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梦幻
——中国金融改革畅想
序
推开厚重的历史之门——
冶金术的发明,金属铸币支撑起典当业和钱庄这座千年古厦;
纸币和支票的流通,现代银行业驱动了全球经济巨轮的飞转;
金融电子化与电子货币的悄悄降临,则使人类聆听到时代的涛声在新世纪的彼岸拍响……
第一集 金融怪圈
改革开放的中国,每天每天,新鲜信息犹如潮水般涌来。
人们何曾想到,金融——一夜之间成为全社会热点中的热点。
1993年,被经济学家称作中国金融年——
这些当年壮着胆子、签字画押率先把集体耕地承包到户的庄稼汉们,现今虽然不再为“姓社姓资”而担惊受怕,一个更实在的威胁却令人哭笑不得:他们经年劳作、收获的标志竟是这些花不出去的“白条子”,还有前所未有的“绿条子”。
城市储蓄亦是急流险滩。1993年初,上海等地相继爆发挤兑震荡,正常的库存现金,无法抵挡超常的提取,银行系统好一番紧急调拨,虽然冒险过关,但也足以使人出了一身冷汗。以至于一位高层领导再三告诫:今后再也不许发生这种情况。
人们再度感受到了物价上扬的压力:1993年1~5月,35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16.7%。专家声称,物价涨幅已经接近严重通胀的临界线。几年来已经处“涨”不惊的消费者们,恍如梦中初醒,急匆匆加入抢购的行列。
1992年3月20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过是个普通的日子。可就在这一天,中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突破10000亿元大关!
早在四年前,当居民存款余额突破500亿元时,经济学家已经在惊呼:“笼中虎”一旦出笼,将会买空中国市场上的每一件商品!而10000亿元,则意味着可以把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买回家去!
1992年8月上旬,就在我国国歌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频频奏响的时候,南中国的深圳却正在积蓄一场举世皆惊的股票风潮。一则发售新股的消息,仿佛一场战役的总动员令,近百万人携巨款和身份证从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挺进深圳!
连续三天三夜的排队等待。令人窒息的环境,人格被损害的羞辱、不法势力的欺扰、实现财富的渴求与恐惧……终于因为一张新股抽签表的不翼而飞而酿成总宣泄与大骚乱……
1992年8月10日,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大游行在中国最具现代意识的深圳经济特区爆发了——如潮叠浪般的口号声已不再是种种政治要求,而是“我们要股票”……
中国人苦苦压抑、久困于心的致富企求,终于以特殊的方式呼喊出来!
对于经济起飞的国家,没有什么比资金更需要的了。
中国,恰恰是一个资金奇缺的国家。1993年,国家财政收入不过4500亿元,相当于居民手里钱的四分之一。而老百姓手中攥着的钱呢,按最新估计,也不过18000亿元,仅仅等于美国退休基金管理公司一家可以用作投资的资金。
然而,就是这极为有限的资金,又形成一股股暗流。世界银行专家惊叹:“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国家的财政收支,像中国这样分散。”我们的中央政府,也不得不认真讨论起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
1992年,中国再度掀起“圈地运动”。遍布全国城镇的开发区相继埋桩筑栏,以致政府总理都在惊呼:倘若这数以千计的开发区全部建成,国库将倾囊如洗。
房地产,这一刚刚进入市场的行业陡然升温。“正规军”“游击队”“孤胆英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国一下子冒出3500多家房地产公司,从业人员达到220万之众。有的地方一亩地炒到几百万元,有人突然发现,中国的地价高于美国,干脆去购买美国的土地好了。而那些皮包公司翻云覆雨,倒上几张图纸,转手之间就能赚上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一个古老的发财梦在调动着人们手中的资金——乱集资、乱融资、乱投资,直搅得金融界乱纷纷好一番热闹景象。
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社会集资总量达1000亿元。权力机关集资做投机生意,企事业单位借集资逃税避税、滥发红利。显而易见,乱集资导致银行存款“大转移”、国家财税收入“大流失”。
余万珍,四川一位仅读过小学一年级的农妇,突发奇想,以每月10%的利息广为集资;每到月末,一本正经地给集资者派送红利,闹得机关干部、银行职员都成了她的热心投资者;事情败露之日,借款投资者倾家荡产,挪用公款者锒铛入狱。
沈太福,北京长城机电公司董事长,非法高息放债券10多亿元,创造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纪录。那么多智商并不低的人上当受骗,而集资时投资者不顾政府的告诫,破产后又要求政府兜底,大概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特色”了。
如果说,1988年经济秩序的混乱是因为出现了“物资倒爷”,那么“货币倒爷”的魔术已经后来居上。资金违章拆借形成金融旋涡,而在这旋涡上泛起的则是泡沫经济。
