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三相单双层2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额定转速接近于3000r/min,常在排风扇、鼓风机及水泵等高转速机械设备中作为动力之用。本节绕组主要采用A、B类布线,共计收入2极绕组19例。
单双层绕组与双层叠式绕组对应的技术性能基本相同,2极电动机
3.1.1 18槽2极(yp=8)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1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18
每组双圈 S双=1
分布系数 Kd=0.96
电机极数 2p=2
极相槽数 q=3
节距系数 Kp=0.985
总线圈数 Q=12
绕组极距 τ=9
绕组系数 Kdp=0.946
线圈组数 u=6
每槽电角 α=20°
并联路数 a=1
每组单圈 S单=1
线圈节距 y=(1—9)、(2—8)
2.嵌线方法 嵌线方法是嵌2槽、退空1槽再嵌2槽,交叠嵌线吊边数为4。嵌线顺序见表3.1.1。
表3.1.1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从q=3、y=8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大、小各1只线圈组成,每相有两组线圈,采用显极接线,即同相组间是“尾与尾”或“头与头”相接。此绕组是单双层混合式应用较多的绕组,在国外进口设备配套压力泵电动机中有应用;国内在B11型平板振动器及Z2D-130型直联插入式低电压高频振动器等专用电动机中应用。
3.1.2 18槽2极(yp=9)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1.2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18
每组双圈 S双=1
线圈节距 y=9、7
电机极数 2p=2
极相槽数 q=3
分布系数 kd=0.96
总线圈数 Q=12
绕组极距 τ=9
节距系数 Kp=1
线圈组数 u=6
每槽电角 α=20°
绕组系数 Kdp=0.96
每组单圈 S单=1
并联路数 a=1
2.嵌线方法 采用交叠法嵌线,嵌线时是先嵌两槽,退空1槽嵌1槽,再退1槽嵌两槽,需吊边4个。嵌线顺序见表3.1.2。
表3.1.2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单双层混合式绕组,由于每组中最大节距线圈为双层布线,故称“A类”。它是由q=3、y=9的全距双叠绕组演变而来,故其总线圈数要比双叠绕组减少1/3,即每相由两组双圈反极性串联而成。此绕组仅用作单双层A类示例。
3.1.3 24槽2极(yp=10)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3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24
每组双圈 S双=2
分布系数 Kd=0.958
电机极数 2p=2
极相槽数 q=4
节距系数 Kp=0.966
总线圈数 Q=18
绕组极距 τ=12
绕组系数 Kdp=0.925
线圈组数 u=6
每槽电角 α=15°
并联路数 a=1
每组单圈 S单=1
线圈节距 y=(1—12)、(2—11、3—10)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6;嵌线时先嵌3槽,退空1槽,再嵌3槽,以此类推。但所嵌3槽是指一组线圈中的两个双层有效边的下层边和一个单层线圈边。嵌线顺序见表3.1.3。
表3.1.3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采用显极布线,是由q=4、y=10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1大、2小线圈组成,每相两组线圈是反极性串联。它除具有原双层叠式短距绕组的优点外,嵌线比相应双叠绕组吊边(10边)减少6边,还有嵌线方便的特点。目前国内应用不多,曾见用于JO3-160M2-TH电动机部分厂家产品;国外AOΠ2-31-2-X、AOΠ2-32-2-60等异步电动机均有应用。
3.1.4 24槽2极(yp=10,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4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24
每组圈数 S=3
并联路数 a=2
电机极数 2p=2
极相槽数 q=4
线圈节距 y=11、9、7
总线圈数 Q=18
绕组极距 τ=12
绕组系数 Kdp=0.925
线圈组数 u=6
每槽电角 α=15°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6。嵌线时先嵌3槽,退空1槽再嵌3槽,以此类推。所嵌3槽是指一组线圈中的两个双层有效边下层边和一个单层线圈的沉边。具体嵌线顺序见表3.1.4。
表3.1.4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由 y=10、q=4的双叠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3个同心线圈构成,每相两组线圈反极性并联。它除具有原双层叠式短距绕组的优点外,因线圈数少6个,吊边数也减少4边,具有嵌线方便的优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小型绕线式电动机转子绕组。
3.1.5 30槽2极(yp=1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5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0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24
线圈组数 u=6
极相槽数 q=5
绕组极距 τ=15
每组单圈 S单=1
