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处境评估
一 正确评估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化
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已经引起竞争者的担忧和纠结。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了,贸易伙伴对中国的期待和要求也会随之而变,要求中国做出更多贡献和让步。
我们要正确评估外贸地位。第一,中国进出口中很大部分是外国跨国公司做的,中国自主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并不大。过去中国的外贸业务主要做国内收购、销售代理和进出口贸易,不做外国市场上的进出口和批零业务,这种外贸模式就是单纯的对外贸易,不是国际贸易。如果按照所有权贸易统计进出口规模,那么,中国企业完成的国际贸易规模将会大幅缩减,算不上贸易大国,与欧、美、日经济大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第二,如果按照所有权贸易统计,把各国海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贸易额纳入一个国家的外贸统计,由于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仍较小,中国跨国公司数量少,跨国贸易能力弱,中国企业在世界贸易中完成的贸易规模较小,所占份额也不大。第三,中国服务贸易水平仍然较弱。第四,如果按照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环节统计贸易量,中国外贸实际规模将大幅缩减,外贸地位将大幅降低。
因此,我国要有危机感、紧迫感,继续加快扩大进出口规模仍然是当前的中心任务,要毫不动摇地保持较快的进出口增速带动经济发展。中国服务贸易仍有一定的逆差,而且服务贸易规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待继续提高。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将是未来中国外贸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 正确评估中国外贸增长速度
近来国内一些学者发表外贸功用下降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起负作用论、外贸顺差太大引致通胀论等种种不当论调,鼓吹经济增长将转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以为过去外贸效益不高都是追求外贸速度的结果,降低外贸增长速度就能提高外贸效益,抹黑外贸发展工作,误导国家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对此,有必要纠正这些思潮对外贸工作的干扰。
中国外贸增速在世界贸易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虽有大幅放缓,但仍取得可喜的增速。中国是一个后起国家,保持较快的外贸增速是赶超所必需的,也是解决国内许多难题所必需的。
提高进出口贸易增速与提高外贸效益同等重要,进口与出口同等重要,以净出口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认知有失偏颇。我们必须协调好提高外贸增速与外贸效益的关系,重视扩大进口和提高进口增速对于提高外贸效益的意义。
进出口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际竞争力水平。中国要成为全球贸易强国、世界经济引擎,没有较快的外贸增长速度难以体现国际竞争力强势。世界各国都在争相提高外贸增速,许多国家只是苦于无计可施。在这个你追我赶的时代,我国既要提高外贸效益,也丝毫不能放松抓外贸增速。我们认为继续保持外贸较快增长速度仍然重要。
(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要求我国仍然必须保持较快的外贸增速
相对于中国未来需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就业率水平来说,2014年的进出口增速显得太低了,与国内发展要求相比有巨大差距。
持续扩大出口对中国发展和崛起意义非凡。中国耕地少,农村半就业人口规模大,进城务工遭遇众多障碍,农村人口转移步伐缓慢,城市化水平低,实际失业率比统计发布的高得多,在中国就业比美国压力大,解决途径不多,问题严峻得多。扩大出口对于增加就业和提高就业工资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绝不可放松出口促进工作。我国出口企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政府援助。
解决巨大的城镇化农村人口和新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必须要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可以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外贸增速慢了,许多问题会凸显出来。比就业压力更大的是人民渴望富裕,如果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国民收入不能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群众失落情绪将非常不利于政治稳定。这些都要求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在内需增速预期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外贸增长。继续保持和加快外贸增长速度对于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及国民收入增长非常重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须要下大力气抓紧抓好,不可松懈。
(二)外贸“转方式、调结构”不能作为放慢外贸增速的理由
保持外贸较快增速与外贸转变发展方式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现在流行一种怪论,以为外贸较快的增长速度才导致外贸效益差,只要增长速度降下来,就能提高效益。其实外贸效益水平、国际贸易中的国民收入分配主要取决于生产环节,与外贸增速无关。外贸增速下降并不能够带来外贸效益提高。近年来沿海地区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结果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国民收入增长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许多相关产业产能过剩,工厂开工不足,一些工厂开始关闭,或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然而,并非没有转移到国外、留在国内的产业就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这些变化非常缓慢,很不明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不能让经济停下来搞“转方式、调结构”。一定的进出口增速是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目标的前提条件,因为企业以求生存为第一要务,没有一定的进出口增速,企业难以生存发展,不会有余力去“转方式、调结构”。有一种误解,以为企业在面临市场压力下会有动力去创新和增加研发投入。实际上,这种压力难以转化为实际动力。转变经济及外贸发展方式不应是进出口贸易降速的遮羞布,不能拿“转方式、调结构”来掩盖或搪塞进出口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三)外贸顺差偏大和外贸结构失衡不是抑制外贸增长速度的理由
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是正常的,完全平衡是理想化的、不现实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发展结构有差异,因此,各国在某时期的国际贸易结构性失衡是客观现实,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国际贸易结构性失衡也是现实情况,只是长期国际贸易过度失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不宜提倡。
当前中国对外货物贸易顺差较大,服务贸易逆差也不小,需要逐步减少货物贸易顺差和服务贸易逆差。在解决外贸失衡中,需要增加货物进口增速和服务出口增速,而不是降低货物出口增速和服务进口增速,不能为平衡而限制增长速度。
