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象形论的自然哲学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之局限性(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2.4 非限定关系

在非限定关系中,有时候是词语作为“形”显得过大而无法被限制,有时是事物作为“象”过大或过于不清晰而无法被限定。

由于作为“形”的词的原因而构成的非限定关系,最通常的例子是代词。正如上文所举得例子,“这”“那”这样的代词可以指代任何事物。当然,由于这些词在使用中都有特定的语境,如果事物本身是可被限定的,在特定语境下这些词与事物构成的是限定关系,只是说当我们抛开语境看这些词对应的事物的数量、种类等而言,可以认为这些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使得它们与事物之间构成非限定关系。由于词的原因构成的非限定关系,虽然只要注意使用一般不会引起理解上的问题,但如果过于随意地使用,也容易造成听众或的困惑,而使语言文字难以被理解。

另一种情形是,有一些特殊的被认定的事物,由于人们未规定这些事物的范围或属性而使它们与词之间构成了非限定关系。我们所说的非限定关系主要是指这种情形。比如,“世界”这个词对应的到底是多大的事物,谁也说不清;“宇宙”这个词对应的事物有没有边界,也非常有争议。因而,这第二种情形中的前一种情况就是,“世界”、“宇宙”这些词与其对应的事物因这些事物的范围未确定而构成非限定关系。

在第二种情况中的后一种非限定关系则不易被察觉,就是当事物不够清晰而其属性未被确认时而被认定为不同的事物。由此,同一事物可以对应不同的概念词汇,并随着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的进展而变换或增加概念,并导致每一个概念都不完全规定该事物,从而使该事物作为“象”对应不确定的词语之“形”。这种非限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提到过,通常人通过视觉定义事物的存在,而将其它感知能力对此事物得到的感觉认定为该事物的属性。但是,如果某一事物不易被视觉察觉,而是通过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作用关系而被认为存在时,它的存在就不是被视觉直接决定的,而是人们对它的认知方式以及后续的想象力决定的。在此过程中,人们通常未去判断想象力中对不可见事物的存在的认识是否也是基于视觉的。但在此,我认为,即使在想象力中,人对事物存在的判定依然是基于视觉的,只不过是想象力将基于对该事物的认知方式而得出的属性对应到想象中的“像”的罢了。对于某种不可见的事物,不同领域的人(比如科学存在者、数学专家)由于对它的认知方式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属性,由此可能把它想象成不同的东西,并可能造成“盲人摸象”的情形。让我们思考科学领域的一个现象:

太阳系内的某个没有物质的黑暗空间区域,科学存在者们会在这里“发现”各种“场”的存在(引力场、电磁场)、真空涨落的存在、暗能量等,而从前还认为有“以太”的存在。这些概念从来都被想象为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独立存在物,而不是被认为是同一种存在物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不同属性。

当然,这个现象或者我们将其称之为“现象”可能带来争议,对此,我并不打算在此处展开讨论,而是会在有关科学的部分再做思考和讨论。在此,只是提醒读者们去关注,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认知中,类似的情形是否存在并值得去思考。

对于可能由“象”而引起的非限定关系,其属性的不确定与其范围的不确定应同样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