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云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大明之福朱高炽父子

“大明之福”的赞誉,是明成祖朱棣送给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的,但明宣宗朱瞻基与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其实都是大明之福。只不过这两个福分,大明没有享受多久。

朱瞻基出生在朱棣当燕王时北平的燕王府。出世前夜,他的祖父朱棣梦见朱元璋交给他一个大圭,大圭就是古代皇帝手里拿的玉质手板。他拿过大圭一看,只见上面刻着“传世之孙,永世其昌”。他正纳闷。这究竟何意?第二天,下人来报,朱瞻基出世了。朱棣赶忙去看,只见刚出世的朱瞻基英气无比,并且长得很像自己。和所有祖父一样,他大喜过望,认为这不就应证了梦中情景嘛,连连道出这个孩子是“大明之福”。于是这个孩子得到了徐皇后亲自抚养的福分。

朱元璋不愧雄主,不但着眼当下,关注直接继承人,而且放眼未来,广及拱卫者。他的帝业的未来就是他的孙子们。他喜欢把孙子们放在身边,不但能享受儿孙环绕的天伦之乐,而且还能督促他们成长,加深他们之间的亲情。他把帝王的期许与祖父的仁爱融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恩赐给孙子们,冀望共同的成长,会让他们亲情深厚,将来不至于同室操戈,永保江山稳固。这如同他锻炼朱标一样,他也同样锻炼自己要安排在重要位置的儿子们。不止朱标一人,他的儿子们,包括朱棣在内,不少得到了到如朱标一样的去中都凤阳阅武的历练。如蜀王朱椿,洪武十八年(1385)命驻凤阳,在凤阳锻炼后得出了“忠孝为藩”匾挂在自己王府。他也要如对待锻炼儿子们一样锤炼孙子。因为朱元璋对孙辈的重视,就有了朱高炽兄弟三人常年在南京的待遇。也就有了日后他们的舅舅,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在建文帝面前担保朱棣不会造反,让建文帝放三个外甥离开南京以示信任,埋下靖难之役中,徐增寿被建文帝亲自杀死的伏笔。

在朱元璋身边的朱高炽,还是少年时,就曾受过阅兵的锻炼。当时是一个大冷天,朱元璋为历练他与秦王晋王周王世子,让他们阅兵,就他最后阅兵完毕。朱元璋问他为什么这么迟,他说天气冷,是让士兵们吃完饭再阅兵的。朱元璋曾经问他如果尧舜时有水灾,老百姓怎么办,他回答,等待圣人来解救他们。朱元璋非常高兴,称他有仁君的见识。

朱高炽的常年在南京,加以祖父朱棣的喜爱,朱瞻基也就跟随祖父母长大,和祖父母感情非常深厚。这为日后保全父亲朱高炽及其太子之位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朱瞻基出生这年朱元璋去世。日后朱棣下决心造反,大有因为这个梦,以及与这个梦相关的孙子。这是他造反的精神支持。这个梦这个孙子给予了他天命所归的信念与决心。

由徐皇后抚养长大的朱瞻基,自小跟随祖父母,精通帝王之术,知道民间疾苦,祖父的英武果敢,父亲的仁爱贤良,都得以集于一身。他没有朱棣的暴佞也没有父亲的过于仁厚。朱高炽非常像朱标。朱标在弟弟们要谋取自己太子之位被朱元璋发现要惩罚他们时,都替他们说话。朱高炽也是。当朱高燧谋夺太子位被朱棣发现,朱棣厉声问这些都是你干的吗?朱高燧吓得说不出话来。这时反而是受害者朱高炽站出来替弟弟说话。朱高炽为朱高燧开脱,说那些事都是下人们做的,弟弟不知情。朱棣才饶了朱高燧。

