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是中国流行音乐从弱小到兴盛的四十年。在这个发展历程中,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备受指责、边缘化状态到逐渐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状态逐步走向文化的中心地带,成为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样式和精神形态。伴随着当代大众文化的强势发展,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一支,也对当代大众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和生活观念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正如美国人评论流行歌曲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一样,四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曲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是任何社会和文化研究者都不容忽视的”[1]。流行歌曲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就在于它是以自我本质的张扬和内在生命的愉悦为基础的大众审美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的转型、文化生态的变化、大众审美心理的拓展,渐渐丰富了我们理解人性、理解快乐和幸福的心灵感受。事实上,中国大众内向性、私人化、体验性、多样化的人性感知不断变得丰富的过程,离不开流行歌曲的参与。“流行”建立在契合了某种具有代表性社会心理的基础之上,涵盖着社会大众在某一时期的审美趣味和心理状态。因而,流行歌曲从抒情方式、审美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把我们这个经历了较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民族逐渐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又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历程,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流行歌曲是社会文化变迁中极为耐人寻味的风景,我们不应该仅仅从音乐词曲的审美本身来做研究,还应该注意到它与社会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既要注意社会风气的变化对流行音乐的词曲结构、意象特征、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也要从流行歌曲的审美流变中把握社会文化观念、意识的微妙变化。恰如陶东风所言:“流行歌曲是窥视社会心理的窗口。这是研究流行歌曲的学术意义之所在……流行歌曲不只是一种艺术现象,也不只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性的文化现象。一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常常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与精神气候的写照。”[2]
因而,在大众文化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的娱乐方式之趋势下,研究中国四十年来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审美流变及其所折射的社会心理变化,将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这不仅是一种历史梳理,而且对于发展中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产业以及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没有对四十年流行歌曲与文化的流变轨迹的清醒认识,我们对于本土流行音乐的价值判断或将失之偏颇。而且,在流行歌曲的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浓厚的趋势下,过度娱乐化的文化症候,需要一种理性批评,需要有一种文化的历史意识。这种意识能够为我们理解社会心理变迁提供一种历史的眼光和理性的审慎;也为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流行歌曲乃至大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流行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历史的眼光和意识也是一种本土的眼光和意识。我们不能停留在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框架下片面而生硬地解释本土大众文化。流行歌曲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历史发展的梳理和考察,是试图具体把握和理解大众文化的本土的、历史的经验的一种尝试。而这也是进一步建构本土的大众文化理论所必须做的基础性工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