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认知自我,描绘属于你的人格画像
自我身份定位:困惑与探寻
一个人的身份是由社会规范、情境需要所决定的,没有哪个人的身份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采用的身份都是不同的。没有这些身份的赋形,个体的自我也是无法成立的。所以一个人虽然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但他不过是通过不同身份来不断确认真实的自我。
自我并不是一个虚幻的影像,而是个体不断在社会实践中展现的统一意志,这就是许多学者主张的完整、统一和内在一致的自我。虽然个体的身份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具有临时性,但是个体的自我仍然是他各种不同身份的出发点,这些不同的身份展现出的品质相叠加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统一的自我。
比如,一位男性在家庭里是慈爱的父亲,而在工作岗位上也许会变成一个严厉的项目经理,在父母面前又变成了一个孝顺的儿子。这位男性在不同的情境下都会有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展现的都是他自我的一部分,他的自我也就是不同身份的集合。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身份是社会性的,而他的自我则是人格的主体。
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人格特质,这种特质代表了本质的自我,而准确的身份定位正是分辨主导人格的关键。当我们有了准确的自我身份定位后,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格。然后,我们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发展,就可以拥有一个稳固的人格根基,让我们人格内涵的自然外化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呈现,比如得体的言谈举止或者优秀的待人接物的能力。
小艾有一个双胞胎姐姐,姐姐只比她早出生一会儿,却成了她从小到大的比较对象。小艾和姐姐长得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妈妈从小就喜欢给她和姐姐穿一样的衣服。姐妹俩出门时,不熟的人常常会把她们搞混。
小艾一直和姐姐念同一所学校,两人也总被分到一个班级里。从小学到中学,小艾都被姐姐压一头,因为姐姐的成绩一直比她好。小艾从小就没什么自我,做什么都向姐姐学习,成为姐姐那样的人一直是她的追求。但是小艾可以在成绩方面学习姐姐,性格上却没办法像姐姐一样大方开朗。虽然她没比姐姐晚出生多久,但是在父母的眼里,小艾还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姐姐一直被父母教导要照顾妹妹,于是早早就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处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小艾却是个做事犹豫不决的性格,因为很多事都是姐姐在替她做决定,小艾慢慢变得很依赖姐姐,她自己也缺乏主见,不善交际,给人感觉她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
小艾一直不喜欢自己的性格,觉得自己应该成为像姐姐一样的人,所以她做了一个让全家人震惊的决定,她没有和姐姐报同一所大学,而是选择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外省大学。这个决定让父母很担心,不知道小艾离家后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小艾却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离开姐姐的照顾后,也许她也能变成一个像姐姐一样独立的人。
小艾上了大学后,终于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活,但是她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成为一个独立果敢的人。她还是内向安静,不善言辞,但是她觉得自己反而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身份定位。她虽然不善言辞,但是性格温和、沉稳,很受同学们的信任,还当选了班里的生活委员。小艾也终于明白成为姐姐那样的人并不是她的人生追求,成为自己才是她应该做的。
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多面的,我们应该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身份呢?
第一,避免自我角色的错乱。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份都有一定的角色期望,但是这个预期并不一定在每个场合下都符合我们的身份。比如,一个人在公司里可以做一个严厉的管理者,但是回到家中就不应该再抱着黑白分明的态度和家人沟通。这时就应该转换自己的身份,让自己从管理者的身份转换为家人,给家人更多的爱,而不是生硬的道理。所以,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身份定位,这样才不会给别人带来一种违和感。
第二,要进行身份定位,可以多总结自己的经历,看自己在这些经历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这样也可以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避免自我身份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