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朱标的心机
东宫-文华殿
什么叫自作自受,朱标这就是,一边让儿子给上药,一边吸着凉气。就这样,还跟朱雄英嘴硬,头、手都磕破了,疼是正常的,谁也免不了俗。
确定清理好后,朱雄英又把药膏给涂了涂,然后很是熟练的包扎好。且像模像样的叮嘱他,十天之内别沾水,更别乱动。
“行啊,孤这正愁没有休息的时间呢,这样也好。”
“打明儿起,你就到文华殿来,给孤念奏章,批本子。过几天就是册封礼了,你可别闹出幺蛾子。”
朱标老早就想归置他的,一直没有找到什么像样的借口,这回好,误打误撞,他的手伤了,正好拉朱雄英当回壮丁。
朱雄英的年纪也不小了,该学着处理政务了,整天穿着飞鱼服到处乱串,太不成体统了。
“你也别不服气,真以为当储君就是换身衣服,你要学的还多着呢!”
“就说你三叔在五台山藏兵的事吧,依着你,是不是就作势事态的发展,让你皇祖把你三叔处理了?”
是的,这正是朱雄英要问的,只不过方才忙着把朱标包扎,还没来得及问。朱标当然也明白,所以主动把这事挑破,也算教教儿子。
明面看,这事老四的人捅出来,任谁都会认为,这身后难免有老四的影子。是他们俩继北伐之后,又搞出来的麻烦。
但实际上,却是老七-朱榑做的,收买了燕山卫的将领,上的一份密奏。目的就是在晋、燕二王之间,再加一把火,让他们彻底反目成仇。
“你七叔这人啊!暴躁,狂妄,心眼也小。除了你皇祖与孤,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可老七这么做,也不仅仅因为兄弟之间琐碎事。拿于琥在锦衣卫招的事为例子,那都是于显这般等无君无父的人瞎猜的,完全当不真。
但当年在宫中,为此事推波助澜的却是老三-朱棡。老三为什么要这么做,坏了达妃母子的名头,对他又有什么好处?
“这个,儿臣不知!”,朱雄英确实想不明白,朱棡能从这里面捞到什么好处。
而且,这种事对他风险很大,要是让皇帝知道了,自己儿子往他头上,扣了一顶“莫须有”的绿帽子,那这事就大了。朱棡很有可能,早就被废了。
不对,不对啊!太子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耳聪目明”的皇帝,不可能不知道!那今儿武英殿的事,岂不是父子俩故意演给朱梓看的,要通过他的嘴传给齐王。
这不仅是要晋、燕二王反目,更是有“怂恿”齐王的意思。这是要干嘛呢?这不是鼓励他们三兄弟掐吗?就算是帝王的制衡之术,也没有这么办的。
“瞎猜,这种事能让皇上知道么,宫中的旧事,是孤把这事摁了下来的。”
而朱标之所以这么做,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是小,他真正想知道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是因权力而起,还是有人故意挑拨。
这些年,诸王不在一块,感情淡了不少,身边的人也良莠不齐。有尽良言的,也有挑拨说坏话的,皇帝和朱标不是不知道。
可这些年,诸王之间的矛盾,有愈演愈烈的态度,暗地里的小矛盾,也放在了明面,甚至放到了军国大事上。
“孤知道,兄弟们长大了,有些口角在所难免。”
“可孤不希望,像于琥这般借着流言蜚语,人云亦云之事,就把大伙挑拨反目成仇。”
朱标更不希望,此事被有心人利用,成为颠覆明廷的突破口,他固执的认为,弟弟们就是被奸人带坏了,否则凭他们的学识一定能克制自身的欲望。
就像朱雄英抓的那些箭兵,北元是大明的敌人,而且是摆在明面的敌人。可大明的敌人,就只有北元吗?希望看朱家父子相残,倒霉的,就只有蒙古人?
“父王是担心,诸位王叔被人利用,会干什么不利于国家、社稷的事?”
朱标点了点头,可又摇了摇头,他不仅担心弟弟们被人利用,更担心他们因为利益反目成仇,互相仇杀。
但有他在一天,诸王不是问题,也不敢踹窝子。就算他不行了,也会在闭眼前,把诸王的问题处理好,断不会让朱雄英日后为难。
点了点,朱雄英试着问道:“您这意思,是让锦衣卫渗透到诸王的身边,一边保护,一边监视?”
手缠着纱布的朱标,忍着痛,抄起一个本章,就朝他的脑袋砸了一下。这小子,带锦衣卫才多久,脑袋里全是这些乌七八糟的主意。
“孤是这个意思吗?孤是让你在查案的同时,注意身边人,不要被人利用了。”
朱雄英的身边人,一天比一天多,这小子用人还是不拘一格,比诸王身边的人还复杂。别搞不清楚情况,闹出了什么不可收拾的事来。
听了这话,朱雄英虽然面上应了,可心里却不以为然。他手下的这些人,谁的跟脚如何,需不需要防着,他有数着呢!
可太子既不让他在诸王身边插人,又让他查这股势力,这就有“朝姑子要孩子”么,难为人啊!没法干,这活儿没法干,他可不接。这差事,太子愿意交给谁就交给谁。
踢了朱雄英一脚,朱标没好气的说道:“你以为,这种事,是谁都能办的吗?而且。”
朱标这话还没说完,便有内监来报,打断了父子间的对话,言晋王-朱棡在殿外求见。
“看到没,你三叔到底是聪明人,最先反应过来了。”,说完这话,朱标摆了摆手,让内监将晋王请进来。
朱标说的也真没错,朱棡看到太子手上缠着的纱布,抱着太子的大腿就哭了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向太子表着忠心。
还把五台山的那三千密兵,说成了为北伐准备的,他打算用这批秘兵,好好的教训北元的贼子。但没有想到,被人一杆子捅了出来。
朱棡知道,他这次能脱罪,在皇帝面前过关,完全是太子御前力保的缘故。从今往后,他一定痛改前非,处处以太子马首是瞻。
拍了拍朱棡的肩膀,朱标语重心长的叮嘱:“老三,你的所作所为,父皇又怎么知晓的呢?”
“吃一堑、长一智,你与老四之间,还是要放下芥蒂,以和为贵,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