每组双圈 S双=3
每槽电角 α=12°
并联路数 a=1
线圈节距 y=14、12、10、8
分布系数 Kd=0.975
节距系数 Kp=0.951
绕组系数 Kdp=0.91
2.嵌线方法 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1.5。
表3.1.5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绕组是由节距y=12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因节距为偶数,故构成的单双层绕组为B类,即最大节距线圈为单层。每相有两组线圈,每组线圈由4个线圈连绕而成,其中最大线圈为单层,其余3个线圈是双层。本绕组无系列标准,用于实修电动机。
3.1.6 30槽2极(yp=12、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6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0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24
线圈组数 u=6
每组单圈 S单=1
每组双圈 S双=3
极相槽数 q=5
绕组极距 τ=15
每槽电角 α=12°
并联路数 a=2
线圈节距 y=14、12、10、8
分布系数 Kd=0.975
节距系数 Kp=0.951
绕组系数 Kdp=0.91
2.嵌线方法 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1.6。
表3.1.6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绕组与上例都是由y=12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但本例采用两路并联,每相两组线圈极性相反,故使其接线非常简洁;此外,由于它属缩短节距的绕组,故具有消除高次谐波的功能,而且嵌线时吊边数仅为8,比双叠绕组减少近半,故工艺性也较优。标准系列电动机中无此绕组,本例是根据资料设计而成,以备修理或改绕选用。
3.1.7 30槽2极(yp=13)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1.7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0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24
线圈组数 u=6
每组单圈 S单=1
每组双圈 S双=3
极相槽数 q=5
绕组极距 τ=15
每槽电角 α=12°
并联路数 a=1
线圈节距 y=15、13、11、9
分布系数 Kd=0.957
节距系数 Kp=0.978
绕组系数 Kdp=0.936
2.嵌线方法 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1.7。
表3.1.7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由y=13的双叠绕组演变而来,由于节距为奇数,故其构成的单双层绕组的最大线圈为双层布线,属A类。绕组为显极布线,每相由两组同心线圈组成,其中单层线圈为第2大节距,每组仅有1个大线圈,其匝数是双层线圈的2倍。此绕组具有短距绕组的优点,嵌线吊边数要比同节距双叠绕组少,故其工艺性优于双叠绕组。系列产品无此绕组,本例取自实修数据。
3.1.8 30槽2极(yp=13、a=2)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1.8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0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24
线圈组数 u=6
极相槽数 q=5
每组单圈 S单=1
每组双圈 S双=3
绕组极距 τ=15
每槽电角 α=12°
并联路数 a=2
线圈节距 y=15、13、11、9
分布系数 Kd=0.957
节距系数 Kp=0.978
绕组系数 Kdp=0.936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1.8。
表3.1.8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显极布线,绕组特点与上例相同,但采用两路并联。每相有两组同心线圈,每组由3个双层布线的半槽线圈和1个单层线圈构成,其中双层线圈的匝数为单层线圈的一半。因是A类安排,最大节距线圈是双层,而次大节距线圈为单层。本绕组仍属短距绕组,其工艺性优于双层叠式。但标准系列中无此规格,用于实修电动机。
3.1.9 36槽2极(yp=15)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1.9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6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30
线圈组数 u=6
每组圈数 S=5
极相槽数 q=6
绕组极距 τ=18
线圈节距 y=18、16、14、12、10
并联路数 a=1
每槽电角 α=10°
分布系数 Kd=0.956
节距系数 Kp=0.966
绕组系数 Kdp=0.923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10。嵌线顺序见表3.1.9。
表3.1.9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绕组由五联线圈组构成,每相有两组线圈,按同相相邻反向串联而成。此绕组单层线圈不多,全绕组仅缩减6个线圈。其是根据y=15的2极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故适合于这种规格的双叠绕组改绕单双层。
