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从“过日子”的角度理解关中农民的“生活伦理”,这个想法不是直接来源于理论,而是始于我农村调研时的体验、困惑和思考。

2011年7月,我和桂华、阳云云等人在关中黄炎村[1]调研时,多次听到当地人在各种语境中使用“过日子”三个字。例如:(1)人一辈子就是过日子,打开门,有钱处理事情,这就是好日子;(2)过日子不用多少钱,平平安安就行;(3)日子过得好不好,跟人的性格有关系;(4)过日子就是“过孩子”;(5)人不能关起门来过日子;(6)过日子过的就是人气;(7)我们脑子不聪明,不去社会上混,勤勤恳恳,能过日子就行,实实在在当一辈子农民;(8)我当了一辈子村干部,不顾家,不是一个过日子的人。

有关过日子更深入的访谈资料来自一名“斗长”,他主要负责维护水利灌溉的斗渠,并向农户收取水费。当我们咨询水费收取情况时,他说:“极个别人不交(水费),这种人是没脸的人,不过日子的人,你碰到也没有办法!大家都在背后骂他:都是给娃过日子,何必坑人呢!”

这位“斗长”用“过日子”来解释大多数人交水费的原因,我们觉得这种说法很有趣,于是没有继续追问水利问题,而是请他谈谈对“过日子”的理解。就这样,他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娃。我为啥管水?就是为了给娃多挣几百元。我种一亩就够吃,何必种五亩?我不种地,打工也能活,但是娃在外打工,回来没有粮食吃,这怎么行?……什么叫过日子?有儿有孙,好好干,这就叫给娃过日子。只有一个人,不叫过日子,光棍一个,没有子孙后代,过啥?人为自己吃,是一种说法,给娃过日子也是一种说法……都是为娃过日子。陕西人就是这个缺点,把儿管大了,还想管孙子。”

在“斗长”滔滔不绝的表述中,我仿佛理解了“过日子”的含义,但其实更加困惑了。因为我好奇的不仅是“过日子”这个词,还有“斗长”这些表述背后的生活观念——正是这种观念影响着他如何去想、如何去说。进而言之,最重要的并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其言说背后的意义系统。

经过几天访谈,我们慢慢发现,在当地人的话语中,“过日子”这个词一方面表达他们对于生活本质的理解,如“人生就是过日子”“过日子就是过孩子”;另一方面表达他们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思考,如“不能关起门来过日子”、过日子与“面子”的关系、过日子与“顾家”的关系。

总的来说,“过日子”不只是一个词,而是代表“一套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小而言之,“过日子”集中表达着当地人的生活伦理;大而言之,这是中国农民在漫长农耕文明中形成的一套生活伦理。

那次调研结束前,我就已经下定决心将“过日子与农民的生活伦理”确定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此后,我三次赴黄炎村调研,集中观察当地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生活琐事和生命体验,并对他们的感悟进行归纳、提炼、总结,于是就有了本书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