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丰氏
丰子恺先生有一方常用的印章——石门丰氏。丰姓在石门乃至整个桐乡都很少见。丰子恺在《姓》一文中写道:“丰这个姓,据我们所晓得,少得很。在我的故乡的石门湾里,也‘只此一家’。”确实,石门丰氏,在丰子恺的故乡几乎仅此一家。
一
其实,石门丰氏曾是外来户。丰子恺的祖上是从离石门湾三四百里外的金华汤溪迁来的。据金华汤溪镇《黄堂丰氏宗谱》载,《浙江乡试录》中所载丰的始祖系北宋清敏公丰稷。若以丰稷为第一代,丰稷的玄孙丰谕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自缙云迁至汤溪黄堂。明末清初,丰稷的第二十二世裔孙圣文、功贤、望山三兄弟又自汤溪黄堂迁往桐乡石门镇,这三兄弟中的望山正是丰子恺的祖上。
丰子恺早在游学日本时,曾在东京遇见了来自金华汤溪的族兄丰惠恩,他们一起考查族谱,才确知老家在金华汤溪黄堂村。明末清初,丰子恺祖上一支从汤溪迁居石门湾,到丰子恺时,已在石门湾生活长达三百多年了。知道了丰家的源流,丰子恺很高兴,但他一直未曾有机会到老家汤溪。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曾动过到老家避难的念头,但犹豫再三,最终未能成行。
丰子恺虽然没有到过汤溪祖地,但他对那里的族人却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在他的文章中也有写到。他在1940年所作的《桐庐负暄》一文中提及丰氏祖地应该是一方“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是“桃花源”般的去处。文中说:
我们的老家是浙江汤溪,……我初闻此消息,即想象这汤溪丰村是桃花源一样的去处,其中定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情景。而窃怪惠恩逃出仙源,又轻轻为外人道,将引诱渔人去问津了。我一向没有机会去问津。到了石门湾不可复留的时候,心中便起了出尘之念,想率妻子邑人投奔此绝境,不复出焉。但终于不敢遂行,因为我只认得惠恩,并未到过老家。
言辞之间,可以看到丰子恺先生对祖地的向往与赞美。
汤溪高义丰氏后人丰百顺在编写《高义村志》时,查阅《黄堂丰氏宗谱》,确认黄堂丰姓聚居地包括高义、横路、前宅、后宅、冬畈等五村,与《桐庐负暄》一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相似。
汤溪黄堂村前宅至今存有丰氏祖居“全德堂”,共有三间四进,布局宏大,雕刻精美,带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特色。该堂系丰尔福(1329—1396)所创建,按《黄堂丰氏宗谱》世系表查考,丰尔福是丰子恺的第十七世祖。
丰子恺去世后,金华汤溪与桐乡石门两地的丰氏后人取得了联系,丰子恺幼女丰一吟曾到汤溪丰氏祖地黄堂村寻根问祖,并于2008年在黄堂村筹建丰子恺小学,以弘扬父亲丰子恺的爱国敬业精神。1996年11月9日,金华县丰子恺艺术研究会在汤溪成立,丰一吟等丰家后人前去参加成立大会。桐乡与汤溪两地开展了缅怀艺术大师的交流活动,金华还专门刊印了会刊《桃源》。
二
丰子恺的祖先望山三兄弟迁居石门湾后,石门丰氏逐渐在这个小镇上开枝散叶,绵延光大。据《黄堂丰氏宗谱》卷二记载:“望山,居石门镇羊毛巷。”古时的羊毛巷,就在今棉纱弄一带,而丰子恺家的老屋就在棉纱弄。
丰氏祖上向来为诗书礼仪之家。按《浙江乡试录》载,始祖丰稷,宋徽宗时任御史中丞,与蔡京等奸臣殊死抗争,卒谥清敏公。丰子恺的第八代祖宗丰尔成是八品官,曾迎接康熙皇帝南巡。第七代以下,从丰璞、丰元勋、丰启嵩、丰峻一直到丰肇庆,代代都是太学生。