中国人早已弄清楚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而乱集资、乱融资的投向却是投机性领域。1993年农业、能源等瓶颈领域投资反比头一年有所下降。其结果,短缺的更加短缺,不该热的火上浇油。
金融——足以使人感到一种始料不及的震惊,感到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
人们把焦虑的目光投向金融。
人们把思考的目光投向金融。
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金融。
人们终于发现,金融原本是诸多问题的交汇点——搞市场经济,必须紧紧抓住金融这个市场要素组合的龙头。
1993年7月,党中央下达了6号文件,把改革整顿的聚焦点对准金融界。
1993年,虽然以金融问题的集束引爆和金融治理的显著成果载入史册,然而,中国经济仍旧没有走出扩张—过热—紧缩—滑坡—再扩张的怪圈。
长期以来金融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的附属物。国有企业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潜亏,靠贷款交税和贷款发工资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工业增长速度后面,靠超量信贷来支撑;这还不算,在一些基层银行,呆账、死账已占到信贷资金的三分之一。
人们陷入两难境地:若长此下去,金融乃至国民经济怎能走上正常发展轨道?若银行真的按市场规律办事,不再将贷款填入这些无底洞,那些断了血的庞大躯体还能够站立起来吗?
如果把金融比作一辆负重前行的车辆,金融体制的改革与金融手段的现代化就是车辆的两只轮子。
一个轮子必令车辆倾覆;两个轮子才能使车辆迅跑如飞。
纵观当今世界,现代化金融业早已今非昔比。
金融电子化,一个比金融更加年轻、令人更加陌生的概念,已经来到人们面前。
金融,被人们称为21世纪的导航产业,在中国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也许,一场悄悄的革命已经从历史的后台推向前台!
第二集 历史回眸
当20世纪的帷幕即将徐徐落下,新世纪的曙光已照临人类文明的窗口,人们不难发现,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合成材料工业、宇航工业、原子能工业,构成了新技术产业革命的滚滚浪潮。
也许人们都还记得,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不无自豪地说道:“我在这里迈开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开的一大步。”——整个人类都在为超越时空的千年梦想而欢呼雀跃。
科技革命催生了一个电子时代。
电子时代使人类梦想成真。
显然,在诸多的新技术汇成的乐章中,计算机技术奏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
电子计算机进入家庭,在十几年前的中国,还只能是望洋兴叹;而如今,从作家的换笔到孩子们的学习机,电脑飞入寻常百姓家,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然而,在这一切迅猛的变化当中,却有一个静悄悄的事件在世界范围内萌生着、发展着,它往往被人们忽略,其意义和社会作用也远不被人所知——这就是金融业同计算机的联姻——金融电子化建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奠基了金融电子化大厦之后,后起的东方“四小龙”也紧追而上,甚至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把金融电子化建设放在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之上。新加坡近年装备的现代金融电子设施,其现代化程度之高,令世人瞩目。我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投入银行业的电子化建设,起步虽晚,却也呈迅猛发展之势。截至1993年,全国金融电子化建设投入资金已达到60亿元人民币,居各行业之首。
马克思说过,时间的节约是层次极高的经济规律。当我们审视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时,不难发现:现代金融同电子技术的结合,是这一规律最集中最精彩的表演。
人们所熟知的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初民对时间重要性的最早认识。个体的生命由时间组成,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无不是在时间与空间的舞台和条件下进行的。整个人类的经济活动,从这一特殊的角度上审视,可以说是一部不断缩短时间、超越空间的奋斗史和成长史。
原始氏族、部落间剩余产品的偶然交换曾经历了漫长的无文字的野蛮期;货币的出现,则同火与文字的应用一样意义深远。经济学家把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定义为流通,它是作为商品的物流和作为货币的资金流之间的双向流动。从此,人类经济生活追求时间效率的跋涉,便同不断扩大两者的规模和效能紧密相联。
每一个文明时代,都深深烙印着历史的辉煌与足迹。
