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办事处与天峻县城
看上去,邱志胜颇有几分文人气质。这是邱志胜给我的第一印象。
邱志胜是2003年9月来到义海公司天峻办事处的。那个时候,天峻办事处刚刚成立。成立天峻办事处,是义海公司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木里煤矿实际工作开展的需要。
随着木里煤矿人员的逐年增多、业务量的加大,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联系也被提上日程。譬如,煤炭开采所需炸药的问题。煤炭的开采,在木里矿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多在冬季进行。
夏季不宜开采。因为木里山一到夏季就四处翻浆,最初设备落后,技术也跟不上,一干活设备就打滑,根本干不成活。更难的是钻孔爆破。因为是露天矿,必须穿爆进行,夏天翻浆,炸药孔里面常常会存水,只要一存水,半个小时不到孔壁就被泡塌,孔眼被堵,炮就算是作废了,还需要重新再打孔。
天峻县对火工品的管理是很严格的,都是定量供应,而且各个环节的手续一丝不苟。夏天因为炮孔常常进水的原因,难免浪费炸药,致使炸药不够用的情况多有发生,因此,需要申请追加炸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而要想追加炸药殊非易事,矿上与政府相关部门得反复磋商协调,才有望获准。
除此以外,还有水、电的问题,环保的问题,社会稳定的问题等,都接踵而来。每一个问题发生,都需要与天峻县政府的各个部门不止一次地打交道,一趟趟往天峻县城跑。从木里山到天峻县城,每跑一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也绝非一次两次就能把问题解决彻底的。因此,更多时候需要住在天峻县城,等待问题的解决。
然而,那时候的天峻县城,找个旅店都是困难的,更别说像样的宾馆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义海公司决定在天峻县城设立办事处。也同样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邱志胜被从内地动员过来,做了办事处的第一任主任。
最初,办事处也就是租来的两间小平房,条件虽说简陋,但和矿上比,自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邱志胜到达天峻县城后,吃住和工作都在这里。他和另外一个工作人员住了一间,一个办公桌两个人合伙用。另一间放了两张床,矿上有人下山来天峻县办事,就住在这一间里面。
2010年5月,我去天峻县义海办事处采访的时候,邱志胜还没有退休,在他的新办公室里,我们做了一次长谈。这个时候,办事处的新办公综合大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当年的那两间小平房早已不见了踪迹。
邱志胜讲述了他第一次到天峻县城时的感受。从内地来到义海,第一站到的是德令哈,公司的总部。到的时候已经是黄昏,在新世纪宾馆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办公室就打来电话,让他收拾一下行李,准备出发去天峻县城。因为恰巧公司领导的车要到木里矿去,搭了趟顺风车。那时候,全公司就一辆桑塔纳,如果不乘领导的顺风车,就得坐公共汽车去。
邱志胜本想在德令哈多住几天,适应一下高原环境,因为头天晚上他一夜都没有睡好觉,高原反应得厉害。领导笑着说:“还是坐桑塔纳吧,我送你到办事处去。省得到了找不到地方,还得四处问路大费周折。”听领导这样一说,他也不好说什么了,坐上桑塔纳,就往天峻县出发了。
虽然刚进入9月,内地正是硕果累累、遍野飘香的季节,碧绿尽管变得深暗,但依然不减春夏。而高原,一路走来,无论是草原还是戈壁,都已经呈现一派肃杀景象。车过关角山,邱志胜忽然感到头痛欲裂,额头滚淌着大粒的汗水,呼吸也困难起来。同车的领导看出了他的异样,对他说:“这里海拔已接近四千米,是德令哈与天峻之间的最高峰,高原反应强烈一点也属正常。”
邱志胜只觉得痛苦万状,几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同行的领导便宽慰他:“过了这道山,前边不远就到天峻县城了,那里海拔要低得多,反应自然就会缓解。振作一点,来义海首先要过的就是这缺氧关,只有过了这道坎儿,你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义海人。”
到了天峻办事处,同车的领导把他介绍给一个年轻人:“这是小郑,以后你们就是同事了。”领导口中的小郑就是郑如意。说到郑如意,我就想把叙述停顿一下。
2009年9月,我到义海的时候,郑如意已经调到了德令哈,任义海公司财务部副部长,白白净净的一个小伙子。可是不久,听说因为常年缺氧,他的肺部已经纤维化,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如烂麻缕子那样了。又过了一段日子,就见公司门前聚集了一些人,一辆中巴上装满了东西。听人说郑如意调到内地去了,大家在给他送行。郑如意人很谦和,喜欢帮人解决困难,和谁都合得来,很多人舍不得他走,都落下了眼泪。
最难过的还是邱志胜,有好些天他都感到闷闷不乐。在天峻办事处期间,他和郑如意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照他的话说,是战友加兄弟的关系。也对,郑如意是邱志胜来天峻后所深刻接触的第一个义海人,也是郑如意领着他转遍了天峻县城。
到天峻五六天之后,邱志胜的高原反应减轻了些,郑如意便对他说:“邱哥,今天周末,我领你逛逛天峻县城,顺便请你品尝一下当地风味。”那个时候,已经是吃晚饭时间了。只是高原上太阳落得晚,还高高地挂在西边天际。
邱志胜不相信地问:“这个时候去逛县城不晚吗?”
“不晚,走吧。”郑如意笑笑,说道。
果然不晚,他们前后只用二十分钟,就将天峻县城里里外外地转了一遍。
邱志胜的印象是,那个时候的天峻县城,只有极少数的二层、三层小楼,其余全是低矮的小平房。县城的外圈,是牧民们居住的土房子,比小平房还要简陋。至于县城的街道,更是显得寒碜。除了县政府门前的那条街铺成了柏油路外,其余的全是沙石路。街道的拐角处和较偏僻的地段,随处都是垃圾,各种粪便、杂物掺和在一起,散发着刺鼻的异味。
那一天,他们转遍了大小街道,竟然没有一家餐馆营业。后来,他们还是回到办事处,各泡一碗方便面充饥。
次日,像在老家一样,邱志胜早早就醒了,想起床到外面走走。郑如意劝他道:“这时候外面冷得很,一个人都不会有,不安全,你再睡会儿,我去弄早餐。”
到了上午10点,邱志胜接到木里矿打来的电话,让办事处到街上去采购一些矿上所需的东西。恰巧那时郑如意去办别的事了,邱志胜就一个人去街上采购货物。出乎意料的是,街上所有的商店都是铁将军把门,大街上冷冷清清,只有几个行人。
过了一段时间,邱志胜对天峻县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整个天峻县人口还到两万,又大多集中在县城之内;全县的财政收入不足五十万元;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企业萧条,八百多名工人下岗,政府工作人员一年只能发半年的工资,整个县城只有十几辆出租车。而且经常停电停水,民间有句话说得形象:“三天不停电,不是天峻县。”
“那时的天峻县就是这么贫穷和落后。”邱志胜说。
2010年5月的那个黄昏,在夕阳的余晖里,我站在义海公司天峻办事处综合办公楼上,目光投向窗外。眼下的天峻县城,仅仅过了几年光景,已经是高楼林立了。如今的大街小巷再也不见泥土路和垃圾堆,全都铺成了柏油路和水泥路,路面干净整洁。
“现在全县的出租车已经突破六百辆了。”邱志胜说,“这都是党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给天峻县带来的红利啊。当然,义海公司的进驻,为天峻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