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古希腊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北京师范大学·李正荣
作品介绍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辉煌代表,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组成。相传,这两部史诗的作者是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两部史诗的内容是关于古希腊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汇。《荷马史诗》极其广阔地描绘了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对古希腊人来说具有百科全书般的性质。两部史诗是古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史诗。
《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讲述了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王后带回城里做自己的妻子,这激怒了希腊人。希腊各部以阿伽门农为主帅、阿基琉斯为主将攻打特洛伊。这场战争打了整整10年,最终以希腊联军获得胜利,阿基琉斯斩杀赫克托耳,后将其尸体交还给他的父亲结束。史诗以战争结束前50天的战事作为描写的重点,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主线,描写了特洛伊人及其盟军在城墙下、在海滩边日夜苦战的情景。
《伊利亚特》思维导图
作品介绍
《奥德赛》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的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奥德修斯因为得罪了海神波赛冬,返乡途中历经劫难。无论是各种惊涛骇浪还是仙女卡鲁普索的深情,这些险境和诱惑,都动摇不了他归家的坚定信念。在奥德修斯返乡期间,他的妻子备受求婚者的困扰,但她一直耐心等他归来,他的儿子也外出去寻找父亲的下落。最后,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帮助下,奥德修斯终于重返故土伊塔卡。他假扮成乞丐试探他的妻子,并同他的儿子一起击杀众多的求婚者,夫妻二人得以团圆,奥德修斯再次证明了自己才是伊塔卡国王。《奥德赛》集中描写了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40天的故事,其中又详细叙述了40天中最精彩的5天,全诗布局谋篇精巧,人物刻画传神。
《奥德赛》思维导图
第一节 《荷马史诗》与荷马问题
《荷马史诗》被称为古希腊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也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荷马史诗》(Homer’s Epic),是指两部史诗,即《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从西方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上说,《荷马史诗》是第一的作品;从西方文学的风范上说,《荷马史诗》也是第一的作品。所以《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名列第一的文学作品,是西方文学经典的源头。
两部史诗的作者荷马则被古希腊人视为最伟大的史诗诗人。但是,作者的生卒时间仍是一个谜,甚至这个“伟大诗人”“第一诗人”是否存在过,也是一个谜。这就是著名的“荷马问题”。
“荷马问题”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创作了《荷马史诗》;第二,他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创作了这首史诗。按传统说法,荷马是一个盲人诗人,他以行吟的方式诵唱《荷马史诗》,古代的希腊人都坚信荷马的存在。
荷马生活的年代在古希腊就是一个问题。希腊第一本历史著作《历史》的作者希罗多德估计,荷马生活的时代比自己早不超过四百年。希罗多德生活在约公元前480年到约公元前425年,那么,根据他的说法,荷马应该生活在公元前850年左右或之后。但是,另有人认为荷马生活在公元前1102年,两种说法竟然相距252年!
而关于荷马的故乡,也众说纷纭,每一个都不能确定。所以,“《荷马史诗》是由一个诗人创作”的“一人说”遭到质疑。另外,既然是“行吟歌手”,那么,是“某一个”荷马第一个诵唱《荷马史诗》的,还是有很多行吟诗人反复诵唱《荷马史诗》呢?由此就又出现了“多人诵唱《荷马史诗》”的“多人说”。
研究《荷马史诗》的人,从语言上考证,认为这两首史诗的语言存在很大的时代差异,不可能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而且“荷马”这个词,本意是“人质”的意思,它可能是一系列行吟诗人的“鼻祖”。所以,有研究者认为即便是《伊利亚特》或《奥德赛》本身,也是“拼接起来的”。近代,更有学者从语言学上考辨《荷马史诗》是由不同作者创作的短歌组成的,这又是一种“短歌说”。