西出阳关,漫漫的戈壁黄沙,早已淹没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丝绸古道和悦耳驼铃;地中海沿岸国家在中世纪长夜中缓缓行驶的庞大商船,现在也作为博物馆中的珍藏,让游客体味那昔日的荣耀;如今,麦道和波音飞机巨大的引擎和光缆通讯,已把整个地球浓缩为一个村落。从简单商品经济的舟船驶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港湾,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发展的深层奥秘:文明的步伐,是以物流和资金流的不断加速为基本特征的。
工具的创造和使用创造了人本身。
工具的变革推进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
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充其量只懂得生产工具变革的作用。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则是流通工具。
人类社会的童年,几乎都有过用贝壳充当货币的历史。金银作为货币,第一次使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具有可以分割和计量的性质,并为冶金技术出现后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纸币的出现,则是近代以来的事。如今,各种流通支付工具已发展到令人炫目的程度,它们在加速资金流中各显身手,适应了商品经济向现代信用经济的发展需求。
有了资金,还要有资金的融通,这就是金融的最简单的定义。
历史总是通过偶然事件开辟着必然的道路。当古罗马皇帝把犹太人逐出家园,他想不到犹太人的后裔在其后的欧洲崛起中,会充当什么角色。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交通运输不便,无论陆路还是海上,都缺乏安全性,货币的运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难题。11世纪以后,西欧各地的犹太人普遍经营典当业,他们的财力和家庭的地理分布状况,使得他们在汇兑和融资业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在犹太人当中,出现了西欧中世纪城市里最早的金融家。正是由于有了国内和国际的融资活动,羊毛商人才有可能把英国的优质羊毛输入佛罗伦萨,并把毛纺织品从佛罗伦萨再运往欧洲各地。
又一个有趣的偶然事件发生在一家经营典当业的金匠铺中。一次,金匠违反禁令,把客户存放的款项私自拿出去放贷,生怕被人发现而忐忑不安。后来他惊异地发现了一个秘密:只要不断有新客户投入款项,放贷又控制在一定比例,店铺就不会发生支付困难——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挪用公款事件吧。由此而引发的,是诞生了以经营存贷款、谋取利差为业的真正意义上的银行。
纵观社会发展史,火的使用促使猿脑变为人脑,并照亮了人类漫长的几十万年的蒙昧期和野蛮期;文字的发明开创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央银行的创立,最终奠定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历史基石——因而被社会学家和人类学者誉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三大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发展壮大了极其庞大的金融体系。
美国现有5万多家金融机构,金融业创造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1984年金融资产达70280亿美元。始建于19世纪末叶的日本金融制度,经过二战后的全面革新,金融资产迅速增长,大大地超过了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毋庸置疑,金融是整个现代市场经济的前沿和枢纽,大至宏观小至微观,从生产到流通、分配和消费,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银行,银行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跨越国界、联结东西两半球的最神奇的现代网络和纽带。
每一个时代,都把当时最先进最成熟的技术与产业凝结给予最具发展前景的部门。
19世纪的工业革命,由于把瓦特蒸汽机和煤炭、钢铁工业的完美结合赋予铁路的修筑,使铁路成为当时新技术浪潮的大浪潮头,迎来了整个近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曙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革命的浪潮把人类智慧的辉煌成果赋予现代金融,引起了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一系列变革和发展。
当发展的机遇再一次向我们呼唤时,我们已经摈弃了以古代文明而傲视一切的积习。
我们再不能以古钱币的悠久而一叶障目。
我们再不能以侈谈宋代以来货币钱庄的鼎盛来自慰。
历史曾给予我们深重的创痛: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竟然是为履行丧权辱国的“庚子赔款”而设立的!
