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赵叔孺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史地位
赵叔孺(1874—1945),宁波鄞县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且为南宋宗室后裔,四明望族。其父名有淳,以避清同治帝名讳,更名佑宸,号粹甫,[1]位至大理寺正卿,称廷尉公。曾以名翰林简放江苏江宁府,次年调署镇江府。镇江古称润州,故其父名之为润祥。后名时,字献忱,号叔孺。[2]因晚年获东汉延熹年间和蜀汉景耀[3]年间的两张弩机,故自称二弩老人,名其斋为二弩精舍,并著《二弩精舍印谱》。清光绪十年(1884),赵叔孺随父入都,受业于李枚士明经之门读经书。光绪二十四年,赵叔孺分发福建,历署福州平潭海防同知、兴化府粮捕通判、泉州府海防华洋同知、福州府海防华洋同知等职。其岳丈林寿图为闽中巨富,收藏金石书画甚丰。赵叔孺在闽期间,于林氏府邸钻研金石书画,深究三代吉金文字、唐宋元明古迹。辛亥鼎革,赵叔孺由闽入沪定居。此后,即以印石篆刻、售卖字画为生,毕生致力于书、画、篆刻创作研究和古代文物鉴识。
(一)赵叔孺艺术成就述要
1.绘画成就
赵叔孺绘画以少而精著称,擅长画马;所绘山水花卉、翎毛草虫,师法造化,注重象形。时人评为:“所写马,斟酌龙眠、沤波,山水绝似元贤,花鸟则兼宋法,浑厚之气,敛入毫芒。”[4]赵氏之画,散于各藏家,以宁波当地藏家收藏最为集中。现一纸半缣,已不可多得。
2.书法成就
赵叔孺书擅四体,行楷出入赵孟、赵之谦,恬静雅洁;篆书得力于李斯、李阳冰,平稳圆转;隶书融会两汉,有秀逸之趣。所写小篆楹联条幅,珠圆玉润。所临摹碑帖,亦均能得其神髓。他平时即常诫嘱学生及子侄辈,要求他们临摹古迹,既要能酷肖,又需得神韵。
3.篆刻成就
赵叔孺于艺事几乎无所不窥,从先秦至清末,淹博通达,而于篆刻用力最勤,成就最高。赵叔孺活跃于海上印坛之初,正是吴昌硕声誉如日中天之时。他宗法秦汉,参研宋元,精研古金石学,究心三代彝器文字,承赵之谦家法,取精用宏,以自己独特的赵氏风格,营造出渊雅、典丽、恬静的气象,篆刻乃臻上乘,时人推为二百年来叔孺第一。朱文印“月上簃”为其晚年代表作,浑厚圆融,天趣横溢;四面边款《月上簃小记》,笔画苍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曾刊行《二弩精舍印谱》六卷,内有自刻印三百钮,为其代表作品。
4.艺术收藏
赵叔孺是收藏大家,庋藏有珍贵的彝器宝鼎、法书名画。由于他收藏富、阅历深、鉴别力强,深受海内藏家信任和推崇。张大千评为:“鼎革以还,海内遗老流人名士,咸集上海,而南北所藏名迹宝墨,亦先后来萃。先生尤精鉴别,几法绘名书,无不以得先生一言为定。”[5]
(二)赵叔孺艺术史地位简评
赵叔孺生前即已获得书画篆刻各方面多种声誉。他自幼即以画马得名,获福建林寿图青睐而被择为东床快婿。在上海时其画马之作称誉画坛,时人有“一马黄金十笏”之称。他的绘画作品,与吴湖帆的山水、冯超然的人物、吴待秋的花卉并称“四家绝技”、民国绘画“海上四大家”。沙孟海曾评其篆刻为:“赵氏所摹拟,周秦汉晋外,特善圆朱文,刻画之精,可谓前无古人,韵致潇洒,自辟蹊径。”[6]他在当时被誉为与吴昌硕比肩而立的印坛巨擘,“若安吉吴氏之雄浑,则太阳也;吾乡赵氏(时)之肃穆,则太阴也”。[7]赵叔孺弟子、著名篆刻家陈巨来对此也有评述:“迩来印人能臻化境者,厥惟昌硕丈及吾师赵叔孺先生,称一时瑜亮。”[8]
如果说诸家评论尚带有主观色彩的话,我们还可从当时篆刻石章的润金标准中一窥其情。
表1 民国时期上海篆刻石章名家润金一览
表1为孙慰祖根据1935年《西泠印社潜泉印泥发行所出品目录》和1936年《宣和印社出品目录》所刊印人润例而制。[9]另据陈巨来的朋友回忆,赵叔孺“所订润格为石章每字银圆六元,其他铜、玉、翡翠、玛瑙、鸡血、田黄则依质倍增。其入室弟子陈巨来那时的石章不过每字一元”。[10]这些记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赵叔孺当时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