20世纪的“口头史诗”研究认为,《荷马史诗》同当今依然流传的史诗一样,是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体裁。这项研究很有趣,研究者到原南斯拉夫地区,在当地正在流传的口头史诗中,找到大量相似的模式,由此认定,远古的《荷马史诗》也是由一代一代歌手口口相传传承下来,后来被整理成篇的。原南斯拉夫地区恰好位于巴尔干半岛,它的南端就是希腊。
那么,这两部先口传后笔抄的史诗,是用怎样一种语言写成的呢?当然是古希腊语。不过,古希腊语的流布范围跟现在巴尔干半岛尖端的希腊所在的地区有很大差异。《荷马史诗》是用属于古希腊语的一种“亚洲的爱奥尼亚方言(Ionic dialect)”唱诵和抄写的。
亚洲的爱奥尼亚地区在今日的土耳其西部,爱琴海东岸的伊兹密尔一带。但是,爱奥尼亚方言的使用不限于这个地区,它是环爱琴海东、西都适用的方言,也就是说,《荷马史诗》是在环爱琴海、环地中海东部广泛传播的。
1871年,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根据“爱奥尼亚”的概念,在今日的土耳其西北部的达达尼尔海峡南岸——恰纳卡莱省的希沙立克(Hissarlik),挖掘出了《荷马史诗》所写的那场“特洛伊战争”的发生地——特洛伊城。《伊利亚特》这首史诗的名字,意思就是“关于特洛伊(这座城市,或这场战争)的(唱诵)”。现在,特洛伊城是全世界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那么《荷马史诗》的口传性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口传民间史诗,一般会关联远古时代的某个历史事件,《荷马史诗》关联的历史事件就是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历史上把那个时代称为迈锡尼时代(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150年),史诗中的青铜武器、居室物品、器皿和马具,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史诗中人物的社会关系,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在希腊的领袖中,阿伽门农的优势地位反映了迈锡尼时代相对集权的遗风。史诗中提到的164个来自不同地区的联盟军队,几乎十分之九与迈锡尼时代的希腊城名和居民点名称之间有对应关系。
对比《荷马史诗》和近东民间创作,还有许多相似的内容,因此《荷马史诗》会把读者带到公元前2000年。但是,《荷马史诗》中的历史关联是移动延展的,史诗中的许多“唱段”,对主人公服饰和发式,所佩带武器个别细部的唱诵,以及对焚烧尸体等习俗的描写,已经不是迈锡尼文化所具有的,而是公元前8世纪的爱奥尼亚,也就是特洛伊战争过后450年左右的时代所特有的。
这是口传史诗的一大特点,历史背景在史诗中的留痕往往是随着史诗的诞生而延续的,英雄史诗萌芽于原始公社制时期,并在它开始崩溃的时候最终形成。
史诗的主人公已经从远古时代跨越数个世纪走到史诗定型的时代。史诗中的社会结构有两个明显的体现:一是贵族占优势地位,二是贵族上层社会中的成员分化为不同的阶层。而这些都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社会结构特征,即贵族领袖们拥有最肥沃的面积最大的土地,无数的牛羊和精选的牧场,在瓜分战利品时,他们也能获得最好和最大的份额。
对“荷马问题”,也就是《荷马史诗》的诞生问题,还应该注意一点,那就是《荷马史诗》的编辑。
《荷马史诗》在公元前8世纪时开始定型,当时希腊字母已经发明,到公元前6世纪时已经有文字抄写。但是,传世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有24卷,《奥德赛》也是24卷,如此整齐的格局,并非盲诗人当初唱诵的时候就这样,也并非刚刚抄写时就如此。
我们今日所阅读的《荷马史诗》,其实是亚历山大图书馆三代馆长相继编辑整理的文本,这个编辑过程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基本完结。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新城亚历山大城。随后数百年,亚历山大城渐渐成为地中海沿岸的文化中心。鼎盛时期,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会聚了远近的著名学者,三位相继出任图书馆馆长的大学者,对《荷马史诗》进行了可以说是功垂青史的校订,这算是《荷马史诗》诞生前最后的创作。其中泽诺多托斯(约公元前285年)对史诗进行了相当大量的“加工”。现在我们看到的两部史诗长短大致相同,《伊利亚特》共15693行,《奥德赛》共12110行,两部史诗都是24卷,据说都是出自这位学者之手,这表明他可能对原诗的内容进行了相当多的增删。
另外两位编辑《荷马史诗》的大学者是阿里斯多芬(约公元前195年)和他的学生阿利斯塔克斯(约公元前160年),他们比较尊重流传下来的史诗原貌,没有加入过多自己的创作,但是也同样做了“有根据”的修订。三位学者修订之前,史诗有许多不同的异文,研究者曾收集过此前散见各种文献中的《荷马史诗》引文。很多诗句不同于今天的样子。但是经过三位学者的编订之后,《荷马史诗》就没有再改动。所以《荷马史诗》可以说经历了七百多年,甚至是1000年或更长时间的创作历程。