春风化雨,一个积贫积弱的古老民族,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卓绝和曲折发展,毕竟已形成了遍布960万平方公里城乡的金融网,中国银行更以它年轻的身姿跻身于全世界大银行的第十四位。
我们毕竟有了前行的基础,尽管前面的道路漫长且充满荆棘。
改革是一场革命。
它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大潮涌动,所向披靡。
毫无疑问,这浪潮已把金融业推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和电子化技术的前沿。
我们面临着追赶第二次浪潮工业文明的历史任务,同时也面临着跨世纪新的浪潮的冲击。
这是一次刻不容缓的机遇与挑战。
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呈现了国际同步化的趋势。开放的国门架起了通往科技经济国际化的桥梁;只有争取发展的同步,才能获得资源的共享和融通;只有争取发展的同步,才能把改革开放的经济快车纳入国际化的轨道!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金融电子化!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呼唤金融电子化!
透过历史航道的迷雾,我们已经隐隐聆听到新世纪金融电子化浪潮的阵阵涛声……
第三集 艰难起飞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毫无疑问成了全世界的聚焦点。
同样,中国政府全力推进的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电子化建设,更令世人瞩目。
然而,历史落差所发出的轰鸣,却是惊心动魄的。
当共和国步入而立之年,在偌大中国只剩下一家机构遍布全国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上海,本世纪上半叶远东璀璨的金融中心,此时已是尘封网结、旧迹难寻,其超前地位理所当然地被银行、金融业林立的香港所取代。
面对客户的储蓄所、营业部,业务处理似乎仍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一把算盘一支笔,票据、卡片堆成山。
国门洞开,人们在惊讶中看到了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奇妙与多彩,同时也深深品尝着落后的滋味与含义。
十年动乱,带给中华民族的是无望与偏激。
当我们热衷于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时,全球奔涌的却是为科技革命所激起的“第三次浪潮”,人的智慧被成功地植入电脑;地下空中,铺设起星罗棋布的电子网络和桥梁。
弹指一挥间,虚掷了多少宝贵的光阴!
谁认清了导向未来的力量,谁就能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早在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要求电子工业部门研究计算机在银行的应用。
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仅仅是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必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市场经济,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词组;但把它与“社会主义”连接在一起,却经历了数十年激烈的争辩和曲曲折折的实践。
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银行时曾指出:“银行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中心,是全部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显而易见,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事实:多国加入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化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业向全球化迈进;世界金融中心联成一体,电子网络系统瞬间转移着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全部证实了列宁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成果的精辟预言!
现代金融业,是市场经济与科技革命共同哺育的骄子。
当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得以挣脱束缚跃上腾飞之路时,中国的金融业与其说是面临改革、变革,不如说是将经历一次蜕变、重塑、创建、再生。
重塑金融,包含着丰富而多彩、艰苦且紧迫的内涵。
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电子化这两翼运行的车轮,先后启动。
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成为银行中的银行;在此前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交通银行得以恢复或分设;各家银行的分支机构,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城乡;利率、汇率的调节或浮动,成为重要的有效的经济杠杆;单一的信用工具变得多样化了;改造债券、股票,创办证券、资金、外汇市场调剂余缺和进行交易,为国家、企业筹集、融通资金提供了新的来源和途径;市场开始成为配置资源的导向力量,银行开始成为真正的银行。
但新的矛盾、新的困扰也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产生:企业、居民开户难,汇款难,取款难,怨声四起;数百亿元资金在狭窄的路途上缓慢地移动;印钞机日夜兼程运转,仍难满足(现金)纸币流通的需求量;区域金融市场各自独立,互相分离;金融业成了经济犯罪大案、要案的重灾区,长城公司、卫奕行事件,令人震惊;中央银行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与金融的搏动……
脆弱的机制,落后的手段,周期性的振荡与波动,国际竞争的压力,使决策者们深切地认识到:加速金融电子化,加快另一个轮子的转动,已成为不可或缺、不容迟疑的战略抉择和举措。
在发达国家,银行如果不使用计算机系统,不进入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就无法生存和参与竞争。
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已成为创造财富的新系统。
电子信息取代了金属货币和纸币,成为全新的交换媒介。
金融处在信息化的最前列!
