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语文书:读书与旅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什么读书[1]

胡适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曾用名嗣穈,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胡适与陈独秀虽然政见不合,但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适阅读丰富,兴趣广泛,著作等身,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作品。

青年会叫我在未离南方赴北方之前在这里谈谈,我很高兴,题目是《为什么读书》。现在读书运动大会开始,青年会拣定了三个演讲题目。我看第二题目《怎样读书》很有兴味,第三题目《读什么书》更有兴味,第一题目无法讲,为什么读书,连小孩子都知道,讲起来很难为情,而且也讲不好。所以我今天讲这个题目,不免要侵犯其余两个题目的范围,不过我仍旧要为其余两位演讲的人留一些余地。现在我就把这个题目来试一下看。我从前也有过一次关于读书的演讲,后来我把那篇演讲录略事修改,编入三集文存里面,那篇文章题目叫作《读书》,其内容性质较近于第二题目,诸位可以拿来参考。今天我就来试试《为什么读书》这个题目。

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2]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台下哄笑)。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

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我一踏进青年会的大门,就看见许多关于读书的标语。为什么读书?大概诸位看了这些标语就都已知道了,现在我就把以上三点更详细的说一说。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知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人的脑很大,与猴不同,人能造出语言,后来更进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许多脑力。非洲野蛮人在山野中遇见鹿,他们就画了一个人和一只鹿以代信,给后面的人叫他们勿追。但是把知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现在学校里各种教科,如物理,化学,历史,等等,都是根据几千年来进步的知识编纂成书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毕业,这十六年中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知识学问和经验。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知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知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

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糊涂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为近。读书也要戴眼镜。眼镜越好,读书的了解力也越大。王安石对曾子固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所以他对于本草,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王安石说:“致其知而后读。”

请你们注意,他不说读书以致知,却说,先致知而后读书。读书固然可以扩充知识;但知识越扩充了,读书的能力也越大,这便是“为读书而读书”的意义。

试举《诗经》作一个例子。从前的学者把《诗经》看作“美”“刺”的圣书,越讲越不通。现在的人应该多预备几副好眼镜——民俗学的眼镜,社会学的眼镜,人类学的眼镜,考古学的眼镜,文法学的眼镜,文学的眼镜。眼镜越多越好,越精越好。例如“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我们若知道比较民俗学,便可以知道打了野兽送到女子家去求婚,是平常的事。又如“钟鼓乐之,琴瑟友之”,也不必说什么文王太姒,只可看作少年男子在女子的门口或窗下奏乐唱和,这也是很平常的事。再从文法方面来观察,像《诗经》里“之子于归”“黄鸟于飞”“凤凰于飞”的“于”字,此外,《诗经》里又有几百个的“维”字,还有许多“助词”“语词”,这些都是有作用而无意义的虚字,但以前的人却从未注意及此。这些字若不明白,《诗经》便不能懂。再说在《墨子》一书里,有点光学,力学;又有点逻辑,算学,几何学;又有点经济学。但你要懂得光学,才能懂得墨子所说的光;你要懂得各种知识,才能懂得《墨子》里一些最难懂的文句。总之,读书是为了要读书,多读书更可以读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读难书。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奴隶或向导,我们才能够打倒难书,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若是我们有了某本的科学知识,那末,我们在读书时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说一遍,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

第三点,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问。吃饭拉屎不用想,但逢着三叉路口,十字街头那样的环境,就发生困难了。走东或走西,这样做或是那样做,有了困难,才有思想。第二步要把问题弄清,究竟困难在哪一点上。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决,这一步,俗话叫作出主意。但主意太多,都采用也不行,必须要挑选。但主意太少,或者竟全无主意,那就更没有办法了。第四步就是要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法。要想到这一个方法能不能解决。若不能,那末,就换一个;若能,就行了。这好比开锁,这一个钥匙开不开,就换一个;假定是可以开的,那末,问题就解决了。第五步就是证实。凡是有条理的思想都要经过这五步,或是逃不了这五个阶段。科学家要解决问题,侦探要侦探案件,多经过这五步。