前面说的两部史诗都是24卷的整齐分卷,就完成于这个时代。之所以分为24卷,是因为希腊字母是24个。在随后的出版物中,一般把《伊利亚特》的卷号用24个大写希腊字母标出,《奥德赛》的卷号用24个小写希腊字母标出。从这个过程来讲,《荷马史诗》是既经历了千年传唱,又经过一百多年学者的编辑整理才形成的完整的文本。它不但保留了希腊口头文学时代的内容和特征,而且具有加工整理后的完整性。
两部《荷马史诗》的完整性、统一性很可能就来自编辑的过程。
在《荷马史诗》之前,可能还存在着更为古老的口传文学,比如各种希腊神话,但是,那些口传文学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最早描述神话的文本就散布在《荷马史诗》中。所以,从历史生成的角度看,两部《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最早的作品。而它表现出的完整性,更使其成为西方文学经典中的经典。而且,它不仅是西方文学的第一风范,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第一风范。
《荷马史诗》在古代地中海东部的古希腊文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不列颠百科全书》里说:“希腊人把史诗不仅看成是文学作品,也不仅是希腊的团结与英雄主义的象征,而且是从中取得伦理甚至实践准则的久远源泉。”“两大史诗是整个古典时期希腊教育和文化的基础,而且迄至罗马帝国时代和基督教传播时期,它又成为仁爱教育的支柱。”
第二节 《伊利亚特》的同一性和丰富性
《荷马史诗》是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组成,这一节我们单独分析《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的第一行这样唱道:
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
Μῆνιν ἄειδε,θεά, Πηληιάδεω Ἀχιλῆος
The wrath sing, goddess, of Peleus’ son, Achilles,……
对比原文,会看到一个惊人的文学修辞现象,古希腊语是用词语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比如名词的性、数、格和动词的时、体、态等。《伊利亚特》的原文第一行第一词是Μῆνιν(愤怒,作为宾语),它作为ἄειδε(歌唱,动词祈愿式)的宾语被安排在第一位置。歌唱的主体是θεά(女神,独词呼语),通过呼语来表达。而“愤怒”这一行为的所属是Πηληιάδεω(Πηλεύς裴琉斯儿子的,定语)Ἀχιλῆος(阿基琉斯,名词第二格)。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盲诗人”荷马用第一行第一个字把整首诗唱诵的主题表达出来了。“歌唱”是“诗歌”的行动,放在第一句,预设整首诗的行为,而歌唱的对象“愤怒”是诗歌的主题。而“谁的愤怒”承担着愤怒主题?是“歌唱”这个行动的主人公阿基琉斯。
《荷马史诗》令人惊叹的第一点是:全诗第一句就展示出全诗的内容、全诗的主题和全诗的主人公。更为特别的是,“愤怒”被放在第一行第一个词。诗人要用这第一词“统一”全诗的行动。这样的开篇是经典:
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
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人带来了
受之不尽的苦难,将许多豪杰强健的魂魄
打入了哀地斯,而把他们的躯体,作为美食,扔给了
狗和兀鸟,从而实践了宙斯的意志,
从初时的一场争执开始,当事的双方是
阿特柔斯之子、民众的王者阿伽门农和卓越的阿基琉斯。
是哪位神祇挑起了二者间的这场争斗?
是宙斯和莱托之子阿波罗,后者因阿特柔斯之子
侮辱了克鲁塞斯,他的祭司,而对这位王者大发其火。
他在兵群中降下可怕的瘟疫,吞噬众人的生命。
为了赎回女儿,克鲁塞斯曾身临阿开亚人的
快船,带着难以数计的财礼,
手握黄金节杖,杖上系着远射手
阿波罗的条带,恳求所有的阿开亚人,
首先是阿特柔斯的两个儿子,军队的统帅
这成了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准则。但凡具有“古典主义”倾向的作家,都努力打磨作品的“第一展现”,并且一定要在作品的第一个字、第一行展现,实在做不到,也要在第一段展现主题。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荷马史诗》的内容是特洛伊战争,而且,在讲述这场战争的时候,往往从金苹果的故事开始。其实这样的说法过于笼统,甚至是错误的。
可以说,《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原型是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起于“金苹果”之争,这是一则神话故事。在阿基琉斯父母结婚的庆典上,众神都被邀请,唯独落掉了“不和女神”。于是“不和女神”在宴会的桌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献给最美的女神”。