当第一片信用卡在中国出现,当大大小小的计算机安装在银行的机房、柜台,当大江南北的“股民”们注视着荧屏上深圳、上海股票市场起伏的图表,当自动取款机的屏幕上打出了“欢迎您使用”的字眼——它们都在向人们提示着“电子货币”新时代的悄然来临。
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银行储蓄、会计、结算、统计、国库、保险、外汇管理和信息传递等业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家银行在全国宏观电子化的网点合计已有上万个。
今天,在一些大中城市,客户可以在同一银行的各个网点办理存款或取款;银行代发的工资自动进入客户的账号;放在商场的pos(销售点终端)系统可以定时通知银行转账付款。电视、报刊、电话、bp机,都在传播着每日每时每刻的金融信息。
显然,通信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引发了电子计算机联网、信息技术网络化这一场新的革命。
中国银行在香港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中银集团”计算机网络。
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设以卫星通信为载体的电子联行系统。目前,已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投入运行,每天有数亿、数十亿元资金从空中传送。
金融改革与电子化的车轮都在加速向前。一个新的开端,一个新的起点,都预示着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三金”工程之一的金卡工程已开始在广州、苏州等城市展开试点;
邮电部门与加拿大北方电讯合作建设的地面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于1994年初开通运行,为金融业电子网络开发建设提供了新的基础、新的条件;
经过两年的酝酿和国际专家论证,得到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项目”(即“国家金融网络”)的建设,于1994年2月25日在chinadaily登出了招标采购广告,意在夺魁,参加投标竞争的国外公司有数十家。fqxsw.Com这一骨干项目的开发建设,将为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大厦的建成奠定新的技术基础。
银行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计算机网络则是现代金融机体的神经、血液系统。
在欧洲布鲁塞尔及美国——设有处理中心的swift,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着昼夜不停的银行清算服务。在全球,维萨公司信用卡的持有者近三亿人,每天用款额达数亿美元。不仅是银行,每个跨国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揭开了又一场革命的序幕……
电脑将不再是技术人员的专用设备,它会像电话一样,成为人们办公和生活中的常备工具;
信息传播的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国际化,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
技术革命必将赋予人们新的权利、新的自由、新的解放;在这张随身携带的小小卡片上,可以存储并随时更新你的各类信息,它是你的档案,你的账本,你的钱包,你的银行。
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变得异彩纷呈,无限美好……
第四集 电子魔方
现代科技新成果把人类带进了一个神奇梦幻的世界。
预言家说:信息社会已人届中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足以使人怀疑现实本身是神话。
科学家们精心设计的蓝图表明:一旦全球性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开通,人们就能坐在家里办公、学习、娱乐、购物,虽闭门不出,却将世界融为一体。
微电子技术进入金融领域,则使金融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革,孕育并分娩出一个崭新的电子货币时代。
金融信息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大型计算机中心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取所需数据。银行将不再将巨额资金投入到布点建房和设置机构,因为金融电子化已然把银行业务系统与个人办公系统、家庭理财系统联成一体。
21世纪金融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电子化程度的竞争。因之,发达国家争先恐后把先进技术和巨额资金投向金融电子化。美国联邦储蓄通信系统已建成国内最大的资金调拨网。英国伦敦劳河银行设有两个处理中心,其中一个是备份中心。每天的运营结果输入备份中心。设备出现一般问题,四秒钟即可调整替补。即使一个中心整体瘫痪,备份中心也可以在一小时内切换替补。
人们还记得,从金属货币到纸币,货币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人们发现,在流通过程中,货币自身并非一定要有十足的价值,而纸币则不过是一种象征符号。
货币又在经历一次新的飞跃。人们发现货币的符号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金融流本可以变成信息流。消费支付的无纸化正日益证明这一点。
