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卓民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第二届珠澳文化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山港开港的历史意义价值

——纪念唐家湾开辟中山港八十年

陈树荣[1]

2010年9月在珠海举办的首届“珠澳论坛”,本人应邀出席,提交了《纪念香洲开埠一百年》的小文。现今举办的第二届“珠澳论坛”,本人亦应邀参加,提交的是一篇《纪念唐家湾开辟中山港八十年》的文章。一年间,本人的两文,分别评述昔日珠海在1909~1934年的25年间两次“开埠”、“开港”,固然是一种巧合,但却很值得评议。因为,“一百年前香洲开埠”与“八十年前中山港开港”,是昔日中山珠海地区重大的“城市记忆”、重大的社会经济发展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后人有重大历史启迪作用,很值得今人回顾、深思。本文主要是评述八十年前开始的五年中山港开港,回顾中山港开港辟为无税口岸的历史概略,论述中山港开港的历史意义、价值及经验。

一 唐家湾开辟中山港历史概况

1930年5月出版的《民国十九年“财政部关务署法令汇编”》,其中刊登了下面这段公布:

指定广东省中山县唐家环开辟为无税口岸,以六十年为期,定名为中山港,由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负责经营办理。

上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布,发布于1930年5月中旬,这个中央批准中山港开港的年份日期,可以视为中山港开港的正式启端,距今已经八十年。换言之,今年是在珠海唐家湾开辟中山港八十年纪念。

中山港开港于珠海唐家湾,是一个天然良港。1930年代,曾规划开辟为一个可停泊5000~20000吨级轮船的“南方巨大良港”。

中山港开港的筹建工作由中山模范县承担,由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负责经营办理,而主力者、领导者是唐绍仪,他于古稀之年,仍精神奕奕倡议并亲自主持开辟中山港无税口岸。具体筹办工作历程如下。

(一)呈交开港申请报告

唐绍仪于1929年4月就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重提唐家湾建中山港,连续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阐述中山港开港的重要性以及开港的宏图大略。1930年1月,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专门设立了建港筹委会。2月,《请辟唐家港并设海关分关的报告》由唐绍仪向南京国民政府呈递,提请将唐家环商港定名为中山港,将无税口岸从香洲转移到唐家,将唐家环列为无税口岸,三个月后,申请报告获批准。

(二)中山港规划筹建并付诸实施

中山港开港辟为无税口岸获中央批准之前后,唐绍仪抓紧开展一系列的筹建工作,较重要的步骤有以下几项。

(1)移设县府驻地。1930年7月,将中山县政府驻地由石岐镇移设唐家湾,使中山港开港得地利之便。

(2)履勘中山港地界。唐绍仪分呈西南政委会及广东省政府,请求速派大员履勘中山港陆界。

(3)备文呈报监核。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议定了中山无税港区范围,绘县图说,呈报南京国民政府。

(4)游说中央支持。唐绍仪亲赴京、沪,游说中央大员,筹募建设经费及工程设计。此举获得南京政府支持,拨给十几万元筹建资金,可实行“自由港”的优惠政策。南京政府还在行政、财政上给予中山县较大自主权,规定中山县每年上缴给中央和广东省的总税收可以提成25%留给县政府。

(5)广泛咨询规划。唐绍仪多次邀请中央、粤省官员视察中山县,聘专家、学者考察中山港,草拟中山港及中山模范县建设总体规划。并多方招引人才,集思广益,出版几十万字的建言集多方派送。

(6)奔走省港宣传。唐绍仪还多次奔走于广州、香港,举办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山港开港和中山模范县的发展蓝图计划,取得良好效果。

(7)接任模范县长。1931年3月16日,唐绍仪接替黄居素任中山模范县县长,正式开始实施他主导的宏大的中山港开港计划。

(8)举办开港典礼。经过近年筹备,多次改期,延至1931年10月10日“双十节”,由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隆重举行中山港建设开港典礼,广东省政府主席和国府要员应邀主持开幕礼,外国和港澳知名人士应邀出席观礼,《中山港建设大纲》印刷宣传品发给嘉宾,影响甚广。

