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生存,靠的是什么
从海拔五百米的义马煤业所在地来到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来到海拔两千九百米的德令哈,来到海拔三千五百米的大煤沟,来到海拔四千二百米的木里山,谁都无法逃脱高原反应这一自然现象,缺氧、烈日,接踵而来的是入眠困难,头痛,胸闷,行走踉跄,空手而行犹如巨石在肩;还有一种倍受思念的熬煎,思念着亲人,被亲人思念着,作为人子不能侍奉父母长辈,作为人父不能儿女绕膝,以尽教养之责。他们抛却这一切,能在高原坚持下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靠的是什么?
马树声来到义海公司的这些日子里,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他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靠的是一种精神。是啊,中原人在高原上生存、工作、创业,是得有一种精神做支撑。人无精神不立,同样,一个企业没有精神,也就没了灵魂,就不能持续发展。而这种精神,马树声把它叫作“义海精神”。
“义海精神”,也是逐渐丰富与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一个认识与锤炼的过程。
2009年1月8日,义海公司首次召开了“大中专毕业生座谈会” ,三十六名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张堂斌主持。那时,作为义海公司总经理的马树声,面对这三十多名刚刚加入或加入义海不久的年轻员工,动情地说:“义海公司已走过了六年的历程,这六年走得不容易,可以说每一步都荆棘遍地,充满坎坷,如果没有一个梦想,没有一种情怀,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做支撑,无论如何是走不到今天的。老一代义海人在高原创业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去挖掘这座精神的宝藏,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马树声对这批年轻的义海人解释说,“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从中原来到高原,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妻儿老小,舍弃了自己温馨的小家庭,来到义海创业,说到底为的是一个“梦”。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探寻义煤的生存和发展之路,使义海从弱小走向壮大和繁荣。在这个“世界第三极”,如果没有这种奉献精神做支撑,你无论如何是待不下去的,更做不好这个“梦”。亲情与大业,在“义海人”这里二者不可同时拥有,我们注定要做出抉择。当你们选择了义海,就已经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责任和担当。一旦选择,无怨无悔。
是啊,只有到了关键时刻,我们才能明白选择的意义。
2000年前后,义马煤业北露天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实施了政策性关井破产,上千名员工的安置问题一时成了义煤的头等大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无疑会给社会增添一些无法预料的隐患,到那时候,许多不安定因素将一触即发;而全部在义煤内部各矿消化这数千名职工压力又太大。因此,寻求新的出路迫在眉睫,也是不二的选择。
有的时候,历史就是一种巧合,或者说是一种机遇。与此同时,相距北露天煤矿一千八百多公里处的大煤沟矿,也正在四下探寻生路。大煤沟矿和北露天矿相类似,同样是一座露天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隶属重组后的草绿山矿务局。 2000年,草绿山煤矿破产重组后,将大煤沟露天矿收入麾下。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刚组建起来的大煤沟矿紧接着就遇到了全国性煤炭市场的大萧条,生产出来的煤几十元一吨都卖不掉。连锁反应,煤卖不出去自然无法给工人开工资,付出了汗水,却没有相应的收获,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时间一长,怨声载道,人心也就散了。
人心一散,企业的凝聚力也就散了,它只能走向没落和衰败,离破产也就不远了。大煤沟矿苦苦支撑两年后,大厦将倾,再无法支撑下去,摆在他们面前的只剩下了一条路,和北露天矿同样的命运:破产。为此,青海省海西州州委、州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来全力解决大煤沟矿的生死存亡问题。关键时刻,党和政府永远都是企业的坚强后盾和指路明灯。几经辗转,他们联系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寻求跨地区战略性合作。相关部门又将这一消息迅速反馈给了义马煤业。
其时,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刚刚实施,义马煤业党委认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有责任,有担当,投身于祖国这场伟大的建设之中;义煤也有这个条件,北露天矿有着丰富成熟的露天煤矿开采经验和技术,到高原作业应该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如果与大煤沟矿合作成功,不仅能极大地解决北露天矿的人员安置问题,还将为义煤的发展探索出一片新的空间。对于义马煤业和大煤沟矿,都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于是,义马煤业党委会同北露天矿党委做出决定,派王宏昭、赵少普、刘所林、张新国、王智荣、张占村等六人,前往青海大煤沟矿进行实地考察,看看究竟有没有合作的可行性。这六条汉子在荒漠中度过了新鲜而漫长的十余天时间。最初,有一种声音占了上风。这种声音说,大煤沟矿哪里是人待的地方?放眼望去,除了秃山就是荒漠,连鸟都不愿从这里飞过,离最近的居民点大柴旦也有一百公里之遥。矿上更是无水无电,没有通信讯号,甚至可以说连一条路都没有。如果说有,就是那条唯一能和外界连接起来的路的雏形,干旱天气走在上面,灰尘能将人的小腿淹没;如果是雨天,或者冰雪融化,那就成了一条泥浆的河流。常年在这里生活工作,和坐监牢又有什么区别?
但是没过多久,另一种声音就将这种声音压了下去。如果怕吃苦,当初就不应该选择来高原,既然来了,就别当逃兵,回去让人戳脊梁骨,人前人后都说不出话来,给子孙后代丢脸。大煤沟矿虽然环境恶劣一些,但资源储量丰富,煤层浅,宜开采,接手这里,青海省政府还将按招商引资政策,另外在天峻县境内的木里煤田配给1.6亿吨的露天煤炭资源。不要忘记我们来青海的初衷,不是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北露天矿的出路还不知道在哪里呢。天上不会掉馅饼,怕困难,永远都没有出路。
张占村观察种植草的长势
最后,大家选择了在高原放手一搏。
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无坚不摧,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当最初的义海人选择了高原,选择了戈壁荒漠中的大煤沟矿时,就是选择了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义海人战胜高原种种困难的法宝。
这个时候,当初进驻大煤沟矿的那六条汉子,除了两人调离外,赵少普、王智荣、张新国、张占村依然奋斗在义海公司不同的工作岗位上。
他们是“义海精神”最鲜活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