(四)外贸提升质量与效益和增长新常态不应成为发展不理想的安慰剂
中国外贸发展既要质量效益,也要有适当的增长速度。2014年以来外贸出现超低速增长现象,没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反而把它看作外贸发展理所当然的新常态,或者以强调外贸取得质量效益的成绩掩盖增长速度上的问题。虽然2014年外贸超低速增长有种种理由,但是不能将中国货物贸易增速非常接近美国同期增速看作一种常态。发展中国家的适当较快外贸增速是保持较快经济增速的重要保障。外贸发展保持速度和质量是贸易利益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都不可偏废,顾此失彼都是不可取的。
三 正确评估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和利益变化
我国以追求数量增长和廉价出口扩张的传统贸易方式获利微弱,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出口创汇的意义和价值减轻,容易陷入“贫困化出口增长”的陷阱之中。与获得的微弱贸易利益不成比例的是我国为此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的成本代价。我国要辩证看待对外贸易增长的量与质关系。
中国经过对外贸易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贸易规模已位列世界前茅,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也应该看到,在国际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中,我国仍过多集中在中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上,出口中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附加值不高的产品仍占过大的比重。目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虽然分别已超过出口总额的60%和30%,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不是很高。据测算,目前我国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所占比重仅为10%左右。我国传统贸易方式的优势逐渐消失,新贸易优势开始形成。因此,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获取的贸易利益较为有限,这种“量大”而“利微”的外贸发展方式,不仅对资源消耗大,对环境破坏力强,而且极易引发贸易摩擦,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靠数量扩张来维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已难以为继,加速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换,实现贸易发展质的提升已势在必行。
从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看,稳外需、促增长仍是今后一定时期的重要任务,但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心开始逐步转向“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提升贸易质量则成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本质是提升贸易质量,不应单单以数量论“英雄”。评价外贸发展,既要看速度,更要看贸易的“含金量”。贸易的数量增长只有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只有夯实质量基础,数量增长才具有可靠保证。贸易质量客观和真实地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2012年中国贸易虽然出现大幅度减速,但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贸易质量提升还是较为明显的。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012.0亿美元,增长9.6%,高于总体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占总体出口的比重从上年的28.9%上升到29.3%。机电产品出口11794.2亿美元,增长8.7%,占出口总额的57.6%。“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其中煤和成品油出口量分别下降36.8%和5.5%。2014年上半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0.2个、2.0个百分点,达到57.8%和30.5%。可见,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质量提升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日益成为外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表明中国对外贸易虽然速度减缓了,但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能力明显增强了。
从经济发展周期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开始由快速增长期向成熟期过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了改革与开放的良性互动局面,为推进贸易快速、持续发展释放出巨大能量。进入21世纪,我们较好地把握住“入世”的机遇,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期结束后,开始进入次高速增长期,贸易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对外贸易进入由快速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转换时期。从我国目前的外贸发展周期来看,贸易增长正进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化的过程,发展速度虽然有所放慢,但仍可保持8%左右的年增长率。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关键期和密集期,在改革的推进下,对外贸易的主体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区域结构都会出现较大的完善和优化。外贸的体制机制、组织形式和贸易体系都逐步向成熟化转变,经济的整体开放水平、政府的宏观调控科学化水平和服务能力都会不断提高,政策和法律体系建设、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行业组织都会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国家综合竞争力都会出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夏先良:《当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外经贸政策》,《国际贸易》2012年9月号第369期。
夏先良:《中国面对世界经济暗淡前景的应对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外贸发展方式战略转变研究”的中间成果(未发表),2012。
申恩威:《我国对外贸易新形势和新增长点》,《人民日报》(理论版)2013年9月5日。
申恩威:《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的基本判断及贸易增长点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经论坛》2013年9月2日。
夏先良:《继续保持外贸较快发展速度仍然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报》,2013年3月12日第18期。
夏先良:《中国外贸发展形势与展望》,《中国商贸》2014年第7期。
夏先良:《NAES月度经济(进出口)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编,2014年7月总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