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法论
从实践出发到最基本的事实中寻找最强有力的分析概念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而做法是从悖论现象出发,对现象做深入的质性调查,了解其逻辑,同时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和相互作用,来推进自己的理论概念建构(黄宗智,2005)。就水库移民创业来说,创业涉及许多方面,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生动而有趣的故事。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质性研究的人文主义范式是最适合的,在探索性与解释性方面可以取得量化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本书从实践出发,遵循定性研究的思路,对移民创业行动进行“深描”和阐释,重点分析外部支持与移民创业之间的关系。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移民创业在安置区当地是热点话题,当地政府包括省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对移民创业进行指导。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基础上,笔者在研究中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以充分显示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自上而下的方式可以帮助笔者较快地了解当地移民创业群体创业的全貌,获得宏观的研究资料,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区。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笔者进入一个个田野地点进行调查。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笔者无从得知哪些村落是移民村,更无法得知这些村落中移民创业的情况。这种“官方”身份使笔者顺利获取了被调查者的信任,很快打开了调查局面,因为移民创业者很喜欢跟政府打交道,并不存在抵触情绪,笔者去调查他们反而成了他们眼中有面子的事情。而笔者的另一身份“博士生”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被调查者并不忌讳一些言语。
自下而上的方式让笔者接触到更多鲜活、生动的创业故事,了解了许多官方资料之外的逸闻趣事,有助于笔者识别官方资料的真伪。自下而上的方式让笔者更加清晰地认识移民创业所取得的成就、发展轨迹和存在的问题。起初进入田野,笔者十分担心语言方面的问题,因为温州话特别难懂且语系众多。但在调查中,移民主要说普通话,他们与当地人的方言不相通,普通话成了共同的交流语言。语言障碍的扫除有利于笔者的顺利融入。当然,笔者的“官方”身份也让许多移民把笔者视作“传声筒”,不断向笔者倾诉面临的各种问题、困惑,他们试图让笔者将这些问题以“博士生”的身份向上反映。
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创业活动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现象,涉及技术创新与研发、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创业者个体和产业发展等问题(朱仁宏,2004)。对水库移民创业来说,如果只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移民行动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无法获知创业行动建构的过程;而只关注创业的具体细节,则会忽略宏观层面的因素。因此,在对水库移民创业的分析中,笔者力求把宏观取向和微观取向结合起来,既关注外部环境的作用,也关注微观层面具体情境中各因素的张力。先从宏观层面理清外部要素对水库移民创业的支持,然后从微观层面关注水库移民在创业过程中获取资源的行动以及创业方式,最后回到从宏观层面关注水库移民创业的效应。
3.案例的延伸
在社会学研究中,个案研究是常见的方法。对一个人、一个事件、一个群体和一个社区进行全面研究是其特点(风笑天,2001)。当然,个案研究存在代表性问题,也是其饱受质疑之处;但个案研究有深入、详细和全面的研究效果,因此,代表性问题存在一定的误区。个案研究应该突出其典型性而不是代表性,典型性不是个案“再现”总体的性质(代表性),而是个案集中体现了某一类别的现象的重要特征(王宁,2002)。
斯泰克将个案研究分为“本质性个案研究”(intrinsic case study)、“工具性个案研究”(instrumental case study)和“集合性个案研究”(collective case study)(斯泰克,2007)。本书采用的是集合性个案研究,即如果一个特殊的个案中本质性的意义更小,研究者可能连带地观察大量个案以便研究一个现象、一群人或总的状况(斯泰克,2007)。这些个案可以是相似的或不同的、类似的或迥异的。笔者之所以选择集合性个案研究,主要考虑的是选择单个移民创业者或单个村落式的个案并不能全面反映水库移民群体在创业过程中获取资源的策略及其创业方式,而通过延伸到几个个案,并在个案的基础上建立个案系,能更好地理解个案。在个案选择上,笔者在调查初期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移民创业的案例,虽然没有解决个案研究的代表性和普适性问题,但笔者力求做到典型性。
综上,可将本书的研究方法概括为:在研究中始终保持反思性,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视角相结合,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而又跳出个别个案本身,走向宏大场景(卢晖临、李雪,2007)。当然,笔者也意识到个案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书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行动策略和实践逻辑,希望能够为研究水库移民群体创业或其他群体创业提供个案例证,并不能推论全国水库移民群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