众神之神宙斯之妻女神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美神阿芙罗底忒都想得到金苹果。三位女神争执不下,便去找宙斯评判,宙斯又让来参加婚礼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她们各自以权力、智慧、美女向帕里斯许诺,帕里斯最后选择了美女,把金苹果判给阿芙罗底忒。
美神得到金苹果,便帮助帕里斯劫走了希腊最美丽的女人、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将她带回特洛伊。气愤的墨涅拉俄斯鼓动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召集希腊人结成联军,前往特洛伊寻仇。这场战争打了10年,最后希腊人采用木马计,攻下特洛伊。
但是,如果说《荷马史诗》是描写特洛伊战争的,并不完全正确。
《伊利亚特》只写了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很短暂的时间:战争第10年中的51天。史诗一开篇,就开宗明义,《伊利亚特》写的是“阿基琉斯的愤怒”。
如前面所引的那11行诗,是《伊利亚特》主题的展示,它极其简略地综述了阿基琉斯愤怒的来源和结果。然后,开门见山地写克鲁塞斯携带大量赎金来到希腊人军中,声泪俱下地请求阿伽门农归还他的女儿,随后我们才知道克鲁塞斯是特洛伊联军中主要的头领,是阿波罗神庙的祭司,他的请求却遭到侮辱性的拒绝;于是他恳求阿波罗神为他向希腊人报仇。
于是阿波罗开始放箭,箭一连射了9天。第10天阿开亚人召集大会,要求首领阿伽门农不要违背阿波罗神的意志,阿伽门农同意,归还克鲁塞斯的女儿克鲁塞伊丝,但要求用别人补偿。阿基琉斯强烈反对,而阿伽门农反而把矛头对准阿基琉斯,要求从阿基琉斯那里带走美貌毫不逊色的另一个女俘布里塞伊丝来补偿自己的损失。阿基琉斯很愤怒,拒绝继续参战,同时向自己的母亲塞提丝女神诉冤。
这些情节围绕的“愤怒”主题,是《伊利亚特》的主题,也是情节的核心推动力。
但是,这些内容在史诗的第1卷就讲完了,到了第9卷时有一个短暂的闪回,到了第16卷之后,这个主题才接续下去。中间大段大段的叙述,都是其他英雄的故事。这就形成了《伊利亚特》叙述的一个奇特的现象:主要的英雄阿基琉斯在主题刚刚展开的时候,明亮地闪现,但是随后就退场了,而把舞台让给了其他的英雄。
这样的讲述,也是“短歌说”产生的依据。但是,面对已经编辑定型的《伊利亚特》,令人惊异的也正是这一点,史诗总体框架是围绕“阿基琉斯的愤怒”展开的,非常完整,非常统一,但是,在统一性下面,又有极大的丰富性。第1卷之后,“愤怒”的“主题情节”是停滞的,而“主题情节”之下的“副主题”层出不穷。
比如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与帕里斯的决斗(第3卷),比如埃阿斯同特洛伊首领赫克托耳的单打独斗(第7卷),还有宙斯应阿基琉斯的母亲塞提丝女神的请求,亲自出手帮助了特洛伊人(第8卷),等等。第9卷,失败的阿伽门农意识到必须请阿基琉斯重新参战,于是阿伽门农给阿基琉斯送回最丰富的赔偿礼物并答应将布里塞伊丝还给他,还外加七个能干的女奴。但是,这些条件都没能缓和生性倔强的阿基琉斯心中的怒气,阿基琉斯继续留在海边自己的战船上。
从叙事学角度讲,一号主人公在叙事的前台又闪现了一次,然后再次退到叙事之外。于是,阿开亚人的处境越发危急(第12卷至第13卷),白臂女神赫拉因为同情希腊人,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她诱惑了宙斯,在宙斯睡觉的时候,埃阿斯击伤了赫克托耳并使他退出战斗(第14卷),特洛伊人失去了首领,开始溃逃。但是,宙斯醒来后,阿波罗奇迹般地治愈了赫克托耳的创伤,赫克托耳逼近阿开亚人的战船,甚至烧毁了其中一艘(第15卷)。
此刻,阿基琉斯的愤怒仍然没有平息,但是他同意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帕特罗克洛斯穿上自己的盔甲参加战斗,然而帕特罗克洛斯最终被赫克托耳杀死(第16卷)。朋友的阵亡激起了阿基琉斯复仇的渴望,此时,他对阿伽门农的愤怒终于退居到次要位置。而阿伽门农为了遵守荣誉法则,把原先答应的所有礼物都送给了阿基琉斯。赫法伊斯托斯神为阿基琉斯制造出一副精美非凡的新盔甲(第18卷)。
此刻,史诗主人公才出现在战场上,甫一上场,就轰轰烈烈,史诗达到高潮。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决战并杀死了赫克托耳,狂暴复仇的阿基琉斯像从前一样愤怒,他把赫克托耳的尸体系在自己的大马车后,放在地上拖曳:赫克托耳年迈的双亲普里阿摩斯和赫卡贝从特洛伊城墙上目睹儿子的尸体受辱的情景,不禁失声恸哭,死者的妻子安德罗玛开也悲哀地哭泣起来。普里阿摩斯为了赎回赫克托耳的遗体,亲自带领大批珍宝来到阿基琉斯的营地(第22卷)。阿基琉斯被老人悲痛的神情所触动,理解了老人的不幸,于是便把赫克托耳的遗体交还给普里阿摩斯。长诗以描写为这位阵亡者出殡唱哀歌及其下葬仪式而告结束(第24卷)。
这样说来,《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的“愤怒”有两次:第一次是对希腊联军首领阿伽门农,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第二次是因战友被杀而愤怒。在这两次愤怒中,10年战争的起因与发展,全是作为一种背景交代的,在诗中只是被隐隐约约地提起。
