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老吏-郑士元
与兵部的几位大员议过火器的事后,朱雄英就在前殿的榻上,对付了两个时辰。天亮后,洗漱一番,就地接见了刘璟引来一位年仅五旬的文士。
三个月前,西安知府丁忧回籍,朱雄英便想着为寻一个务实求真的官,知西安府。可翻看了吏部举荐名单,也见了几个,怎么都不满意。
于是,便有了刘璟举荐本章,赦免发配江浦服劳役的罪官-郑士元、郑士利兄弟。而现今引来的这位,便是前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元。
“罪臣郑士元,叩见皇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郑佥事,免礼吧!”,说这话的同时,朱雄英还摆手示意宦官赐坐、赐茶。
郑士元的官档,朱雄英看了不止一次,熟的都能背下来了。郑士元,字好仁,台州路宁海县水车人,少有才学,闻名乡里。
洪武四年中的进士,随后出任正六品监察御史。为官刚正廉洁,而且行事一丝不苟,纠弹了不少贪官污吏。其中最出名的,是洪武七年,朱桓与户部侍郎郭桓等,勾结外官,盗卖官粮一案。
因功升至湖广按察使佥事,到任后,力抗荆、襄地方军政长官,严惩抢劫民女的士卒,时人多颂其为青天。
要不是他弟弟郑士利上书议论“空印案”,他也不是被发落到江浦去服苦役,如今也必然是恭列于重臣之间。
而朱雄英之所以看上他,就是因为其清廉。郑士元在湖广任上时,一直忙于公务,其妻罹患重病来函,才得以回家探视。
但家里实在太穷,不但没钱给妻治病,甚至于妻死后,也无钱为之安葬,他的五个儿子竟央求卖身葬母。最后还是同僚亲友筹钱,才得以办好后事。
出殡时,民众夹道送葬,那时正下大雨,民众竟没一人散去。就这一点,在大明官吏中,也是独一份的存在,足以让朱雄英侧目。
是,杀了朱桓,他这辈子本没机会回京。可他还是幸运的,谁让朱雄英就喜欢这种骨头硬的廉吏。
朱雄英还特意夸赞了郑士元,清廉自律,刚直不阿。同时也虚心向他请教,常保清廉之法。
朝廷三令五申,倡导廉洁奉公,为什么天下贪赃之依然不得收敛呢?而郑士元却能始终清贫不移志,威武不能屈?
郑士元起身,拱手答道:“臣以为,为官者。.......”
为官者,一言一行,都代表朝廷。官贪,百姓则骂国邪;官清,百姓则赞国正。官不敢镇邪,民心则无国。所以他不敢亵渎职守,惟恐有负朝廷重托。
凡为官者,须刚正廉洁。清贫,士之常也;惟俭养德,惟侈荡心。侈则多欲,多欲则贪。违法枉道者,迟早要招祸殃身。
说的通俗一点,为官也好,为人也罢,平时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大明律》对贪官处置,写的明白;以往对贪官污吏的处置,也是前车之鉴。
以身试法者,多心存侥幸,觉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法不传六耳,做的天衣无缝。熟不知,天下没有不透风墙,做事也不可能不留痕迹。
隋炀帝杨广弑父,做的够隐秘了吧,可依然泄露了出去,引得天下唾骂,五方共诛之。最后国破家亡,宗庙倾覆,为天下笑。
郑士元做官,就认一条,问心无愧。湖广按察使佥事也好,窑公也罢,不过是个活计。可不管走到哪儿,他都不怕被人戳脊梁骨,他的儿子们也都能挺直腰板做人。
做官不难,做个好官却不易,你的经得住诱惑和磨难,否则,这官也别做,早晚是招祸的根源。
“洪武朝已经二十六年了,其实贪赃之风已经有所收敛。只不过是朝廷在明处,贪官在暗处。千年积习一时还难以匡正。”
郑士元的话,朱雄英深以为然,这也让其想起了官档中,皇帝给他批语:见金动心者,不可为吏;见善不扬者,不可为官。郑士元清廉正直,勇于谏言扬善,可谓官中上品。
点了点,朱雄英正色道:“贪婪是人的本性,不用苛刑猛政难断其念。”
很多事陋习都是要律法顶着,才能摒弃的。朱雄英当然知道不是长久之计,可在想到万全办法之前,他还是要坚持苛刑猛政。
他要杀得天下贪官,一想到事情败露之后悲惨下场,就寝食难安,辗转反侧,不寒而栗。
而郑士元却回道:“说到苛刑猛政,殿下倒是深得陛下的言传身教。上者严厉,下者畏服,虽不是长久之计,但亦不失一时之法。”
虽然不赞成完全依靠杀戮恫吓天下贪官,可太孙既然明白,也说了要一边实践,一边寻求解决之法,他也没什么话好说。
但有一事,郑士元要向太孙进言,那就是朝觐考课之法。他在湖广任上时,便见很多官吏,是因为要完成考课,一步步下水的。完善考课制,对于整饬官场的风气至关重要。
见太孙、刘璟都在笑,郑士元以为自己说错了话,赶紧起身请罪。
“殿下,臣,臣离开官场太久了,所以,所以这措辞上。”
可朱雄英却摆了摆手,示意其坐下:“好仁,你说的一点都没错。朝觐考课,的确需要改进。”
龙阳案后,朱雄英就给皇帝上了一本,专门说的就是朝觐考课之制。想让马儿跑,也得让马儿吃草,朝廷不给官吏余地,那他们就不会给百姓余地。
政务要办,可要具体的事,具体分析,完全“一刀切”肯定不是长治久安之法。眼下的大明,最需要的是治世和稳定,恢复元气,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
“你不要多想,过去的,就过去了,有孤在,没人敢抓住不放。”
“孤已经与吏部打了招呼,从即日起,你就是南宫詹事府詹事,领西安知府。令弟郑士利出任提刑按察使,你的五个儿子皆入南宫充任文吏。”
话间,朱雄英从阶上走下来,赐给郑士元一支玉笔:“朝廷要在关中用兵了,你这位知府,任重道远啊!”
“这支笔,是孤拜到韩公门下时,陛下御赐的。现在送给你,孤希望你能一如既往的秉笔公断,不复当年,胜似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