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的外婆家
距绍兴城三十多里的安桥头村
由于母亲的娘家在农村,使得鲁迅从小就与中国社会中最广阔的区域,最广大的农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最大多数的农民,有了从母体带来的脐带般的联系。但由于鲁迅的“少爷”身份,外公家的乡绅地位,这种最初的联系必定是很肤浅的。
虽然鲁迅每年总要跟着母亲到离绍兴城三十多里的乡下住几天,虽然他在自家的大厨房里和真正的农民儿子运水(《故乡》中的闰土)交了朋友,而且是很要好的朋友,但他对农村的最初观察与了解毕竟是居高临下,隔岸观火,浮光掠影,他所获得的最初印象只是引人入胜的田园风光,诗情画意:
《故乡》
《社戏》
安桥头村外祖母家
安桥村外景
社戏
在少年鲁迅的直观印象和感受中,本来就山明水秀的江南农村,简直是无比的乐土,加以同样是城市文人的描写,即鲁迅所说的从小所受的“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和祖祖辈辈经年累月操劳在土地上的“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了,“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鲁迅“还羡慕他们的安乐”。
假若不去认真思考和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问题,保留这样的感觉倒也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可是,假若要用笔真实描写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特别是要承担起开创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之路的历史责任的话,停留在这样的观察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
少年鲁迅并没有就此结束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随着一次又一次来到乡下,随着逐渐对农村朋友家庭和生活由表及里的了解,随着他们之间日益增多的交流和沟通,随着和许多农民的亲近,特别是当他的家庭遭到变故,由富裕走向破产之后,当他由受到特别优待的“少爷”变为有时被称为“乞食者”之后,他观看农村的视角,感受农民生活的心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有可能由隔岸观火走向感同身受。并且有可能以农民之苦与自己之苦相比较,使自己喘不过气来的精神重压获得某种程度的转化。只有这时候,他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农村与农民生活之中,才有可能较为真切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才有可能“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也才有可能以此成为他日后开创中国农村题材小说道路的出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