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一民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
“第一民生工程”实施以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一 扶贫脱贫成效显著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第一民生工程”围绕与贫困人口基础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进行重点攻关,贫困人口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根据贵州省精准扶贫满意度调查数据,大多数贫困人口对当前民生工程建设的满意度较高:81.3%的群众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其中,84.9%的群众对道路硬化比较满意;77.6%的群众对饮水工程的改善比较满意,分别有77.4%和73.6%的群众认为其饮用水方便程度更高了,饮用水质量也更好了;70%的群众认为驻村帮扶工作作用较大或很大;76%的群众认为帮扶措施较为符合其需求;84.2%的群众对养殖帮扶的项目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72.5%的群众对种植业的帮扶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76.7%的群众对人力资本帮扶项目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另外,2011年以来,通过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精准扶贫脱贫“1+10”配套文件,“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成效明显,文化艺术、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群体性事件、刑事治安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和谐安定有序,公共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从2011年的58.7%提高到2015年的80.5%。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贵州省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493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56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国比重从9.4%下降到8.8%,下降0.6个百分点。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4.3%,下降19.1个百分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贵州、全国减贫成效有关数据汇总
对比全国贫困人口下降速度,贵州省近5年每年平均减少26.7%的贫困人口,高于全国19.7%的减贫速度,贵州省的减贫成效非常显著。从图1看,虽然贵州省的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全国水平,但贫困发生率的下降速度却大大快于全国。
图1 全国、贵州省贫困发生率及发生率降幅对比
贫困家庭的收入快速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5701.84元提高到2015年的10861元,年均增长17.5%,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153元提高到2014年的5909元,增幅达到87.4%。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贵州、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对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2011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01.84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3元,二者差值为1275.46元;201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422元,贵州为10861元,二者差距已经缩小到561元。
图2 贵州、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二 基础环境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成效明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水、电、路、讯、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4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建成15331处,累计解决了1062.36万农村居民及167.55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建设通村油路6万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村通公路,农村电网网改率达到98%,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行政村通电话。全省累计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4430亿元,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投入超过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全省建成高速公路3600公里,至2015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100公里,形成15条高速公路出省大通道,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4041公里,约占全省的80%,65个贫困县全部通高速公路。建设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3835公里,其中投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479公里。建设农村公路约6万公里,实施安保工程1.1万公里,2015年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分别达到76.4%、70.1%、72.4%。
2012年5月贵州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012~2015年,共实施扶贫生态移民62万人,建设安置点668个、住房15万套,其中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困难群众56.5万人,占91%。据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减贫与发展研究院对贵州省2012~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评估:移民搬迁后,住房和居住环境普遍改善,户均住房面积114平方米;社会保障有序接转,新农合参保率92%,养老保险参保率42%,纳入城乡低保23.7%,移民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移民收入明显增加,2014年移民人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村6个百分点,42%的家庭收入有所增加或增加很多;移民获得感提升,对安置点居住环境总体满意度为91%。
民生事业和社会保障全面发展。紧紧围绕确保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制度机制创新。2011~2014年连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3.3%,2014年农村低保标准比2010年增长65%。2011~2014年,全省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17.8亿元。2015年,全省统一大幅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将年平均标准从2125元提高到2695元,提高幅度达26.8%,在全国排位从第28位上升到第16位,在西部省份的排位提升到第2位,比西部12个省份的平均标准2291元高404元。创建分类施保机制,对农村低保对象中的特殊困难对象,在补差发放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按当地保障标准的10%~30%增发特殊补助金;创建实施粮食救助制度,妥善解决了农村低保对象季节性缺粮问题。
农村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0%以上,在全民落实新农合报销政策中,适当放宽农村极贫人口的住院起付线、提高报销标准。全面实施大病保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参合群众在新农合报销基础上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的比例。在落实前两种报销政策后,仍不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剩余医疗费用的,由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相关专项资金再实施医疗救助扶助,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重大疾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长期保障户、80岁以上老年人,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水平达到100%。
从2011年起,贵州省启动实施学前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突破工程,大力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增加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普及程度。各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2747亿元,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77%、55%、20%提高到85%、85%、30%。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实行3年免费中职教育,压缩全省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教育“9+3”计划,实施中职“百校大战”,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发生巨大变化,职校学生增加35万人。农村学生营养餐以县为单位全覆盖,实现“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惠及400万农村中小学生。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2015年,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80亿元,资助学生745万人次,较2010年的15亿元和101万人次分别增长4.3倍和6.4倍。
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第一民生工程”实施以来,贵州省通过培育山地产业、优化可持续脱贫机制、壮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贵州省坚持把培育“十大扶贫产业”、打造“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创建“十大扶贫产业园区”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抓手,通过打造扶贫工作平台,强力推进落实,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产业化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6.5亿元,实现总产值813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万多个。
积极培育十大扶贫产业,为扶贫脱贫奠定了重要产业发展基础。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按照“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核桃、生态畜牧、中药材、蔬菜、茶叶、精品水果、马铃薯、油茶、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扶贫特色优势产业。2013年安排第一批“十大扶贫产业”专项资金15.92亿元,新增种植面积424.5万亩,其中核桃新增205万亩、蔬菜新增168万亩、中药材新增15.6万亩,新增13万只羊单位。2014年,投入中央财政扶贫发展资金15.3亿元,发展核桃191.99万亩,茶叶8.4万亩,中药材35.8万亩,特色蔬菜271.85万亩,精品水果14.5万亩,马铃薯17.46万亩,新建油茶林10.72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5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产业投放畜禽32.4万只羊单位、人工种草10.15万亩、建圈53.83万平方米,打造及命名5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和10个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点。
打造“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为扶贫脱贫可持续发展树立典型示范。“十二五”期间每年选取10个示范县,每县投入8000万元到1亿元的财政资金,引导金融、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探索“整县推进”区域脱贫新路子。通过整县推进、区域带动,14个减贫摘帽县对全省片区扶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2013年重点打造的威宁等10个扶贫攻坚示范县,截至2014年,有8个县的综合排名上升,最快的上升了40多位,有5个县的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20位。2014年又继续选择正安、务川、钟山、关岭、印江、石阡、织金、三穗、三都、贞丰10个县作为扶贫攻坚示范县进行重点打造。
建设“十大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积极推进特色农业高效发展带动脱贫之路。在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区,梯次推进,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点的山地农业扶贫开发新路。省扶贫办积极帮助指导省级重点园区县搭建融资平台,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确保为每个园区融资2亿元以上。16个扶贫产业园区完成总投资15亿元以上,入驻企业100多家,实现总产值13亿元以上。通过园区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十大扶贫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在全省213个省级现代高校农业示范园区中,省扶贫办牵头指导72个,完成投资106.2亿元,在全省园区考评中有5个位列前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