这五步之中,第三步是最重要的关键。问题当前,全靠有主意(Ideas)。主意从哪儿来呢?从学问经验中来。没有知识的人,见了问题,两眼白瞪瞪,抓耳挠腮,一个主意都不来。学问丰富的人,见着困难问题,东一个主意,西一个主意,挤上来,涌上来,请求你录用。读书是过去知识学问经验的记录,而知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所谓养军千日,用在一朝。否则,学问一些都没有,遇到困难就要糊涂起来。例如达尔文把生物变迁现象研究了几十年,却想不出一个原则去整统他的材料。后来无意中看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说人口是按照几何学级数一倍一倍地增加,粮食是按照数学级数增加,达尔文研究了这原则,忽然触机,就把这原则应用到生物学上去,创了物竞天择的学说。读了经济学的书,可以得着一个解决生物学上的困难问题,这便是读书的功用。古人说:“开卷有益”,正是此意。读书不是单为文凭功名,只因为书中可以供给学问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可以帮助我们思想。又譬如从前的人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天文学家科白尼却主张太阳是世界的中心,地球绕着而行。据罗素说,科白尼所以这样地解说,是因为希腊人已经讲过这句话;假使希腊没有这句话,恐怕更不容易有人敢说这句话吧。这也是读书的好处。有一家书店印了一部旧小说叫作《醒世姻缘》,要我作序。这部书是西周生所著的,印好在我家藏了六年,我还不曾考出西周生是谁,这部小说讲到婚姻问题,其内容是这样:有个好老婆,不知何故,后来忽然变坏,作者没有提及解决方法,也没有想到可以离婚,只说是前世作孽,因为在前世男虐待女,女就投生换样子,压迫者变为被压迫者。这种前世作孽,起先相爱,后来忽变的故事,我仿佛什么地方看见过。后来忽然想起《聊斋》一书中有一篇和这相类似的笔记,也是说到一个女子,起先怎样爱着她的丈夫,后来怎样变为凶太太,便想到这部小说大约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去年我看到一本杂记,也说是蒲留仙做的,不过没有多大证据。今年我在北京,才找到了证据。这一件事可以解释刚才我所说的第二点,就是读书可以帮助读书,同时也可以解释第三点,就是读书可以供给出主意的来源。当初若是没有主意,到了逢着困难时便要手足无措,所以读书可以解决问题,就是军事,政治,财政,思想等问题,也都可以解决,这就是读书的用处。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傍着灯看小说,洋灯装有油,但是不亮,因为灯芯短了。于是他想到《伊索寓言》里有一篇故事,说是一只老鸦要喝瓶中的水,因为瓶太小,得不到水,它就衔石投瓶中,水乃上来,这位朋友是懂得化学的,于是加水于灯中,油乃碰到灯芯。这是看《伊索寓言》给他看小说的帮助。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使坐拥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难道只好等他们“兵变”吗?

至于“读什么书”,下次陈钟凡先生要讲演,今天我也附带的讲一讲。我从五岁起到了四十岁,读了三十五年的书。我可以很诚恳的说,中国旧籍是经不起读的。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四部的书已是汗牛充栋。究竟有几部书应该读,我也曾经想过。其中有条理有系统的精心结构之作,二千五百年以来恐怕只有半打。“集”是杂货店,“史”和“子”还是杂货店。至于“经”,也只是杂货店,讲到内容,可以说没有一些东西可以给我们改进道德增进知识的帮助的。中国书不够读,我们要另开生路,辟殖民地,这条生路,就是每一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读外国语要读到有乐而无苦,能做到这地步,书中便有无穷乐趣。希望大家不要怕读书,起初的确要查阅字典,但假使能下一年苦功,继续不断做去,那末,在一二年中定可开辟一个乐园,还只怕求知的欲望太大,来不及读呢。我总算是老大哥,今天我就根据我过去三十五年读书的经验,给你们这一个临别的忠告。

