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抑郁家族”的其他成员:围产期抑郁、躁狂抑郁、季节性抑郁……
围产期抑郁、躁狂抑郁、季节性抑郁等被冠以各种前缀的“抑郁”,和前面描述的一般意义上的抑郁,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它们虽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但需要先做一些区分和描述。
(1)围产期抑郁。
相比这个略有点陌生的概念,大家更常听到的恐怕是“产后抑郁”。“产后抑郁”这个词让人直观地认为,这是“生完孩子后的抑郁”。其实,一些女性在怀孕期间也会抑郁,有的甚至备孕的时候就开始抑郁了,“围产期抑郁”这一概念,则能涵盖这些情况。
围产期抑郁的危害,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抑郁,它涉及“两条人命”。大家都知道抑郁可能引发自杀,而围产期抑郁则可能让母亲做出伤害孩子的事,甚至带着孩子一起自杀。
现代医学通常把围产期抑郁归因于怀孕和生产带来的体内激素变化。除了围产期,女性在生理期和更年期,也常常会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
但这只能解释其中一部分。几乎所有女性都会在这些时期经历激素水平的变化,却并非所有人都会陷入负面情绪。尽管怀孕和养育很辛苦,但也有不少母亲是享受这一过程的。
怎样解释这种个体差异呢?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围产期抑郁最常见的一个心理原因其实是,“成为母亲”或“即将成为母亲”这件事,很容易激活女性幼年时在自己的母女关系中体验到的创伤,大量的负面感受释放出来,无法消化,更难以被人理解,加上围产期的各种外在压力——婆媳关系、身体变化、生活习惯、角色的转换、对未来的焦虑……种种因素交织起来,心理负担就很大了。
另外,堕胎或小产算“生育”吗?很多人恐怕认为不算,但的确有女性在堕胎或小产之后也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抑郁。除了身体原因,堕胎或小产对女性而言,也是一种“丧失的创伤”。
(2)躁狂抑郁。
躁狂抑郁简称“躁郁”,也叫“双相情感障碍”。如果说抑郁的人是“陷入情绪的低谷”,那么躁郁的人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情绪的高峰和低谷之间上上下下。
这听起来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躁郁的人,以及他们身边的人,都误以为他们是“抑郁”,就连有些精神科医生,也很容易把双相情感障碍误诊为抑郁症。这恐怕是因为,主流文化更接纳、认可和欣赏情绪激昂的状态,却对情绪低落的抑郁状态很不待见。观众看明星、老板看员工、年轻人看自己的交往对象……大都喜欢对方活力四射、兴致高昂、精力充沛、才思泉涌,而不喜欢其郁郁寡欢、暮气沉沉、愁眉苦脸。
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同时拥有这两面,多半会觉得,他郁郁寡欢的时候是抑郁的,而活力四射的时候是正常的——一个人如果时而“抑郁”,时而“正常”,那他当然是“抑郁”的。他自己很可能也这样认为。我们大都希望自己元气满满而不要无精打采。这种希望有时会带来一种错觉:那个自我感觉良好、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的自己,那个精力充沛、创造力强、可以花几个小时完成别人几天工作量的自己,那个谈笑风生、指点江山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而那个躺在家里出不了门、什么也做不了、连电话也不愿接的自己,只是生病了(得了“抑郁症”)。
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那个让你觉得“正常”的自己,“我不就该是这样吗?”的自己,其实是进入躁狂状态而超水平发挥的自己,正如那个抑郁的自己,是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的自己。
这种说法也许会让初次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躁郁者的人不太开心。这样的真相虽然痛苦,接受它却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果一个人把超水平发挥的自己认作“正常”的自己,就可能在这种状态下给自己制订很多完不成的计划,等过山车从坡上下来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就会让他傻眼,接下来变得更抑郁。
一些从事创作类工作的躁郁者,会在偶发的躁狂状态中,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优秀的作品。于是他们心想:对嘛,这才是我!我就是这样的旷世之才啊!他们开始参考这种状态去预期未来:做计划、接订单、签协议、收订金……不久,躁狂状态结束,进入抑郁状态,什么都做不了,他们感到绝望:“缪斯女神什么时候才会再次青睐我呢?”有些人甚至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或损害健康的药物,尝试激活躁狂状态(可能被认为是“创作状态”)。不论成功与否,结果当然都是一样的——进入抑郁状态。
躁郁的转换常常呈现出对称性:越躁狂,越抑郁;躁狂得越久,抑郁得也越久。如果抑郁暂时没有来,那只是因为被攒到了未来。躁狂就像心理能量的透支,透支了多少,就要用多少抑郁来偿还。
也有一部分躁狂者的表现是话多、脾气大,甚至有暴力倾向,这当然就不是主流文化所能接纳的了。
(3)季节性抑郁。
季节性抑郁并不是一种和前面讲的一般性抑郁不一样的“抑郁类型”,用“抑郁的季节性”可能更加准确。前面提到的“抑郁型人格”,其中不少人会发现,自己的抑郁倾向总是在特定的季节加重。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是“季节性抑郁”,可能就会把抑郁归因于“季节变化”。季节变化当然不是抑郁的成因。关于抑郁的成因,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分类描述。这里要说明的是,季节变化的确容易“激活”潜在的抑郁倾向,或者“加重”已有的抑郁。
在咨询师同行们的经验中,影响最大的季节是春季。北半球每年的四五月,是抑郁高发的时期;第二个高峰出现在秋季,大量“悲秋”主题诗词的存在,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概念被使用得越多,越有可能分化成各种新的子概念。古人有很多现代人听不懂的对“马”的称谓,正如现代人有很多古人想象不到的对“车”的称谓。随着“抑郁”一词的广泛使用,我们也会不断看到一些“超纲”的新概念,比如“政治性抑郁”。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能深入了解抑郁,相信再多的新概念都不会让你困惑。
接下来的一章,就进入大家最好奇的问题了:人到底为什么会得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