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趣味心理学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觉得自己能行——自我效能理论

在面临比较艰巨的任务时,人们的第一想法会有很多差异。有的人会有过多的忧虑:“这件事很有难度,我真的能做好吗?”“如果我把事情搞砸了,后果会不会很糟糕?”带着这些负面的想法,他们很难发挥出全部的能力,遇到困难也容易逃避。

不过,也有人会想:“事情看上去很难,但我觉得自己能行。”于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做出了不少成绩。

上述这两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自我效能感”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动机、情绪和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给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且会有更强的完成目标的动机,情绪状态也会比较积极,还会主动选择一些富有挑战的活动,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与“自信”“自尊”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区别。自我效能感包含个人的两种期待:一种是对个人能力的期待,即“效能期待”,指个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到某事。另一种是对结果的良好期望,即“结果期待”。比如,一个大学生认为自己每天坚持背单词、学语法,肯定能够考过英语四级,这种对结果的良好预测就是结果期待;但他又想到自己平时有懒惰、拖延等问题,可能做不到每天坚持学习,这种对自身行动能力的预测就是效能期待。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期待,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这个打退堂鼓的大学生可能之前就有学英语失败的经历,所以会特别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坚持下去。

另外,别人的成败经验有时也会影响到自己。比如,和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参加了某个考试,取得了成功,这种替代性经验能够很好地鼓舞自己,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

此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他人对自己进行说服性的建议、劝告、鼓励,也能够增强自我效能感。比如,在遭遇失败之后,一位自己非常尊敬、佩服的前辈能够帮我们分析一下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再给予一些真诚的建议和鼓励,会让我们重拾信心,愿意再次尝试,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