朱元璋、朱棣确实有福,自己残暴,但后世子孙偏有仁厚的。这与这些子孙的母亲有关。朱标的母亲是马皇后。朱高炽的母亲徐皇后也是仁厚的。虽然徐皇后站在丈夫一边助力丈夫造反不符合儒家仁义。但夫妻本就一体,加以情深,也无可厚非。有徐皇后这样的祖母抚养,加以有张皇后这样精明能干贤淑的母亲,朱瞻基确实可谓从朱元璋以来的血腥终结后太平之世终于来到,上天赐给大明的,如朱棣所道大明之福。可惜,天不假年,没有给朱高炽这个历经几代才有可能缔造出的大明完美英主更多的治理国家的时间。突然就生病去世。而早早就有历练,就有君王风范与气度的孙子朱瞻基,果然不负朱棣厚望。当然,他的父亲朱高炽也给了他表率。

朱高炽即位一年就去世。表面上看来没有多大建树,但实际上,朱棣征战巡视期间,全是他一人处理政事,所以他是有贡献的。靖难之役时,朱高炽以世子居守,面对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50万大军的进攻和围困,他不分昼夜督治守备事务,安抚城中军民,以万人之军成功地保住了北平城。朱棣北征期间他以东宫监国,尽职尽责,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几十年的太子生涯,他得到了不少监国或听断政事的机会。这使他积累了治国理政经验,也使他晓然父亲治下的各种弊政,当时虽不能为但已明了在心。他一登基,即改元洪熙。洪指的就是大,要包容,他要一改父亲过激行为,以及弊政,以慈悲宽大为怀。于是,为建文帝臣子及解缙平反。因建文帝而获罪的臣子及家属被赦免,发放到教坊的被放回从良,发放度日的财产。停止了朱棣好大喜功的行为。罢宝船。不再北征。连都城都想迁回南京。南京是他成长的地方。儒家的仁爱是要不违祖训。当然,他的儿子不违祖训,就是仍把北平作为首都。这父子两有一致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实属必然,毕竟朱瞻基是朱棣养大的。

的确,朱棣听从了解缙的建议没有立朱高煦为太子,是大明之福。可惜,朱高炽和他儿子朱瞻基都未得长寿。朱高炽病病殃殃,到48岁才去世,而他在朱棣看来很健康的儿子朱瞻基比他还去世得早,38岁就去世了。只不过,朱瞻基多当了9年皇帝。朱瞻基被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皇太子朱祁镇时年8岁,第二年登基。朱瞻基的母亲张太皇太后摄政到正统七年(1442)她去世时为止。

朱瞻基接手父亲皇位,他做了他父亲来不及做的,整肃风化贪腐。朱瞻基即位时,大明已经经历了四代君王的建设。虽然其间有7次北伐、4年的建文与朱棣的皇位争夺战,但没有太多扰及民生,国家承平日久,经济已经发展,呈现出富庶之势。官民开始奢侈。尤其是一些官员流连官妓场所,很是影响朝廷形象,也是官场贪腐的源泉之一。于是他下令撤除官妓。官妓,是他的太祖父、祖父惩罚官员家属的地方。包括建文帝臣子的女眷,因此得到了解放。无疑朱瞻基完成了一项功德。为祖父化解了怨气冤气。超度了冤魂。为祖父还了债。

朱高炽罢宝船下南洋,他却重拾宝船下南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财政支出浩大。朱高炽上台就废除。郑和下西洋,大都认为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私意。因为南京城破,建文帝不知去向。建文帝的主持和尚溥洽被关十几年就是想从溥洽口中逼出建文帝下落。当然,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增进了周边国家与大明的了解与友谊,换来了朝贡,航海技术的进步。财政也耗费巨大。仁厚的朱高炽不愿意,但朱瞻基却以东南亚不来朝贡为由再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第7次下西洋,病死回程。从此不再下西洋。