丰肇庆(约1843—?),字小康,排行第八,是丰子恺的祖父,也是清代的太学生,以开染坊店为业。但石门丰家到他这一代,尤其是经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家道中落,远不如前。丰肇庆初娶妻冯氏,冯氏去世后,续娶沈氏,人称“丰八娘娘”。丰肇庆早丧。丰子恺的祖母丰八娘娘读书识字,为人豪放旷达,个性好强,又爱及时行乐,良辰佳节不肯轻易放过,对儿孙颇有影响。她生有两子两女,长子与幼女夭折,剩下长女丰针和幼子丰,那便是丰子恺的姑母与父亲。
丰子恺的父亲丰(1865—1906),字迎年,号斛泉,又号鹤旋。1883年,他考取第七名秀才;后参加三年一次的大比,三次未中;到第四次,1902年秋天,终于中举。中举以后,按常例,第二年可以进京参加会试、授官。但丰中举后,因母丧,即逢“丁忧”,必须在家守孝三年,未能进京参加会试。而过了两年多,到了1905年,科举就废止了。因此,丰中举后,始终没有做官,未能进入士大夫阶层,只好在家办私塾。丰家的染坊店收入有限,私塾里的收入更是微薄。家里仅靠着镇上两家大商店借举人老爷之名而得到每年一两百元的收入保障,此外别无进账。丰最终死于肺病,英年早逝。
丰子恺的父亲去世后,留下孤儿寡母。此时的丰家只剩下一家丰同裕染坊店和薄田十数亩,赖以为生,家境大不如前,这一大家子人,生活着实不易。丰子恺母亲钟云芳一人扛起了家庭重任。她的娘家在石门南皋桥堍,祖上经商。她生有七女三男,丰子恺排行第七,为丰家长男。钟云芳虽不识字,却治家有方,贤淑勤劳,既当严父,又做慈母,把一群儿女抚养成人,尤其对童年丰子恺的成长影响深远。
三
丰子恺出身于这样的诗书礼仪之家,石门湾、丰同裕染坊店和丰家老屋,以及祖父母、父母等,都深深影响着丰子恺的成长。
石门丰氏的丰同裕染坊店临后河而建,后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丰同裕染坊店距运河也才两三百步,可谓近在咫尺。店里面有一所老屋,老屋厅上挂有“惇德堂”的匾额,匾额是丰的老师沈之渠所书。惇德堂后面便是后来新建的缘缘堂。“缘缘堂后面是市梢。市梢后面遍地桑麻,中间点缀着小桥、流水、大树、长亭”,便是丰子恺儿时的游钓之地。这染坊店和老屋,就是丰子恺“父祖三代以来歌哭生聚的地方”,而对丰子恺来说尤其感情深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丰子恺携一家老小流亡他乡时,每逢从报纸上了解关于石门湾的消息,晚上就梦见故居里的种种旧事,梦的背景,常常是这百年老屋。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家有染坊店,丰子恺从小对画画特别喜爱,尤其是色彩方面的天赋与熏陶,都与家里开的染坊店或多或少有些关系。丰子恺很小的时候,就是用染坊店里的颜料来画图。因为有运河,有后河,有木场桥,有河边人家,有桥下流水,丰子恺的笔下,才涌现出这么多丰富多彩、鲜活灵动的艺术形象。因为有缘缘堂,丰子恺的漫画、随笔,才有了这么有个性和辨识度的艺术标识。
1936年,丰子恺(右四)在丰同裕染坊
丰子恺在母亲去世三年后,在丰家老屋的地基上,建起了缘缘堂新屋。这是丰子恺母子两代人的共同心愿,也是石门丰氏发扬光大的一个体现。可惜的是,后来缘缘堂连同丰家的老屋、染坊店,都在日寇的炮火中被毁灭了。
战争烧毁的是房子,但石门丰氏的精神传承永远毁灭不了。1985年,石门缘缘堂重建。1989年,丰子恺漫画馆建立。2020年,丰子恺艺术中心启动建设。丰子恺的艺术人生,在他的第二代、第三代后人中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石门丰氏,不单单是一个姓氏,也是丰氏家风家训的一个体现,更是丰子恺艺术精神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江南水乡石门,与丰子恺的艺术精神,早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