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是绿色城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对城镇化环境效应的基本概念、属性和分类进行梳理,明确城镇化环境效应的所指。其次,基于城镇化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根据鱼骨因果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思想构建了城镇化环境效应的D-M-E机理模型,为城镇化驱动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逻辑框架。具体地,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是城镇化环境效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生态、资源等都属于自然环境。在实际研究中,城镇化环境效应一般多指狭义概念,即污染效应。污染来自于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包括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因此资源消耗构成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关系的一座桥梁。一言以蔽之,城镇化对资源的需求,导致污染排放等环境效应的产生。这一基本认识,为城镇化环境效应的生产函数分析奠定了逻辑基础。
二是城镇化环境效应具有综合性、阶段性、扩散性、累积性和区域性五大基本属性。认识城镇化环境效应的基本属性有利于深化对城镇化环境问题的研究;同时,也提示在相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效应的所有属性特点,避免孤立和单一化的片面研究。其中,综合性表明城镇化环境效应研究要避免孤立地对单一因子或单一环境现象进行片面研究;阶段性为城镇化环境效应变迁研究提供了认识基础;扩散性指明城镇化环境效应研究不能只分析特定地区或城镇地区;累积性为环境效应风险提供了研究的切入点;区域性揭示了不同城镇化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环境效应,比如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等。
三是城镇化环境效应的D-M-E机理模型及其启示。城镇化驱动环境效应变化的动力集可以分为要素集聚、知识积累、产业演进和规模递增四个子驱动力集,各驱动力之间相互作用并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作用于环境系统,共同驱动环境系统演变。D-M-E机理模型除了为城镇化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外,还有两个重要价值:一是要充分考虑城镇化驱动环境变化的动态性,即时间变量会导致驱动力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这里隐含的条件至少包括城镇化阶段性带来的时段变化和人们对环境福祉在时间上存在的偏好差异;二是在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环境效应D-M-E机理模型,对动力集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如充分考虑干扰项因素,包括驱动力之间的作用力,以及自然环境对城镇化系统的反馈作用等,这也为城镇化环境效应的风险研究提供了分析的切入点。
[1] 国家环保总局规划与财务司:《环境统计知识手册》,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规划、设计、建设项目实施手册编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规划、设计、建设项目实施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 说明:环境价值具有动态性和不唯一性。当对未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生态区和城镇化地区进行对比时,就有了这样的认识,即自然生态区环境优于城镇化地区,那么是否人类就不应该有城镇化进程呢?回答这一问题,就涉及个体或者群体的价值判断标准。我们知道,价值判断标准自身就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受到主体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社会形态意识的影响。
[4] 《中国百科全书(环境科学)》(陈业材)中指出,环境效应即“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该定义侧重考虑人们较常关心的环境负效应(或称作“环境问题”),本研究兼顾环境正效应,如环境修复、建设与改善等。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规划、设计、建设项目实施手册编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规划、设计、建设项目实施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6] 王益谦等:《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西部管理经济论坛》2011年第1期。
[7] 侯凤岐:《我国区域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 Wang Y.G.et al. 2009. Impact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n Plant Diversity Within Boundary of Built-up Areas of Different Settlement Categories in Jinzhong Basin,Chin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Vol.91,No.4.
[9] 水文,即水的时空分布,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各种现象。城镇化过程会改变或消除许多水文循环的自然路径。
[10] 景观,指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这里主要指自然景观。
[11] 陈彩虹、姚士谋、陈爽:《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环境效应》,《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9卷第3期。
[12] Hogan D.J. and Ojima R. 2008. Urban Sprawl:A Challenge for Sustainability,Report for The New Global Frontier-Urbanization,Povert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21st Century,Edited by George Martine,Gordon McGranahan,Mark Montgomery and Rogelio Fernández-Castilla,Earthscan.
[13] 物理反应是指物质的状态或存在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而物质本身的性质没有变化。
[14] 化学反应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15] 张松青等:《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载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6] 汤茂林等:《立足国情、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城市化——对推进我国城市化研究的若干思考》,《经济地理》2007年第27卷第5期。
[17] 张敦富:《城市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8] 刘传江、侯伟丽:《环境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9] 赵可、张安录:《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期。
[20] 李雪松:《鱼刺图战略分解法在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3期。
[21]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2] Lankao P.R.,2007:Are We Missing the Point?Particularities of Urbanization,Sustainability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Latin American Cities,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Vol.19,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