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城镇化综合效应研究进展
对城镇(市)化的研究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就是研究各要素如何驱动城镇化;二是城镇化作为驱动力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研究。城镇化效应研究属于后者。显然,作为人类活动基本进程规律,城镇化会驱动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因此,城镇化效应包括各个领域和层面,更多时候甚至是一种综合效应。
从效应判定上,一般认为,城镇化对其他要素变化具有正向效应作用,成德宁(2003)研究认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将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体地,城镇化具有促进国内市场扩张、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本形成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当然,也有不少有研究认为由于制度缺失或管理滞后等因素的存在,城镇化也存在着诸多的负效应作用。例如,城镇化会产生新增贫困人口并形成城市贫民窟(方时姣、苗艳青,2006;骆祚炎,2007),会带来土地盲目开发和土地资源浪费(吴智刚、周素红,2006;王家庭、张俊韬,2011)等。从效应领域上看,总结起来,除了环境效应之外,现阶段城镇化各种效应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城镇化的要素集聚效应。从理论上来看,城镇化和要素集聚具有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地区一般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商品商贸和服务的功能,即所谓的中心地职能(克里斯塔勒,1998)。由于企业区位呈点(块)状集聚在城镇地区,这样,大量生产和联合生产的种种利益会促使某些区位上建立起较大的生产集合体从而形成城市,并且会产生内部集约和外部节约的利益,包括生产、销售和消费各个方面的利益(勒施,1995)。同样,根据增长极理论(安虎森,1997;曾坤生,1994;安虎森,2004),形成增长极的一组产业可能在地理上集聚从而形成一个都市区域(王缉慈,1989)。在中心地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城镇集聚理论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中心-外围”模型,其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城市集聚问题(李金滟、宋德勇,2008)。当然由于集聚成本的存在,单个城市内部的要素集聚存在集聚不经济现象(李金滟,2008)。为此,除了单一城市要素集聚效应研究之外,基于拥挤成本、专业化分工和城市产业梯度等角度对城镇系统和城市群这一现代城市要素集聚的重要形态研究也尤为重要(李金滟、宋德勇,2008)。总之,要素集聚是城市形态的本质内涵,集聚经济是城市化经济的重要定理(王雅莉,2003)。
二是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由于技术创新、要素供给和需求拉动,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效应(傅鸿源等,2000;杨开忠,2000;王小鲁,2002;巴曙松等,2010)。正是由于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城市的规模和密度有利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陈良文、杨开忠,2007)。实质上,由于集聚经济的内在作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是互促共进的关系(程开明,2008)。当然,也有研究认为,城市之于经济增长也存在制约作用。城市高度集中超过了一定的适度量,就会产生规模不效益,导致城市集中陷阱的存在(Bertinelli and Strobl,2003),继而制约经济增长(杨波、吴聘奇,2007)。可见,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是有一定条件的,特别是当政府对城市地区的转移支付满足不了城市人口增加时,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就会被削弱(夏翔,2008)。作为中国城镇化经济增长效应的代表性研究,战明华、许月丽(2006)在构建动态的城市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经济计量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进程存在相当于索洛模型中的技术进步正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
三是城镇化的产业演进效应。一直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都被学术界视为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有机统一体。一般认为,产业在一地区集聚发展会促进城镇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主要是由于城镇地区产业具有集聚效应、扩散效应、收入效应和关联效应,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演进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高环,2004)。与此同时,城镇化会通过城市空间扩张和结构调整、邻域城市整合和城镇体系重构等空间形态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刘艳军,2009),产业升级最终有利于产业生态化。张文龙(2009)研究指出,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具有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其中,城市化会通过城市居民行为方式的改变促进产业生态化进程。
四是城镇化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效应。城市具有专业化与多样性、人力资本积累、信息交流网络形成及交易效率提高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利于知识积累(Jacobs,1969),特别是有利于各种专利活动的开展(Feldman and Audretsch,1996),这使得城市地区成为创新和发明的集聚地(程开明,2010)。正因为如此,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城市应该被视为理论创造和思想传播的中心。城市各种产业和职业的融合,来自不同地区的思想集聚在一起,就会产生增长(克拉克、费尔德曼、格特勒,2005)。可见,城镇化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产业演进以及经济增长效应都是基于要素集聚的作用结果。
当然城镇化效应研究远不止以上归类。例如,城镇化的人口发展效应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热点,包括城镇化的就业岗位创造效应(安琥森,2004;Zhang,2007;谭岚,2008),城镇化的收入增加效应(Todaro,1969;李美洲、韩兆洲,2007),城镇化的人力资本促进效应(Henderson,1974;Lucas,1988;王金营等,2005;时慧娜,2011),城镇化的生育性别偏好减弱效应(辜胜阻、陈来,2005)等。基本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问题的增多,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围绕城镇化研究各种效应现象并不断深入。
实质上,城镇化的各种效应具有交叉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城镇化效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方面,城镇化要素集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等效应互为条件和结果;另一方面,这些效应综合起来又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着环境系统的变化,并与环境效应交织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