一定要住的近的,这样一个小细节也能感受到宝玉的心一直都在黛玉这里,所以他才只关心黛玉住在哪里。就这样众姊妹搬进了大观园,宝钗住了蘅芜苑,黛玉住了潇湘馆,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大观园里顿时热闹起来,属于他们的青春时代就此开启。
大观园里发生的第一个趣事就是一个经典名场面“宝黛共读西厢”。宝玉自从进了园子心满意足,每日和姊妹、丫头们一处读书写字。可是要知道宝玉此时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身体和心理都开始发生变化,所谓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出来进去都是闷闷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伤春悲秋”。就在这个时候宝玉身边的一个小厮茗烟开始哄宝玉开心,给宝玉找了一些书,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引宝玉看。
想一想宝玉一个贵族公子哥哪里见过这些书,一见犹如得了珍宝。刚刚搬进大观园,代表青春的“禁书”就出现了,不光是古代社会,现在其实也有很多“禁书”让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谈书色变,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慌张,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藏匿,有的东西越避讳反而孩子越好奇,每个人都会经历从懵懂到理解的青春,倒不如将这些谈之色变的东西道理讲清楚,引导孩子不要误入歧途。
宝玉可谓是如获至宝,这一日吃过早饭,宝玉拿着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细细品读。谁说宝玉不喜读书,他只是不喜欢《四书》、《五经》这样实用性、功利性的书籍,遇到自己喜欢的也是读得津津有味。一阵风吹过,把树上的桃花吹下来一大半,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抖将下来,恐脚步践踏,兜了花瓣,来在池边,抖在池内,花瓣随水流一起出沁芳闸去了。
这个时候有人来了,我们一猜便知一定是黛玉,肩上扛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想把落花都撂在水里,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里也是一个名场面“黛玉葬花”,因为后边还有相关情节,我们放在后边去说。从“葬花”这件事我们能看出来黛玉其实是有洁癖的,不仅对花如此对待感情亦是如此,在她心里宝玉只属于她一个人,不允许任何人与之分享,这也就是这对儿小情侣经常闹误会的原因。由此其实也让我联想到这座大观园,它真的那么纯粹、烂漫吗?如果真的如此或许秦可卿之死也就不会那么不明不白了。
宝玉听了黛玉的想法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黛玉此时的潜台词应该是“我信你个鬼”,你宝玉能坐在这里读《中庸》《大学》,那我黛玉可真真看错了人。宝玉见瞒不过就把书递了过去。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过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辞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
宝黛二人读的《会真记》其实就是现在的《西厢记》,在那个年代它被列为禁书,而当下却是非常经典的文学名著,如果现在我们青春期的孩子捧着一本《西厢记》来读也许我们会开心的不得了,但宝黛二人却只能偷偷去读,一旦被大人发现那就是大事。这类禁书不光宝黛看过,宝钗也看过,每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都会被它所吸引,不仅是因为书中精妙的辞藻,还有生活中不曾体验过的故事情节,所以我们常说“青春的美好就蕴藏在这些背着大人偷偷懵懂的摸索当中”。
看完了书,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此话一出,黛玉可是不干了,这里先解释一下,这两句话都出自《西厢记》,是张君瑞和崔莺莺二人调情的话语,很明显宝玉用到这里形容他和黛玉就有些不妥了,毕竟黛玉是个大小姐,此话一出颇有冒犯之意,所以文中说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读到这里很多人非常不解,明明宝黛都是小情侣了,宝玉说这些话黛玉应该开心才对,说明宝玉心中有黛玉,怎么还生气了呢?要知道宝黛二人只是刚刚进入青春期,对所谓的情与爱懵懵懂懂,而且黛玉不管怎么说是大小姐出身,最在乎的就是尊严和面子,宝玉用这种淫词滥调来形容她那不是对她的爱,反而是一种不尊重和冒犯,所以这才生了气。当然其实黛玉也不是真的生气,她是在提醒宝玉要自重,不要胡闹。这种感觉真的有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意思。
宝玉见黛玉生气了,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鼍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在黛玉面前的发誓总是很严重,什么化成灰,或者是生生死死的,他把生死看成很重要的事情,借此发誓表达忠心,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你会发现宝玉的心态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就为后文出家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这或许就该是青春的模样,两个人一起看禁书,一起调侃彼此,这是只有大观园这座青春王国里才能承载的,然而走出这座城堡世界就是另外一番模样。
宝玉在大观园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偏爱看禁书,可这大观园外同龄的另一些人正在为谋生而发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