导读

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

胡适之先生是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大学者,也是20世纪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人之一。他在推进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整理传统文化作品等方面,都作出过奠基性的贡献。胡适之先生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最具体、最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文学样式的文章,至今读来都觉得极有学习价值。胡适之先生的《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传统名著,做了非常重要的作者考订和判断,也影响了其后的几代学者。他的《白话文学史》从先秦写到唐代,对中国传统文学做了极其独特的读解。胡适之先生提倡有生命的文学,反对假道学伪道德的文学。他推崇民间文学的活力生态,开创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新天地,对其后的文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适之先生读了那么多的书,写了那么多的书,都是他在极度忙碌中做出来的。抗日战争后期,胡适之先生一度担任了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的支持,他辛劳奔走,做了几百场英文演讲,在美国传播中国声音。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胡适之先生就已在美国不断奔走,努力争取美国的支持。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的抗战才摆脱艰苦卓绝的孤独处境,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阵营中。

胡适之先生不仅是大学问家,也是大演说家。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时,就显示出了演讲才华,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之后,更是认真锻炼自己的演讲才能。回国之后,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议者,胡适先生青年成名,全国各地都邀请他去做演讲。

胡适先生所做的演讲,涉及“读书”内容的我读了好几篇,有似这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有下面附录介绍“读书的方法”的,还有谈自己找书心得的,各种都有。他的演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举例子恰到好处,显示出了良好的场控能力。

很多选本都把胡适先生演讲的第一段有关“青年会”的开场白删掉了,只保留胡适先生演讲中的“干货”,直接从“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这段开始。在操刀删除第一段的编辑们眼中,第一段的开场白似乎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如果做过演讲就会知道,任何演讲都不会直接就“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这么讲的,这太突兀了,甚至还有些无礼。任何演讲家都会做一个开场白,感谢邀请者,谈自己要讲的题目和内容,并限定自己演讲的范围,这样方便听讲者的记忆和理解。

演讲里提到的“曾子固”是宋代散文家曾巩,跟王安石齐名。而蒲留仙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民国之前,读书人都有“名”有“字”。曾巩是名,父母起的,一般人不会用这个名来称呼他;子固是字,自己取的,朋友们都用字来称呼他。如王安石,字介甫,又多雅称为王荆公;胡适,字适之。记得胡适先生与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做对谈时,专门强调说,正式地讲,人们应该称他为“胡适之先生”。但现在我们都习惯了写胡适先生,叫胡适之先生反而觉得别扭。这就是习惯成自然,将错就错了。

演讲有一个重要的技巧,以身示例,将心比心。你讲别人的事情,总有些隔膜,讲自己经历的事情、自己朋友经历的事情,会让听众不由自主地产生可信感,觉得这件事情靠谱。因此,胡适先生不仅用自己做例子谈怎样读书,还举朋友看书点油灯的例子。这些身边的例子,既手到拈来,又生动贴切。我们自己如果有机会在众人面前演讲,好好读一读胡适先生的这篇演讲稿,会很有帮助。

胡适先生提到读书的三点好处,归纳起来:一、可以继承前人智慧;二、读书而更能读书;三、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可以补充一点:读到好书会感受到纯粹的乐趣。读书没有乐趣,真不如不读书。大学者林语堂先生在演讲《论读书》里,也谈到了读书的乐趣,大家不妨找来看。

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时代,我们还有必要读胡适之先生说的那些纸质书吗?我曾写文章说,中小学学生要养成阅读有难度的长文的习惯,不能停留在读小文、短文、趣文上,家长们和老师们更要认清这一点,不能迷信碎片化阅读,不要过分沉迷打卡式阅读。这些非系统的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是“信息”,而阅读有难度的长文才是摄取“系统知识”。阅读有难度的长文,不仅有助于培养阅读耐心,也有助于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

在胡适之先生那个时代,没有电子书,他不会想到我们遇到的问题。现在的电子阅读器不仅阅读效果非常好,而且携带也方便,容量大,有其独有的便利之处。我们应如何调和电子阅读器和纸质书之间的矛盾呢?

延伸阅读

胡适《四十自述》《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