电子货币,是通过银行划拨转账系统转移的货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无纸化。通过金融电子化网络,人们远隔天涯海角,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拨资金,完成金融业务。如果和swift那样的国际银行数据通信系统相连接,处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往来业务也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在发达国家,家庭银行已十分普遍。当这些远离银行的农场主们想要了解自己的资金状况时,只需举手之劳,便可以通过家庭银行快速查阅资料,办理完有关储蓄手续。
人们还可以通过家庭银行划拨房租、水电费、大件商品的分期付款。所有这一切足不出户,一支烟的工夫便可办妥。每月的薪金无须领取,人们潇洒得不再以点钞票为一大乐事。
家庭银行使得购物成为一种游戏。打开电视,可以调看最新商品信息;选中商品,通过电话银行划账,商品便有人送到家里。
家庭银行可以提供诸如商业、股票、金融等大量信息。人们可以坐在家中了解股市动向、分析股市行情,并可以进行股票业务,股票实现了无纸化和无场交易。
在美国,所有银行都设有自动出纳机。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无人银行,人们无须排队等候,可以根据每台机器的不同功能,自行办理各项银行业务。
“一卡在手,走遍天下”成为现实。
被誉为“世界货币”的信用卡,在世界上已有近80年的发展史。它最初起源于美国,而后以其新颖的支付方式风行西欧大陆和美洲发达国家。迄今为止,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家银行在改造信用卡,特约商户达1600多万户,每年交易额达4200多亿美元。金融学家断言:21世纪将是电子货币取代纸币的世纪!
目前,美国的维萨国际和万事达国际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信用卡集团,它们与世界各地银行联合经营,开创了信用卡应用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维萨集团,在全世界拥有22000个会员银行,维萨卡及旅行支票可在全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畅通无阻,全世界有2.8亿人持有维萨卡,占全球信用卡市场一半以上。维萨卡已成为全世界流行最广、最受欢迎的国际支付工具。
美国人向来有使用支票的习惯,但在信用卡的冲击下也不得不做出对传统的割舍。现在每个美国成年人平均持有8种信用卡,其中3张左右是银行信用卡。美国每万人中信用卡拥有量是230张。日本是运用电子计算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很快,每万人中信用卡拥有量是160张。我国目前每万人中信用卡的拥有量也已达到10多张。
信用卡,作为我们的生活伙伴,已经如影随形陪伴左右!
金融电子化的巨臂如长虹一般使金融业务实现了天地对接,南北相连。电子货币正以它诱人的魅力走向城市乡镇,走入万户千家。
当我们迈步踏入电子货币时代的门槛,我们便可以观望到更为赏心悦目的生活风景,体验到更为璀璨丰满的人生意义。
电子货币的浪潮正汹汹涌来,漫卷全球。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定式和行为观念。
让我们搭上电子货币这趟时代快车,去享受电子魔方变幻出的绚丽生活……
第五集 世纪之光
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业正穿越一条“历史隧道”。
中国银行首次在伦敦国际金融市场发行政府债券,很快被抢购一空。
同一时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B股股票,被香港等地的证券公司和金融机构争相代理,销售走俏。
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利用外资已超过1000亿美元,是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呼声日炽,叩击着进一步敞开的国门,海外银行纷纷涌入大陆设立分支机构。
中国银行和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企业则竞相跨出境外。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已成定局!
世界许多经济学家预测:新技术革命天赐良机,21世纪将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世纪。
70年代以来,当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车轮艰难行驶时,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崛起已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继亚洲“四小龙”之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又咄咄逼人,跃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文莱小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曾以“汉江奇迹”震惊世界的韩国。当日本东京银座的餐厅因经济萧条而宾客寥寥的时候,新加坡已跃上人均国民总收入16000美元的排行榜。中国继15年改革年均增长10%的高速之后,为稳定经济而控制的发展速度,仍高达8%~10%。
国际资本的流动本来就是没有任何堤坝可以拦断的百川,发展势头强劲的地区必然成为吸纳百川的汪洋。
于是,当人类走进21世纪朝霞澎湃的黎明——
中国应当做什么?