(9)恢复无税港。粤府于1931年底开会,议决取消1910年批准的香洲为无税港,恢复中山港为无税港,并划定中山港无税区域范围,由1933年1月15日起实施。

二 开始实施中山港开港工程

1931年3月16日,唐绍仪接替黄居素兼任中山模范县县长,此时,中山港筹建工作基本就绪,唐绍仪随即抓紧开始实施工程施工。

首先测量中山港。1931年12月,唐绍仪代表政府与荷兰治港疏浚公司在广州签订测量合约,开展中山港首期工程,主要有四个方面:

(1)建筑两个大型深水码头,位于唐家湾前环和后环;

(2)建筑防浪堤和避风塘,筑于前环经槟榔石至蛇洲尾一带;

(3)修筑道路,从唐家湾通往前环和后环;

(4)修筑信号台,面积为50平方米,位于前环制高处。

唐绍仪对中山港开港的配套工程亦非常重视,尤其重视畅顺交通,抓紧疏浚水道,修筑唐家支线接通岐关车路,修整唐家湾至中山港的主要道路,直通到前后环码头,以利航运通航。

唐绍仪还很重视开港与民生兴旺,几年间,相继兴办了电灯局、自来水塔、长途电话干线,以及修桥铺路等市政建设;以民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推行“合作造产运动”,倡办实业,开办公立医院;兴学育才,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制。

经过几年艰辛努力,建成了简易码头、信号台与部分交通措施,石岐至港澳的不定期航线亦已开辟。中山港开港已具雏形,正当进入关键阶段,唐绍仪要大展宏图建设新中山之际,在1934年10月7日的一次唐家湾兵变中,唐绍仪被迫下台,不久,中山县府迁回石岐,中山港开港无人问津,开港宏图大计成泡影,正在展开的中山港开港的优美篇章,无奈地被人为画上了休止符。

三 中山港开港的意义和价值

中山港开港筹建逾五年,虽然未能成功,但在七十多年前,仍是石破天惊的壮举,对海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中山港开港实践孙中山遗志

在唐家湾辟建中山港之议,缘起于孙中山。在孙中山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已有提出在唐家湾建“南方大港”。护法战争时期,孙中山派海军司令程壁光(中山南朗人)到唐家湾考察,准备筹建军港,唐绍仪陪同考察。1920年,唐绍仪曾与孙中山商议有关在唐家湾建商港事宜。

唐绍仪与孙中山同乡,比孙大六岁,是孙的老友,二人共事多年,私交甚笃。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逝世,唐绍仪即向广东国民政府提议,将香山县改名中山县,以志永久纪念孙中山。其后,唐绍仪建议改良县制,以中山县为试验重点,将中山县定为模范县,以永远纪念孙中山先生。至30年代前后,他又积极首倡并亲自主持中山港开港为无税港,以完成孙中山遗志。他深情地指出:“开辟中山港实为国家百年大计,而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

(二)中山港开港是其迈向现代化的壮举

中山港开港有一个令中山模范县走向现代化的重大规划,唐绍仪有其宏图伟略,要将唐家湾建成现代化港口。按照新港规划,市区有功能分区,分别建立工业区、商业区、渔业区、住宅区。区内道路纵横交接,5公里长的“环中大道”贯通前后环之南北,与之交汇的“皓东路”(纪念孙中山的好友陆皓东)横贯东西,全长2公里,与环城公路“中山公园路”衔接。几年间,唐家湾中山港增加了5公里道路。

开港工程首期如能完成,可开辟三条航线,由唐家环可到达港澳,远至上海、日本、美洲、欧洲。如能按计划(已开展中山港至佛山铁路勘探)修筑一条铁路,同粤汉铁路衔接,唐家环海港可以成为欧陆货运出海点。如能筑成水陆飞机场,更令中山港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唐绍仪将中山港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提出宏伟的远景规划,并且大胆尝试,今天看来仍很具前瞻性,迄今仍不易实现,当显中山港开港确是宏图大计。唐绍仪的魄力、雄心壮志令人钦佩。