因此,在《伊利亚特》中,读者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了解到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因为它不是写这场战争的全貌,也不是用倒叙或插叙的方法将这场战争浓缩在51天里,它基本上是以正叙的方式,密集地围绕一个主题讲述了战争中的一个片断,并在这个极小极小的“个人情绪”的主题中安排了许许多多英雄的主题,让一个狭小的时空,达到了最大限度的丰盈。
在古代,希腊的诗人们就能驾驭这种叙事方法,令人惊奇。我一直说《荷马史诗》是西方第一部文学作品,作为所有西方文学的源头,一开始就显示出非凡的成熟和卓越的典范性。
因为这两部史诗的情节结构有高超的内部控制,长长的叙事富有内在的统一性,横向比较,这在世界古代文学中是极其罕见的。因此,只说《荷马史诗》的内容是特洛伊战争,就会掩盖这两部长篇叙事史诗的真正内容和冲突特点。
第三节 《伊利亚特》的精神内涵和生动细节
从宏观看,《伊利亚特》全诗的结构由鲜明具体的主题统一起来,这个主题具有极强的内在动力,它不是一个外部事件,而是英雄的内在情感。
荷马笔下,英雄的精神状态异常丰满,英雄在史诗中具有十分强大的独立精神,两部史诗的主人公很明显带有“英雄”时代的思想特点。
有专家这样评述:“英雄的精神品格中,最显著的是‘荣誉’观。史诗中的英雄除了豪勇精神和力大无比,还有敏锐的个人尊严感和英雄名誉感,不管是希腊英雄,比如奥德赛,还是与赫克托耳发生遭遇战的狄俄墨得斯,或者是竭尽全力击退特洛伊人强攻的埃阿斯,都没有想到退却,因为这样的行为将会令他们自己、他们的氏族蒙羞,并永远剥夺他们的良好声誉。对于荷马的英雄们来说,关心身后的荣誉,绝不是无谓的空话。”
所以,阿基琉斯拍案而起,拒绝加入战斗,这完全符合英雄的道德感;由于阿伽门农的行为侮辱了堂堂大英雄的人格,阿开亚人并不责备阿基琉斯背叛全体希腊人的利益和临阵脱逃的行为。史诗的另一个英雄人物赫克托耳也忠于英雄的荣誉规范,不允许自己退缩一步。与阿开亚人的英雄不同的是,他是为保卫自己祖国而战,为保卫特洛伊妇女和孩子免遭“厄运”而战。在战斗中,赫克托耳的行为很多时候不像一个力图占有各种珍贵战利品的部落首领,而像怀着拯救祖国并大获全胜的崇高目标的义勇军首领。意识到特洛伊不可避免地要陷落,赫克托耳下定决心保卫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史诗赋予这一人物以真正悲剧性的伟大光彩。
这种内在的精神动力,让《伊利亚特》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
除了这些总体的结构和精神内涵,《伊利亚特》的细节也值得细细品味。
从地中海海边到特洛伊城下,是《伊利亚特》这首史诗的“地上”部分的文学空间。当然,史诗是人神共聚的,有时候史诗的歌咏会移情换景到诸神的世界——山上、海里或天上。但是,大部分情节还是在海边、特洛伊城及海边和城下的空地上展开的。
这是特洛伊人和阿开亚人拉锯对抗的战场,是所谓盲诗人荷马文学叙事的舞台,海边、特洛伊城及海边和城下的空地是这场大戏的三个场景。海边是希腊人的营地,在史诗中,希腊人被称为“阿开亚人”,他们渡过地中海,来到特洛伊城外的海滩安营扎寨,阿开亚人此番来袭是为了把被抢走的海伦夺回去。从他们登陆的时候起,已经过去10年,他们始终没有攻下特洛伊。荷马史诗就是从第10年的某一天开始唱诵的。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唱到第3卷,出现了一段非常漂亮的“观敌瞭阵”的描写:
阵势已经排开,每支队伍都有首领管带,
特洛伊人挟着喧闹走来,喊声震天,恰似一群野生的鸿雁,
疾飞的鹳鹤,发出冲天的喧喊,
试图逃避冬日的阴寒和暴泻不止的骤雨,
尖叫着展翅俄开阿诺斯洋流,
给普革迈亚人送去流血和毁灭:
它们将在黎明时分发起进攻,使后者尸横遍野。
但是,阿开亚人却在静静地行进,吞吐着腾腾的杀气
……
一个非常漂亮的“荷马式比喻”让我们看到特洛伊人的勇猛:有速度,有声势,有动作,有可怕的效果。接下来,对阿开亚人的唱诵则是用“反向对比法”,无声无息却也是杀气腾腾。
第3卷前120行生动地描写了两军对阵。恶斗即将开始,战场(擂台)就在特洛伊城下。而盲诗人荷马歌声一转,来到特洛伊城内的闺房:
其时,神使伊里丝来到白臂膀的海伦面前,
……说道:
“走吧,亲爱的姑娘,去看一个精彩的场面,
驯马的特洛伊人和身披铜甲的阿开亚人手创的奇作……”
女神化身为海伦现任丈夫帕里斯的妹妹,招呼海伦到城墙去看战斗。这完全没有历史依据而是纯文学的安排。战争因希腊美女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劫持而爆发,但是《伊利亚特》唱到第3卷,才让海伦正面出场,这是史诗描写最隆重的时刻了。
她们很快来到斯卡亚门耸立的城沿。
而特洛伊那些民众尊敬的长者则早已
端坐在斯卡亚门上方的城面,
由于上了年纪,已不再浴血疆场,但仍然
雄辩滔滔,谈吐清明透亮,犹如停栖树枝
鼓翼绿林的夏蝉,抑扬顿挫的叫声远近传闻。
就像这样,特洛伊人老一辈的首领座谈城楼。
上述后四行是写这些长老的特征,但目标是“看海伦”:
他们看到海伦,正沿着城墙走来,
便压低声音,交换起长了翅膀的话语:
“好一位标致的美人!难怪,为了她,特洛伊人和胫甲坚固的
阿开亚人经年奋战,含辛茹苦——谁能责备他们呢?