中国的金融业应当做什么?
始于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大潮,把中国的经济推向两次发展的高峰,跃上两个新台阶。
全国1万亿元以上的国有资产。
每年1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
累计1万亿元以上的储蓄存款。
这三个“1万亿元”,向世人昭示了什么呢?在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这些数字所包含的分量的时候,却未必能感受金融业的负载和变化。
这是成百上千个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报告中的一份:
卫星通信网的开通,电子联行的上天,是我国金融史上一个突破性的拓展,银行系统使用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亚洲一号卫星,于1991年4月1日入网运行,覆盖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和部分地级市共200多个点。1992年利用卫星通信网共输入往来账业务113.6万笔,资金11890亿元,平均每天往来资金达60亿元左右,过去要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到达的异地汇款,现在当天或次日就可以结付……
名冠全国的广州票据交换所1991年引进美国的票据清分机以后,由原来的800多人、日处理2万张票据,现在只需要40多人,借助机器日处理10万多张票据……
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已经推开一扇绚丽的门窗!
毋庸讳言,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金融电子化水平,毕竟落后了整整20年——在新技术呈几何级数增长、信息大爆炸的时代,“20年”意味着一个天文数字!
超越——这千钧般沉重的字眼,曾凝结了一代人的梦幻和痛楚。
经济竞技场上,不同起跑线上的赛跑,压力往往使后来者居上。
按部就班,从来不是科技发展的性格。从文字书写,直接进入到电脑打字,汉字的特性,使我们超越了西方漫长的机械打字阶段。
现金—支票—电子货币,在这支付手段的三个发展阶段中,日本同美国,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70年代美国的金融业一度领电子化风气之先,却囿于长期过度发达的支票支付方式的惯性,不得不放慢电子货币的发展。日本则得益于支票的相对不发达,大踏步地进入现代支付系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科技无国界,意味着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跨越。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占领制高点,成为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既定方略。
深圳建设银行已把目光投向1997年,直接同香港金融对接,铺开了国际一流水准的金融电子化蓝图。
中国现代支付系统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行国际招标,是一项更新传统支付手段的革命性工程,它将宣告一个以邮电为中介传递方式时代的终结。
始于1991年开通的亚洲一号卫星c波段,将于1994年10月由更先进的亚洲二号ku波段所取代;当21世纪向我们走来时,人们或许在某一天会发现,璀璨的星空中,游动着我们自己发射的银行专用卫星!
未来不是梦。
金融——这只古老的凤凰在改革开放的火焰中苏醒!
金融——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金融,它将成为21世纪的导航产业。
市场经济是它的助推器。
放眼全球,金融的同质化更加速了金融创新;银行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支柱产业;它把神奇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电子联行到家庭银行,从信息咨询到家庭服务。
金融与电子的结合转动起世事变幻的万花筒。
未来充满了神奇,以至于我们无法说出这些变化将从哪一天开始,从哪一领域展开。
或许,变化先从电话银行发展到家庭银行,光电技术和智能电脑的结合,消逝了摩天大楼群间林立的银行,训练有素的柜员小姐被庞大的数据查询库所替代,每一个家庭都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交换着融资的信息。
或许,变化先从生产投资开始,传统工业的生产与消费的分裂已成为历史,家庭重新成为生产单位,家庭计算机完成着工程设计和生产监控的一系列活动,劳动真正成为人生的乐事。
或许,变化悄悄地潜入了人际关系,人与人的交流将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无论是大洋彼岸还是遥远的南极,借助多媒体与现代通讯的电视的会晤,使人类从此忘却了离愁。
或许,变化进入了家庭,工业社会为职业而迁徙奔波的游子重尝家庭的温馨,田园牧歌的梦幻成真。
如果说古希腊的优美神话有着永久的魅力,那么,科学的遐想不正是人类在更高阶梯上的复归吗?!
更何况,导航的引擎已经在启动,并发出撼天动地的轰鸣……
(1994年3月25日于北京总参二所,原载1994年第6期《中外电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