3.1.10 36槽2极(yp=15、a=2)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1.10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6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30
线圈组数 u=6
每组圈数 S=5
极相槽数 q=6
绕组极距 τ=18
线圈节距 y=18、16、14、12、10
并联路数 a=2
每槽电角 α=10°
分布系数 Kd=0.956
节距系数 Kp=0.966
绕组系数 Kdp=0.923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10。嵌线顺序见表3.1.10。
表3.1.10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由y=15、a=2的双叠绕组演变而来,由于原绕组节距较短,故每组只有1个单层线圈,且绕组系数较低。绕组采用两路并联,因此每相两组线圈为反极性并联。此绕组适用于相同规格的双叠绕组改绕单双层。
3.1.11 36槽2极(yp=16)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11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6
每组双圈 S双=2
分布系数 Kd=0.956
电机极数 2p=2
极相槽数 q=6
节距系数 Kp=0.985
总线圈数 Q=24
绕组极距 τ=18
绕组系数 Kdp=0.942
线圈组数 u=6
每槽电角 α=10°
并联路数 a=1
每组单圈 S单=2
线圈节距 y=17、15、13、11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1.11。
表3.1.11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由y=16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的单双层绕组,因y<τ,构成绕组的大线圈为单层,属B类。绕组采用显极布线,每组由两个单层圈和两个双层圈组成,两组反极性线圈构成一相绕组。此绕组具有短距绕组的优点,而嵌线吊边数可比双叠减少8边,故具有吊边数少,而使嵌线方便的优点。主要应用实例有JO2L-72-2电动机。
3.1.12 36槽2极(yp=16、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12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6
每组双圈 S双=2
分布系数 Kd=0.956
电机极数 2p=2
极相槽数 q=6
节距系数 Kp=0.985
总线圈数 Q=24
绕组极距 τ=18
绕组系数 Kdp=0.942
线圈组数 u=6
每槽电角 α=10°
并联路数 a=2
每组单圈 S单=2
线圈节距 y=(1—18、2—17)、(3—16、4—15)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嵌线是先嵌2小、2大线圈边,退空2槽后再嵌2小、2大边,以此类推。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1.12。
表3.1.12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为两路并联,显极式布线,是由q=6、y=16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2大、2小线圈组成,每相两组线圈反向并联,使两组电流方向相反。绕组除具有相应短距叠绕的优点外,嵌线吊边数也较之减少8边,嵌线也比双叠绕组方便。主要应用实例有JO2L-71-2电动机。
3.1.13 36槽2极(yp=17)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1.13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6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24
线圈组数 u=6
每组圈数 S=4
极相槽数 q=6
绕组极距 τ=18
线圈节距 y=18、16、14、12
并联路数 a=1
每槽电角 α=10°
分布系数 Kd=0.956
节距系数 Kp=0.996
绕组系数 Kdp=0.952
2.嵌线方法 采用交叠法嵌线,需吊边数为8,但整嵌3个线圈后再留一个附加吊边,以后整嵌。嵌线顺序见表3.1.13。
表3.1.13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由y=17的双叠绕组演变而来,线圈总数较双叠绕组缩减1/3,是36槽2极电动机绕组结构及性能都比较好的型式之一。每组由4个线圈串成,其中两只为单层大线圈,其余两个是半槽(双层)线圈。绕组适用于相应规格电动机改绕。
3.1.14 36槽2极(yp=17、a=2)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1.14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6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24
线圈组数 u=6
每组圈数 S=4
极相槽数 q=6
绕组极距 τ=18
线圈节距 y=18、16、14、12
并联路数 a=2
每槽电角 α=10°
分布系数 Kd=0.956
节距系数 Kp=0.996
绕组系数 Kdp=0.952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1.14。
表3.1.14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绕组由单双层线圈构成,每相有两组线圈,每组由两只单层和两个双层线圈顺串而成。因是两路接法,故每相两组线圈接成反向并联。其余可参看上例。
