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必要性及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气候变化及其他各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基于各个层面对环境变化的理论与案例研究方兴未艾。其中,城镇化进程是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量。从全球城镇化经验来看,城镇化进程引起生态环境系统的巨大变化最终导致资源环境的约束力不断加大。第三世界国家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中心地转移,预测显示,未来均衡的城镇化率接近85%[1],到2030年,全世界将近2/3的人口将生活在城镇,由此将带来空气污染、交通拥挤、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将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2]为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城镇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一方面强调要吸取过去城镇化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教训,以警示未来;另一方面,试图探求有利于环境良性演变的可持续城镇化模式。近年来,城镇化对环境变化的研究也开始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与推动。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4年的54.77%,36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6.85%,平均每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1996~2014年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中国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预计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0个百分点,到2030年达到65%左右[3],到2050年为75%,基本完成城镇化建设任务[4]。与此同时,城镇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2013年,仅全国290个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实现生产总值36.3万亿元,占到全国的63.9%。但是应该看到,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基础之上的[5],这种传统模式下的城镇化付出了巨大的自然环境牺牲代价。正如,时任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单从城市环境角度看,当前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挑战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土地和水资源稀缺度加大,人地矛盾尖锐;能源存量结构失衡严重,城市建设能耗过快增长;机动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城市蔓延势头强劲;城镇化驱动力失调,污染排放一定程度上失控;自然及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等。[6]可见,中国城镇化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地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以及人居健康生活。大量增长的城镇人口及其消费需求与有限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将成为未来中国可持续城镇化的瓶颈。为此,基于中国城镇化环境质量影响的基本国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城镇化环境效应的一般规律,从环境演变角度提出绿色城镇化战略思考,可为中国城镇化战略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全球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和战略参考。
应该说,城镇化环境问题研究属于跨学科范畴,需要得到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学、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撑。因此,本书将从经典的学科理论出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镇化对环境变化的作用机理,并着重对城镇化的环境效应演变趋势予以推导,以期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做一点努力,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积累经验,具有理论意义。当然,在城镇化环境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城镇化的环境变化为研究案例,意在以环境效应为切入点来探究中国新型的城镇化模式,相信对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针对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探究性地提出在中国推进实施绿色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绿色城市、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以及构建城镇化绿色治理体系等相关的观点、思路、对策思考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