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晕轮效应,别犯以偏概全的沟通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的实验对象是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前,实验者向全体学生介绍,班里将邀请研究生来代课,并且告诉学生们这位新代课老师的一些具体情况。在其中一个班级,实验者说代课老师热情、勤劳、果敢等,多是一些正面的、积极的闪光点;而在另一个班级进行介绍时,实验者则用了相反的词,如冷漠、懒惰、犹疑。
两个班之间没有消息互通。在代课老师分别给两个班上完一节课后,一个班的学生对他非常友好,交谈很亲密;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却对他敬而远之,表现出不感兴趣。
这就是著名的晕轮效应。沟通中也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突出关注或放大某个人的某一项特质后,这个观念就会植入我们的大脑之中,影响我们对接下来沟通的判断,从而忽视从整体去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
琪琪在火车上认识了邻座的徐阿姨,徐阿姨从成都到上海,去看望自己的女儿,一路上,琪琪和徐阿姨相谈甚欢,徐阿姨给她介绍川菜的各种做法,还传授了一些生活的小技巧。
火车快开到上海时,琪琪的老师打来电话,询问她论文的情况。挂了电话后,徐阿姨主动问琪琪:“怎么了?是论文写得不顺利吗?”
“是啊,有个实验数据不对,老师刚才打电话过来问。”
“可以跟我讲讲啊,实验哪里碰到问题了。”
“哎呀,这个您也不懂……”话刚一说出口,琪琪感到自己有点唐突。
只见徐阿姨笑了笑,说:“我忘记介绍我自己了,我是四川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说不定能在学业上指导你一二。”
一句话让琪琪大吃一惊,通过刚才的聊天,琪琪早就推断徐阿姨是一位生活经验丰富的家庭妇女,没想到对方竟然是学界的师长。
像琪琪一样,我们容易走入思维定式中,徐阿姨无疑在生活中有很多历练,通过交谈,琪琪能够感受到,但是这并不妨碍徐阿姨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这两个身份并不冲突。有时候,我们陷入“晕轮效应”中,容易用片面的观点去评判他人,影响整体判断。
下面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定式。
1.收集信息尽量全面。
有时候我们掌握的信息太少,但是又急于做出判断,得到结论,于是便将这些片面的信息当成整体的信息来处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可以这样表达:
“我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通过这些内容我能认识到……”
“我表达得可能不准确,以后有新的资料,我会及时更新。”
不仅要进行这样的表达,我们收集信息的工作还要继续,下结论的动作要慢一些再慢一些,不要摆“坚持己见”的固执姿态。
2.分析片面与整体的逻辑联系。
我们都知道管中窥豹这个成语,讲的是人们仅仅从一块花纹就判断是豹子的荒谬故事,讽刺的正是以偏概全的做法。虽然豹子身上有标志性的花纹,但是不代表有标志性花纹的一定就是豹子。当我们厘清逻辑关系,就能轻而易举地举证,自己掌握的信息,到底能不能涵盖整体。
用逻辑的方式来思考是能够打破“想当然”的困局的。比如,当对方说到昨天修改作业到夜里12点,有些人会自然联想到他以前也经常工作到深夜,如果我们此时用逻辑来分析,就能很快推断出,一天工作晚与每天工作晚其实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以偏概全的问题也能从此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