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化思维
蔡继明 教授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樊明教授是一位诚实的人,但他有一句话并不靠谱:近几年来每当请我为他指导本科生撰写的书作序时,总是说该书是他指导本科生合作研究所撰写的系列专著的最后一本了,但到了秋天又会有一部新书的电子版发到我的邮箱,请我作序。前几天又收到樊明教授发来的新书电子版,书名叫《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并再次请我作序。我把书稿通读一遍,很愿意为这部新书作序,这是第七次为樊明和他的本科学生合写的专著作序。
樊明教授指导本科生合作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总以较大规模的调查为基础。这次调查共完成有效问卷14160份,调查覆盖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共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对象为农户、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基于调查数据进行研究,接地气。二是总有犀利的新观点。用樊明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凡非原创,概不入书。如此坚持原创性的研究也是难得。
这里我特别回应一下樊明教授和他的学生在这部新书中反复强调的全球化,特别是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从这个提法的意思来说,算不上是一个新概念,但樊明教授和他的学生利用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
首先,该书提出“农业自然条件的国际比较优势”这一概念,认为就某种农产品来说,在同等生产组织和技术条件下,如果一个国家或该国的一个地区能够因其农业的自然条件所生产出的农产品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则该国或该地区就具有生产这种农产品的自然条件的国际比较优势。相反如果不具有,这一农产品就可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失败,甚至退出这种农产品的生产。应用这个概念该书分析了我国中西部的农业自然条件,发现如果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到来,就谷物等大宗农产品来说,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带缺少自然条件的国际比较优势,这就意味着谷物要从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带的不少农田退出,这也就意味着将有广大的农民要从这些地区的农业退出,由此将对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
其次,该书认为,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背后是制度政策的竞争,而全球竞争就将大大压缩各国制度政策选择的空间。比如,我国理论界关于土地私有制一直存在争论,相持不下,但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就加进了一条硬性的评判标准:在土地集体所有制条件下农民用承包(或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转包)来的小块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能否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民在较大规模私有土地上所生产出的农产品相竞争?如果不能,中国就必须实行农地私有化。
农业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是大规模农场,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中国的小农经济难以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农场体制相竞争,于是要搞土地确权,鼓励土地流转。暂且不说这种土地流转交易成本极高,即便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大规模的土地经营,可中国农民耕种的土地大多是租来的,这时农民已基本上成为了佃农。佃农如何与农业发达国家的自耕农在统一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竞争?因为佃农具有明显的成本劣势。而大量早就在城镇就业、与农业已无关的旧时农民这时就成了“新型地主”,他们每年要凭借土地承包权到乡下向数量已有限的真正种地的农民收取地租或其他形式的土地利益。不管这件事是否合理,只要农业发达国家是自耕农种田,中国就只能让真正种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化思维是犀利的。该书在这方面有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建议大家自己去读吧。我想,读者不一定同意其中所有的观点,但受到一定启发是可以肯定的。
樊明教授八年指导本科生调查研究,合作出版七部专著,涉及数个学科领域,提出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并对公共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中国教育界值得关注和肯定的事。樊明教授反复强调,中国教育问题太多,自己从不指望能改造中国教育,但求以力所能及的付出换取心灵的宁静。这应是樊明教授的境界,估计他对能得到多少来自官方的肯定和荣誉,应是看淡的。
2015年10月于清华大学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