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视角,拥有切合实际的沟通期待感
每个人都对沟通有着不同的期待,下班后与朋友聊天,我们期待获得一天难得的轻松;工作时与同事交流,我们期待合作无间的良好工作状态;购买物品时与导购沟通,我们期待买到心仪物美的商品……不仅如此,不同的期待,还会引导我们选择不同的话题,投入不同程度的情感。但是,如果我们的沟通期待与现实不符,将会面临糟糕的沟通境遇。
周冰洋爱上了烘焙,在家的时候苦心钻研,无论是蛋挞、吐司面包还是海绵蛋糕等,周冰洋都按照配方认真学习和操作。不仅如此,她还主动把甜点带到单位给同事品尝,大家纷纷夸赞,但是只有一个同事,在周冰洋问到他好不好吃的时候,说道:“不太好吃,这个太甜了。”
“怎么会呢,其他人都说好吃,你再尝尝这个。”
“这个也是太甜了。”
周冰洋非常难受,回到家后和老公说起这件事,老公问:“你没有问问其他人是否觉得甜?”
“其他人都没有这么说。”
“你这位同事平时爱吃甜食吗?”
“嗯……好像不怎么喜欢。平时都没见他吃甜的东西。”
“那就对了,你只听到他说太甜了,就认为是自己做的甜点不好,但是也有可能是他本身就不喜欢这种口味!”
第二天,周冰洋带去了一款咸味的饼干给大家分享,果然那位同事对她的手艺大加赞扬。
周冰洋对于同事们的沟通期待,是欣赏自己的手艺,并称赞甜点的美味,因此她一再用试探的询问方式,引导同事说出她想要听到的答案,当某人的回答是否定时,周冰洋的情绪一下子就跌到了低谷。回到家后,经过丈夫的启发,她才明白自己的沟通期待太过武断,完全没有考虑是对方不太吃甜食的原因。
生活中的很多沟通都是如此,我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预设一个沟通期待,将全部焦点都放在这个沟通期待上,其他事都被“合理”地忽略了。当沟通期待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就会在沟通中体会个人的挫败感。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像周冰洋一样发现现实的不同面。
我们在课本中学习过一个历史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向齐王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自己分别问妻子、小妾和客人,他和徐公到底哪一个更美,这三个人都回答徐公不如邹忌美。但是当有一天邹忌看到徐公时,才发现原来徐公比自己美多了。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妻子偏爱他,小妾惧怕他,客人有求于他。
邹忌经历的故事也是一个沟通期待的三个不同角度,妻子期待丈夫的爱,于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说出邹忌美过徐公可能是出自真心;小妾惧怕丈夫,说出恭维丈夫的话哄丈夫开心,是想得到邹忌的怜惜;客人心中怀私想求邹忌帮忙,说出谄媚的话为自己求助的事做铺垫。三个人的沟通期待都与事实(徐公更美)不符,因此我们要冷静看待自己的沟通期待有时候并不那么客观,主观的色彩往往夹杂其中,成为主旋律。
如果我们想尽量让自己的沟通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缩小,就要适时转换视角。
1.用理性思维代替感性思维。
感觉是一件捉摸不定的事情,你会发现我们看待同样一件事,出自不同人的口,有可能感觉相差万千。我们用感性思维去考虑沟通期待,有可能带来很大的现实落差。因此我们需要用理性思维代替感性思维,也就是用客观的论据来支撑自己做判断。
例如,“多希望他能喜欢我讲的这个话题”是一个充满感性的期待,可以替换成理性的期待,即“他昨天谈到过这件事,因此他可能喜欢这个话题”,后者是由论据来支撑的,因此与现实吻合的可能性更大。
2.不要将过多的归因集中在自己身上。
前面案例中的周冰洋所犯的错误,就是一个典型的归因错误,她将沟通期待的误差归因于自己,忘了从周围的客观环境中寻找原因。
对方终止了话题,对方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对方打断了我的话,当接收到这一系列信号时,有些人就会自觉的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然后以改变自己的方式来改善沟通,结果却不理想。我们需要转换角度,问题可能是出在自己以外的事情上,分析要尽量遵循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