她的长相就像不死的女神,简直像极了!……”
海伦是地中海沿岸最美的女性,可《伊利亚特》全诗没有一处正面描写海伦的美貌,我们只是不断地被告知海伦很白,她的固定的修饰语是“白臂膀的”。但从长者的窃窃私语里,我们知道海伦美若天仙。两伙人为她而战,一打就是10年,这是很有道理的!
接着,老城主也就是帕里斯和赫克托耳的父亲,海伦的现任公公普里阿摩斯请求海伦一一指认阿开亚人阵营中的英雄。对这样的描写你可能会疑窦丛生:战争打了10年,特洛伊的老人们为什么到了现在才请海伦指认敌军的将领呢?
类似这样的疑问,正是产生“荷马问题”的缘由,两首《荷马史诗》中,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地方很多,这也许正是民间口传文学的一个特征。现在我们再阅读的时候,可以超越这些不合逻辑之处,用盲诗人荷马的立场站在特洛伊的城头,跟着特洛伊的老人们,随着海伦的手指,去一睹特洛伊城朝向地中海的那片古战场。你也许会感到: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海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细节正好是《荷马史诗》的力量所在。
第四节 《奥德赛》的叙事动力
《荷马史诗》是一部经典史诗,“史诗(epic)”这个概念尽管的确和“历史”有关,但是,这个概念主要包含押韵的长篇叙事作品,所以研究它的“叙事性”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面对《荷马史诗》,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它如何讲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好。
两部史诗把相关的各种素材都糅合到一个单一的主题里,这样的故事剪裁,是《荷马史诗》的一大特色。在《伊利亚特》中,这个主题是“阿基琉斯的愤怒”,在《奥德赛》里这个主题则是“奥德修斯回家”。
讨论《伊利亚特》的时候,我们强调了它的统一性。现在我们以《奥德赛》为例,谈论一下《荷马史诗》的必然性问题。
《荷马史诗》有一个壮观的世界,上有天神的世界,下有英雄的世界,神有神的品质,天上地下,任意驰骋。但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发现,天神的行动也不是随意的,他们的行动原来是受“地上”的“事理”支配的。也就是说,《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实际上受“人间”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支配。
请关注《奥德赛》中的雅典娜这样一个神的形象,看看这其中的叙事力学关系。
《奥德赛》的故事持续的时间其实比《伊利亚特》还要短暂,只有40天。《奥德赛》写的是战争之外的事情,战争之后的第10年,一位参战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因为得罪海神,不能返回家园,而家园也遭遇了严重危机,一群求婚者逼迫奥德修斯的妻子改嫁,妻子和儿子想尽各种办法,还是无法延缓求婚者的逼迫。终于,女神雅典娜有机会帮助她喜爱的奥德修斯返回家园,重整家园。这就是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大会。
《奥德赛》一开头不写奥德修斯,却写奥林匹亚山上众神的会议。会议的主题很有趣,众神纷纷议论希腊英雄中谁是最命苦的人。有人说阿伽门农最悲惨,当年这位英雄满载胜利果实返回故土,可是走进家门,等待他的不是喜悦,而是妻子及其奸夫早已准备好的暗杀。如今过了10年,阿伽门农的儿子长大成人,为报父仇,杀了生母和继父。众神都为阿伽门农哀伤。
女神雅典娜却提出另外的看法:尽管阿伽门农一家很悲惨,但是,还有更惨的,那就是奥德修斯,这位希腊英雄在海上已经漂泊了10年,直到如今还被“美发女神”卡鲁普索阻留在山洞里,终日悲伤。众神同意雅典娜的意见,并一致通过决议:让女神卡鲁普索放奥德修斯回家。
这是史诗《奥德赛》的开篇。这里隐藏着一个大问题,却常常被人忽略。众神决议之后,雅典娜立即行动,史诗是这样描写的:雅典娜“把精美的绳鞋系在脚上,那是一双奇妙的金鞋,能使她随着风流越过大海和无边的陆地”,然后雅典娜又拿起巨矛,那是她发怒时制服英雄们的武器。
看来,雅典娜是一个和其他神一样具有无比威力的神。神是人类童年时期想象的产物,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各民族神话中的神有着共同特点:一是神无所不能,可移山填海、遮天蔽日等;二是神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飞来飞去,而且大多数的神没有生死问题;三是可以随意左右人的命运。
既然神有这样大的本领,读者阅读《奥德赛》的时候可能就会提出一个问题:特别钟爱奥德修斯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什么不去直接营救在海岛上落难的奥德修斯?或者,作者荷马为什么南辕北辙地让雅典娜赶往奥德修斯的故乡伊塔卡?而且用了四卷的篇幅写奥德赛的家乡和他的儿子的故事?
