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末三国战争诗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权力意志实现的利器,战争的结果必然带来对人类生命的戕害、对生活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对现存文明的部分毁灭;另一方面,战争又以强权的形式重构现实的生存秩序,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甚至新的文明形式的诞生。就文学表现而言,战争又是提供新的文学题材的温床,催生新的文学样式的契机。文人对战争的描绘,既体现了文人对战争及其严重后果的理性认识,也体现了文人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但是不同时期,战争在文人笔下的表现却千差万别。如战争给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世积乱离往往与文人的悲悯情绪相连,但是三国诗人尤其是曹魏诗人笔下的战争与两晋战争在情感心理和理性认知的层面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描写三国战争的作品表现的不只是悲怆与绝望,也熔铸有更多的进取精神和人生理想。以下三章以时间为主线,分别阐释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战争诗的叙写方式和时代特征。
汉末三国时期,战争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诗歌题材。由于当时战争频繁,兵祸连年,战争诗歌的创作数量自然增多,且内容多变。汉魏之际不仅是改朝换代的历史转型期,而且也是我国思想史上由儒学占统治地位到玄学占统治地位的学术转型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言:“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1]说的就是汉魏之际文人在社会大战乱的背景下,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竞相进行文学创作的盛况。建安文人大多都是战争的亲历者,或横槊赋诗,即境抒怀;或歌功颂德,抒发情怀;或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
三国时期,曹魏与孙吴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虽然这些战争一般由曹魏发起,但是孙吴凭借地理上的优势,战争结果往往并不是以曹魏胜利而告终,很长时间曹魏与孙吴之间处于拉锯战的状态。曹魏虽然在军力上占据优势,但其战士多来自北方,不习南方水土,所以魏吴之间的战争,其过程和结果都还是相当惨烈的。但是在曹魏文人笔下,我们却很难找到那种忧伤和凄惨的声音。王粲《从军诗》一脱以往《七哀诗》的愀怆之风,而表现出昂扬向上的理想,是其典型代表。总的看来,这一段时间的战争诗歌,在表达方式上趋于写实,情感抒发上乐观向上。
关于三国战争诗歌的研究,目前重要的有张在存《三国军旅诗赋研究》、张娣明《三国时代战争诗研究》。前者着眼于军旅环境,因此和本章的研究范围有区别也有交叉;后者对三国战争诗歌搜罗完备,并将三国时期所有战争诗歌作为附录附于文后,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方便。然而,二者多停留在文本解读的层面,较注重每首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还没有关注这一时期诗歌的整体特征以及与该时期历史文化的联系,于是也为笔者留下了相当广阔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