3.1.15 42槽2极(yp=18、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15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2
每组双圈 S双=3
分布系数 Kd=0.955
电机极数 2p=2
极相槽数 q=7
节距系数 Kp=0.977
总线圈数 Q=30
绕组极距 τ=21
绕组系数 Kdp=0.93
线圈组数 u=6
每槽电角 α=8°35′
并联路数 a=2
每组单圈 S单=2
线圈节距 y=(1—21、2—20)、(3—19、4—18、5—17)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10。嵌线顺序见表3.1.15。
表3.1.15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由q=7、y=18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2个大线圈和3个小线圈组成。绕组采用显极布线,两路并联,同相两组线圈极性相反。应用实例见于 JO2L-93-8型异步电动机。
3.1.16 42槽2极(yp=19、a=2)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1.16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2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30
线圈组数 u=6
每组圈数 S=5
极相槽数 q=7
绕组极距 τ=21
线圈节距 y=21、19、17、15、14
并联路数 a=2
每槽电角 α=8.57°
分布系数 Kd=0.956
节距系数 Kp=0.989
绕组系数 Kdp=0.945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10。嵌线顺序见表3.1.16。
表3.1.16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由y=19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2个单层线圈和3个双层线圈组成,是42槽2极单双层A类绕组中结构最简单且性能较好的方案。此绕组适用于相应规格的绕组改绕单双层。
3.1.17 42槽2极(yp=20、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17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2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24
线圈组数 u=6
每组圈数 S=4
极相槽数 q=7
绕组极距 τ=21
线圈节距 y=20、18、16、14
并联路数 a=2
每槽电角 α=8.57°
分布系数 Kd=0.956
节距系数 Kp=0.997
绕组系数 Kdp=0.953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1.17。
表3.1.17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由y=20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4个线圈组成,其中3个是单层线圈,1个是双层线圈;总线圈数较双层减少18个,减少量超过原双层的1/3。其属于绕组结构最简单、绕组系数最高的绕组型式。本绕组适用于相应规格电动机改绕单双层。
3.1.18 48槽2极(yp=22、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1.18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8
每组双圈 S双=2
分布系数 Kd=0.955
电机极数 2p=2
极相槽数 q=8
节距系数 Kp=0.991
总线圈数 Q=30
绕组极距 τ=24
绕组系数 Kdp=0.946
线圈组数 u=6
每槽电角 α=7°30′
并联路数 a=2
每组单圈 S单=3
线圈节距 y=(1—24、2—23、3—22)、(4—21、5—20)
2.嵌线方法 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10。嵌线顺序见表3.1.18。
表3.1.18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由q=8、y=22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3个大线圈和2个小线圈组成。每相两组线圈反极性并联成两路。应用实例有JO2L-93-2电动机。
3.1.19 48槽2极(yp=23、a=2)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1.19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8
电机极数 2p=2
总线圈数 Q=30
线圈组数 u=6
每组圈数 S=5
极相槽数 q=8
绕组极距 τ=24
线圈节距 y=24、22、20、18、16
并联路数 a=2
每槽电角 α=7.5°
分布系数 Kd=0.956
节距系数 Kp=0.998
绕组系数 Kdp=0.954
2.嵌线方法 本例嵌线采用交叠法,吊边数为10,即嵌完第2组线圈的下层边后开始整嵌。嵌线顺序见表3.1.19。
表3.1.19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绕组由y=23、a=2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是本规格中结构最简单的绕组,每组有3个单层线圈,使总线圈数缩减超过双叠绕组的1/3,而且绕组系数较高。适合此规格定子选用绕制单双层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