这里其实有一个叙事学上的问题。
一般人讲故事,总希望人们愿意听下去,好的故事讲述者,更会把自己的故事编织得引人入胜,娓娓动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靠华丽的词藻?靠离奇的情节?靠非凡的人物?这些都可以收到一定的功效,但是,最能抓住听众的方法有四条:一、给主人公设计一个重大的任务;二、这项任务主人公必须完成;三、完成这项任务时主人公的所有行动都应该是“必须如此”;四、主人公要去做的这些行动应该“迫在眉睫”。
在叙事学上这叫作“事出有因”,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这种“必然性”是史诗最重要的特征。而在所有的古代史诗中,《奥德赛》是安排必然性的典范。《奥德赛》的作者让女神雅典娜的第一个落脚点选择在奥德修斯的故乡伊塔卡,至少起到了以下这样几个艺术效果。
第一,这样的处理让读者知道了奥德修斯故乡的紧张形势——女神飞落在一大群求婚者狂喝滥饮的欢闹中。按古代地中海北岸的风俗,丈夫死了,妻子要改嫁他人,而且要带走全部财产,公公和子女不仅不得干涉,反而还要款待。奥德修斯10年没有回家,希腊各路英雄早乐于把他当作死人,纷纷前来向他妻子求婚,这样既能得到奥德修斯美丽的妻子,又能得到奥德修斯富裕的家产。所以此时的伊塔卡有一群求婚者,他们天天故意挥霍奥德修斯的美酒肥牛,逼他的妻子改嫁。
第二,奥德修斯的妻子裴奈罗珮对丈夫坚贞忠诚,数年来面对各种英俊的求婚者不为所动,一心一意等待丈夫归来。所以在西方语言里,“裴奈罗珮”代表“妻子的坚贞”。
第三,丈夫10年没有音信,求婚者已经不允许裴奈罗珮继续坚贞下去。裴奈罗珮也曾想出一个拖延的方法:她请求求婚者允许她给丈夫纺织一块裹尸体用的殓布,一旦殓布织成她就改嫁给求婚者中的一位。裴奈罗珮白天织,晚上拆,以此拖延时日。但是,求婚者们买通裴奈罗珮的女仆,在夜里冲进了她的房间。裴奈罗珮的“诡计”被揭穿,改嫁迫在眉睫。
第四,奥德修斯10年出征,10年漂泊,出征前刚刚出生的儿子现在已经20岁了。面对逼迫自己的母亲改嫁的求婚者们,儿子格外愤怒,但是又无可奈何。在母亲的计策失败之后,他只有一个挽救母亲、挽救家园的方法,也是自天而降的雅典娜提供的救援方案——出去打探父亲的音信,于是,忒勒马科斯遍访参加特洛伊战争的英雄,终于得到了父亲可能还活着的消息。
从表面上看,女神雅典娜似乎是在缓解求婚者的压力,为裴奈罗珮争取时间。实际上,她的安排(史诗作者的安排)让事态更加严重了。奥德修斯可能活着的消息很快传到求婚者们那里,求婚者们决定不管这个消息是真还是假,也要在奥德修斯的儿子回家公布这个消息之前把他儿子杀死在路上。求婚者们已经派出杀手等候在路上了。
《奥德赛》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借雅典娜的飞行为奥德修斯回家安排了一个“必须回家”的紧张场面,安排了一个奥德修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给事态的发展安排了一个让读者焦急等待的悬念。
第五,因为有了这样重要的理由,天神再去要求“爱情至上主义”的女神卡鲁普索放走奥德修斯,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卡鲁普索也是神,她要是硬不放人,宙斯也没有办法。在史诗中,这个深爱奥德修斯的女神有一长段对宙斯干涉别的神人爱情的控诉,揭发宙斯常常与民间女子偷情,却要别的神遵守规则。但是,在报信者赫耳墨斯“晓之以理”之后,卡鲁普索忍着巨大的悲痛,主动送走了奥德修斯。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荷马史诗》有一处忽略。本来在神话故事中,众神会议之后,雅典娜提议让赫耳墨斯立刻赶往女神卡鲁普索盘踞的俄古吉亚孤岛,自己赶往伊塔卡,但是,在实际叙述中,史诗作者却把赫耳墨斯主理的那条线搁置在奥德修斯的儿子寻父之后。本来两条并行的故事线索,却成了一种单线叙述。这样的“忽略”,实际上都是为了给奥德修斯安排一个隆重的出场,安排一个英雄“行之所必行”的任务。
假如没有这样的安排,奥德修斯是否会回家,似乎不能肯定。中国有“乐不思蜀”的成语,古希腊也有许多因贪恋外乡的美物美女而不归的英雄。所以,仅仅“想家”不能构成奥德修斯回家的必然理由。“神女中的女神”卡鲁普索很美,她的孤岛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但是,奥德修斯整日郁郁寡欢,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有责任”惦记自己的妻儿。如果这样设定,奥德修斯的回家就仅仅出于“美德”,而且,具体什么时候回家都无所谓。
