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少共国际师:战火中的青春传奇
列宁指出:“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25]这段话揭示了中国青年坚定跟党走的历史必然!在革命战争时期,有一支由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团组成的特殊部队,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足18岁,70%都是共青团员。这些80多年前革命的青少年,高举着革命的旗帜,奔赴前线、舍生忘死,在战斗中淬炼成钢。他们将火红的青春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让这支极其年轻的部队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这就是1933年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
临危组建
在福建省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收藏着一份极为珍贵的《少共国际师画报》。这份画报以连环画的形式,记录了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在建宁这片红土地上,在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一批批“红小鬼”舍身忘我、浴血奋战,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见证了在那段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里,少共国际师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这份画报于1994年10月在全国一级革命文物确认会上被确认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画报中有年迈的父亲对儿子说:“你参加少年国际师就是安慰我啊!”有年轻的妻子对年轻的丈夫说:“你也去参加吧,你能带领别人一同去参加!我们将更加光荣啊!”[26]
1933年初,蒋介石调动军队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粉碎敌人的“围剿”,苏区中共中央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最大限度的扩大与巩固主力红军”“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27]。红军总政治部在江西宜黄县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会上,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提出成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加红军的热情,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先锋作用。团中央对此很重视,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并于5月20日作出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苏区有1万多名青少年踊跃报名,而其中有80%的人来自反“围剿”的主战场——江西省兴国县。
1933年8月5日,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少共国际师授旗仪式,宣告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代表红军总部向少共国际师授旗,并语重心长地勉励他们:“要爱护你们光荣的战斗的军旗,英勇奋斗,把它插遍全中国!”这支部队由1万多名青年组成,党团员占70%以上,战士平均年龄18岁左右,还有不少十四五岁的红小鬼。先后担任师长的陈光、关高群、彭绍辉、曹里怀和师政治部主任冯文彬都不过二十几岁,政委萧华才17岁。
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回忆:“江西的兴国、瑞金、宁都,福建的长汀、建宁……各县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们,在各地的团负责干部带领下,高举红旗,手拿梭镖、长枪,成群结队地向宁都集中,不到三个月的工夫,就有一万多人参加了少共国际师。”[28]
铁拳初试
1933年9月3日,全师官兵高唱《少共国际师出征歌》,开赴前线。
少共国际师的首战发生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开战。为实现“开门红”,少共国际师师长陈光和政委萧华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以一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一个连团团围住。由于每人只发了10颗用旧弹壳翻造的子弹,一阵猛攻过后,子弹便打光了,战士只能勇敢地冲入敌阵,与敌人拼刺刀。
鉴于少年体弱,加之尚无实战经验,战士们一般都是根据战前要求两个人对付一个敌人,即一个牵制,一个刺杀,让敌人顾此失彼,寻找机会。不到两个钟头,一个连的敌人被全歼。少共国际师乘胜追击,渡过闽江,再次击溃敌人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朱德、周恩来来电祝贺,称赞他们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
血战团村、血染湘江
团村战役,是少共国际师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打得最艰苦的一仗。这场战斗从早晨7点一直持续到黄昏,异常激烈。1933年12月,国民党第三路军以3个师的兵力在黎川县东南的团村发动进攻。当时,五军团十三师在德关正面抗击着来攻的敌人,三军团的主力从敌人的右翼,少共国际师和红三师一部从左翼,形成左右两个拳头钳击敌人。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和师长吴高群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前沿指挥。傍晚,战斗将要结束时,敌人飞机向红军阵地疯狂轰炸、扫射,吴高群正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忽然,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吴高群头部和腰部七八处负伤,流血不止。当队友将其抬至绑带所时,已无法救治。这位年仅23岁的青年指挥员只说了一句话就牺牲了:“亲爱的战友,我大概不行了,共产主义事业要靠同志们完成,请同志们为我们‘少共国际师’争光!为我报仇!”说完他最后的这句话,就闭上了他那流露着惋惜的眼睛和我们永别了。但是他的英雄榜样,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29]
1934年10月,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1934年11月底,红军到达湘江,少共国际师由此迎来了更为惨烈的战役。湘江上游的水面虽然不宽,但水深流急,不能泅渡,渡口又只有两个浮桥。面对敌军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为了掩护主力过湘江,少共国际师进行了整整5天的阵地防御战,用鲜血换来了每一分每一秒,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过江。
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伤亡惨重,仅剩下2700余人。战役结束后,在湘江转弯处的岳王塘,由于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很多都汇到这里,湘江水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灰色。当地百姓由此有了“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的说法。
遵义会议后的1935年1月18日,因减员严重,同时为了提高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一师和红二师。至此,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
战火中的少共国际师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高举着少共国际光辉的旗帜,坚决的勇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擦亮刀,子弹上膛瞄准敌人放,捉师长,缴枪炮,消灭国民党!赶走那帝国主义侵略的势力,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这首昂扬的《少共国际师出征歌》,正是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里,少共国际师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最真实写照,少共国际师既为中国工农红军书写了辉煌篇章,同时也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一批栋梁之材。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少共国际师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成立,在历史上只存在了532天,他们却在残酷的战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坚定了信念,磨炼了意志,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他们为革命事业、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用尽了全身的力量,流尽了鲜血,他们吸引了大批革命青年投身革命洪流中,一起书写了战火中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传奇和壮丽的青春诗篇。
名言金句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
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卷地狂飙不畏死,几战蒋军落旄头。
长忆少共国际师,队队新兵看不休。
——开国上将萧华诗作《忆少共国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