朱瞻基确实不愧祖父母的骄傲。父亲仁爱,对弟弟宽容,一味忍让骄纵的结果,就是弟弟朱高煦,在他死后造反。朱高炽一死,朱高煦马上派人在朱瞻基回京途中拦截,意图杀害。但朱瞻基丝毫无损回到了北平。一不做二不休的朱高煦拦截刺杀不成功,就决定造反。他认为这个年轻的侄儿,根本不堪一击。哪知朱棣长年带在身边的朱瞻基,一点不怕战事。他决定亲征。当年在朱棣北伐军营中,朱棣既让他看自己指挥打仗,也让胡广到军营教他学习。这可是文武双全的帝王。决定亲征的朱瞻基竟然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朱高煦的叛乱。真正的弱者是朱高煦。外强中干,有勇无谋。他当初能打仗,指挥他的是朱棣,谋略不是他出的。没有朱棣,他缺少谋略,也策划不周。他要造反,没有事先审量可行性,就直接派人拉拢英国公张辅。张辅直接扣下来人。报告给朱瞻基。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以济南为应。事情发觉,朱高煦造反。也以清君侧为名造反,清除5朝老臣夏元吉。他哪里是他父亲朱棣那样的本事,也没有母亲那样的贤内助。朱瞻基并没有先用兵,而是规劝。朱高煦不听,朱瞻基再下的御驾亲征的旨。朱瞻基决定亲征。大家认为朱高煦会攻打南京或济南,因为他要求到南京居住。会打南京。朱瞻基却说,南京济南都坚固,朱高煦只会固守乐安。因为他的老窝在乐安。果然,朱高煦乖乖待在乐安。朱瞻基射入城中一纸书信,晓谕祸福,城中骚动,朱高煦立马坐不住,安排人出城向朱瞻基上疏,请求宽解。朱高煦就乖乖投降。又让他把儿子们都招到北平。然后修书给同谋的朱高燧,暗示朱高燧,朱高燧见势,立马乖乖交出兵权。朱棣、朱高炽给他留下来很好的班子。在明宣宗朱瞻基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他们各有长处,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一心尽忠辅政。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三杨中的杨溥是个特殊人物。因为有在朱棣朝代朱高炽受过被关押十年的经历,以至于重见天日被重用后,谨言慎行,性格内向。但正因为如此,为众大臣叹服,很信任他,觉得他操守很好,因此威望高能服众。

朱瞻基对他们都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一次,朱瞻基想和大学士杨士奇见面,不是把他召入宫中,而是大半夜的跑到大臣的家里去。这样的皇上,能不令臣子感动吗?

这个时候,朱瞻基一心求治,他的大臣同心辅政,海内富庶安宁。可惜,天不假年,没有给他更多的治理国家的时间,正值壮年就突发疾病去世。他是历经几代,才有可能缔造出的英主。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施政措施具有很大的延续性。他们都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修明纲纪,注重民生,体恤民情,实行为政以宽、与民休息的政策,安抚边境,睦邻友好,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大明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史称“仁宣之治”。

宣德虽然大治,但也留下后患。宦官读书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朱允炆不准宦官读书,不准司礼太监与朝堂交往。朱棣因为宦官帮助他取得天下,故而放松。朱瞻基更是助长了宦官权力。公元1426年,朱瞻基下令设置“内书堂”,指定翰林学士在宫内教导宦官读书,以使他们能够处理文件和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并设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一个批红相当于次辅,一个盖章相当于首辅。所以,这虽然加快了政务处理,但也加大了宦官的权力,开启了宦官之祸。

仁宣时期,不准中国人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目的是加强沿海的治安,使沿海不受海盗的骚扰,以及保持一切对外贸易的官方垄断。此项政策切断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联系,严重地影响海军建制的力量和士气,削弱了沿海防御能力,是大明孤立于国际事务的开始。

在边疆治理上,朱瞻基内迁了部分卫所,放弃开平的前沿戍区,把边境防务集中于一些新建的防御工事,以缩短供应线。这造成了明朝边防出现漏洞,军队越来越采取守势。

朱瞻基试图清除军事腐败现象,派出监察官员清除贪污,恢复军事组织纪律。但管理不当、士气下降和缺乏战斗力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再加上他老是对犯罪军官宽大处理,致使武备渐弛,军队战斗力下降。

朱瞻基在个人嗜好上也有瑕疵。他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这是什么意思呢?促织就是蟋蟀,朱瞻基从小喜欢斗蟋蟀,即位后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导致劳民伤才,有损他的形象。

事情都是双刃剑。朱瞻基父子缔造了仁宣之治,但在宦官干政、海禁、边疆治理、武备等方面也为后世埋下了祸根。朱瞻基仅有的2个儿子,为此不但个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人之间也上演了骨肉相争的悲剧。他们二人之间是如何相争的,且看下讲《亲征与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