所以,史诗作者没有用单一的理由安排奥德修斯返家。而是铺垫了一个长达四卷的必须回家的情势,双管齐下。于是,奥德修斯一定要回家。
《荷马史诗》首先是以民间口传的形式传播的,在民间传播时,史诗是不是如此的结构,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自从公元前两百多年亚历山大城的学者编定了《荷马史诗》之后,就已经是这样的叙事规模了。也就是说,最早在公元前两百多年以前,古希腊人就已经相当懂得叙事的内在规律了。
《荷马史诗》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比如,通过史诗中人物的口吻讲述故事,就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荷马史诗》的情节是经过精心剪裁的,两首史诗的叙事时空都极其紧缩。所以特洛伊战争10年内发生的事情、战后10年发生的事情,基本上不是以第三人称直接讲述,而大都是“现场”中的人物转述的。这种现场性,这种类似舞台人物的对话,是盲诗人荷马的最主要的手法,他让所有叙述的枝蔓都被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结构里。
《奥德赛》10年漂泊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这样转述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木马计”根本不在《伊利亚特》的诗行里,也不在《奥德赛》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段里,而在用木马计成功破城的10年之后。特洛伊城因为木马计而被毁掉,海伦被阿开亚人夺回去,回到原来的希腊丈夫身旁,然后又过了10年。这10年中,所有的英雄都返回了家园,唯独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一直在海外漂泊,而他的儿子,已经20岁了。第二部史诗《奥德赛》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写起的。为了寻找父亲,奥德修斯的儿子来到了海伦所在的岛屿。然后,海伦的丈夫给奥德修斯的儿子讲述了父亲的光荣战绩,由此才对观众讲出木马计。
在《荷马史诗》中,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之间的交互也是这部史诗的一大特色。神高高在上,似乎决定着一切,比如宙斯。但是,真正控制史诗情节发展的,是现实世界的动力。这一点,我们在分析雅典娜的落脚点时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史诗的比喻、史诗的固定修饰语等都带有鲜明的口传文学的特征。
《荷马史诗》是一首被唱诵的长诗,它的韵律是古希腊叙事诗的经典代表,它的诗句格式基本上是六音步诗行组成,也就是说,每一行诗由六个“长短短/强弱弱”的音步组成。但是,在所有的音步中,除了第五音步,其余的“长短短”音步均可自由地替换成“长长”音步。“长短短”音步与“长长”音步的相互交替,加上不同的停顿方式,赋予了诗句多样化的韵律节奏和丰富的音调。当常用的套语被放进整个诗行或在诗行中稳占首位或末位时,就使该六音步诗行成为史诗传统的固定格式。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经典中的经典,说是第一经典,是最高经典也不为过,所以,对《荷马史诗》的研究自然是浩如烟海,包括了:社会文化内容上的研究,如荷马史诗与古希腊的社会、神话、哲学、道德、文化、经济、军事、地理等研究,古希腊的冶金、航海、船舶研究,还有古希腊的盾牌、炊具、盔甲等研究。而《荷马史诗》首先是文学作品,所以,对《荷马史诗》的文学语言研究也是全世界的研究课题。
这两部作品的译本我推荐陈中梅翻译的版本,这个版本和希腊原文比较接近。我们讨论的这些,可以说是《荷马史诗》研究的九牛一毛。但也希望通过这些讲解,能让你对《荷马史诗》产生更大的兴趣,去亲自阅读它,挖掘它背后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