(三)中山港开港促进中山模范县建设

中山港开港,建设万吨船只可湾泊的优良港口,并促成多项配套工程。经几年努力,中山港略具雏形,为配合开发中山港,极力推动实业促进经济,唐绍仪、黄居素组建了民众实业公司,广泛筹集资金,陆续兴建了多项实业。发电厂、自来水厂、长途电话开通、中山港公立医院等公共事业设施,都是因应中山港开港而迅速出现在中山模范县的,有助于改善民生。

投资贸易,设厂生产,开办农业银行,都因应中山港开港而相继涌现。最为成功者,乃吸引侨贸和港澳商人合资兴办中山港炼油公司,由政府拨地800亩予华侨实业家程天斗,购进先进炼油设备,出品优资煤油,“幸福牌”、“银光牌”畅销南洋、省、港、澳。

中山港开港带动中山各业,促进中山模范县大发展,不仅体现在民生实业上,亦体现在“训政”施政上,大量的开港档案资料现仍存在于台湾“国史”馆,足以为证,可资详细研究。

(四)中山港开港树立唐绍仪爱国改革者形象

唐绍仪主政中山模范县五年半,从1929年4月至1934年10月,致力建设家乡,首议开辟中山港并规划筹建中山港,成为其主要政绩。

唐绍仪(1860~1938),在中国近代史政坛上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传奇人物,是顺应民主潮流的开国功臣,14岁随容闳留美7年,归国不久,与海关结缘,出任外交要职,成为清末身兼数职的重臣,中国首任内阁总理,国民党元老。年过半百后,“纡尊降贵,下野训政”,近古稀之年,仍然热心家乡建设,出任全国唯一的模范县县长,计划“以25年时间把中山建设妥当”,亲自主理中山港开港,作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和未竟事业,也是实现个人多年夙愿。尽管其间历尽风险艰辛,一再申办,四方奔波,仍然不减当年勇。

中山港的开港历程,彰显了唐绍仪是一个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勇敢的改革者,树立了唐绍仪高度爱国爱乡的鲜活形象。整个中山模范县政治生涯中亦显示其爱国精神,例如十九路军英勇抗日战果辉煌,唐绍仪宴请乡中父老兄弟,同庆捷报,还在他的“共乐园”大门上挂上两串大炮仗,与众同庆,并电报表示支持。

(五)中山港开港激发爱国爱乡精神

唐绍仪多次明确表示,建设中山港无税口岸,“对外可移香港之商业而置澳门于死地,对内与滇、黔、桂各省沟通,为西南诸省出海之要,亦即我粤自有之门户”,表达了要发展家乡经济、华南经济的策略和信心,显示了挽回民族利权与英葡帝国主义相抗争的爱国精神。

中山港开港,激发了华侨省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同胞们深怀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欢欣鼓舞,纷纷解囊相助,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支持中山港建设。当年的省港澳中文报纸,对于中山港开港的新闻较多报道。当年著名的上海《良友》画报也有全版图片,热情宣扬中山港开港。

20年前,本人曾访问郑卓轩老先生,忆述民众支持中山港开港的热潮。他出生于光绪十年(1884),长期担任孙中山侍卫长,1932年出任中山模范县公安局局长,与孙中山、唐绍仪很熟,他赞赏唐绍仪开辟中山港的爱国行为。他说,当时港澳同胞支持中山港开港,踊跃捐输,捐款过百万元,较之南京政府拨给筹备建港的几十万元多几倍。

澳门搭棚工会主席蔡妹,十多年前也曾忆述支持中山港开港之举。1930年中山港开港典礼,原定于九月份隆重举行,蔡妹喜幸承接了庆贺场地的搭棚工程,可惜被台风摧毁,工本全无,但仍无怨言,抓紧时间再搭竹棚。蔡妹说,当时确是一股热情,支持开港建设。

爱国爱乡精神,是民族之魂、文化之魂,支配着爱国者唐绍仪和广大香山珠海民众,在中山港开港艰辛历程中努力传承与创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是值得今人重视和继承的。


[1] 陈树荣,澳门历史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