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辅文
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能绕开的必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目标具有动态探索的特点。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确立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这看作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2012年中共十八大又做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准备开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一年。评测“十二五”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情况,检视其中的短板和风险问题,才能未雨绸缪找寻对策以按预定进程实现国家的小康社会伟大战略。
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十三五”经济增长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十三五”经济增长年均达到6.5%就能实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量目标。国家统计局和《小康》杂志社公布的“十二五”各类综合指标,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污染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也有了重大转机。但从经济增速趋势以及金融债务压力来看,风险仍较高,特别是中国将更全面地融入世界,也存在着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十二五”期间虽然在短板上出现转机,但收入分配、污染问题更多的是政策平抑的结果,不是制度机制保障下的趋势必然改变。展望“十三五”,核心是防止经济增长趋势下滑和外部冲击带来的总量风险,更应该注重克服短板的结构与体制机制建设,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把“构建发展新体制”作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项要求。这既是达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也是能够实现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本文分析“十二五”时期的机制体制问题,揭示“十三五”的相应挑战,提出防范风险、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