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
现在我们继续讲《四气调神大论》,在分别讲完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以后,自然要做一个总结。总结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天气对人的总体影响,第二段是四时阴阳的总体法则。
先看第一段——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德是藏而不露又运行不止的,所以才能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
这里强调了天本来是大光明的,这种大光明自然存在,不必要彰显,如果太明亮了,那么一定会盖过太阳、月亮的光明,这就叫“天明则日月不明”,这样邪气就会乘虚而入,阳气闭塞不通,地气就会上冒而遮蔽光明,云雾弥漫,使得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不时而作,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堵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萎。由于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怎么办呢?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规律,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体不会有大病,自然万物不会有损失,人的生机也不会衰竭。
就四季养生而言——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违背了春生之气,那么少阳就不会生发,就会导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违背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就会导致心气内虚(“洞”就是空洞、空虚)。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违背了秋收之气,太阴就不能收敛、不能清肃,就会导致肺热叶焦而胸部胀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违背了冬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就会导致肾气消沉。
如果按照阴气的多少来看,这里讲的秋天之气应该是少阴,冬天之气应该是太阴。但如果按照经络和脏腑相互对应来看,手太阴是肺经,足少阴是肾经。前面的少阳是足少阳胆经,胆和肝是表里配合的关系,叫肝胆相照;太阳是手太阳小肠经,小肠和心是表里配合关系。
这段话把天之气和人之气做了比较,天之气是含而不露、藏而不彰,如果彰显,日月就会暗淡无光,万物就会枯萎夭折;人的真气也应该收藏而不能泄漏,如果泄漏,那么虚邪就会侵入人体,人就会得病甚至死亡。所以人的真气运行也应当与天气的运行相合,天地之气要上下相交,人的阴阳之气也应该上下相交。天地之气表现为春夏秋冬四时,分别对应人的肝心肺肾四脏,四时之气影响到四脏之气,所以人要顺应四时之气的变化来养生,否则就会发生病变。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两次对“四时阴阳”做出判断,用了“……者,……也”的判断句式,春夏秋冬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是万物从开始到终了、从生到死的根本。这两个判断句是两个哲学命题,哲学是研究终极问题、根本问题的。《黄帝内经》将阴阳四时看成是万事万物周期变化、万事万物生存和死亡的决定性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所以人只能按照四时阴阳规律来生活。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所以圣人春夏时节养阳气,秋冬时节养阴气,顺从了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同经历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砍伐生命的根本,破坏身体的真气。……违背它就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发生疾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季养生的总原则,究竟怎么养?有人说是春夏要增加阳气、秋冬要增加阴气,但这样一来,不是春夏阳气过分旺盛、秋冬阴气过分旺盛了吗?于是又有人说是春夏要减阳补阴、秋冬要减阴补阳,这样就阴阳平衡了。其实这些说法都没有领会《黄帝内经》的本义。结合前面说过的四季养生,我们应该看到,“春夏养阳”其实就是春天养生——生发、夏天养长——盛长,“秋冬养阴”其实就是秋天养收——收敛、冬天养藏——潜藏。
这才叫“得道”(“道”就是四时阴阳的大根本、大规律、大法则)。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圣人按照道来实行,愚蠢的人违背道、不按道来实行(注意原文中“佩”不是佩服,而是通“背”字,是违背的意思)。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顺从阴阳的消长规律就能生存,违背了它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平安,违背了它就会紊乱。如果背道而行,把正常的变成不正常的,就叫“内格”。
内格就是身体内部与外部自然环境相格拒、相阻隔,也就是内脏之气和四时阴阳之气相阻隔,不能交流,不能协调,那当然就是一种严重疾病了,会有生命危险。
这一篇的最后总结说——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以圣人——真正高明的医生,不治已经得的病而治还没有得的病(就是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治好了),如同不等到混乱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在混乱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治理好了。如果疾病已发生再去治疗,混乱已经形成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已经口渴了再去挖井,已经进入战斗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这里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就是让你不得病,不是说中医不能治疗已经得的病,而是说中医的伟大之处在于,在你的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让你不得病。
大家都听说过古代有个神医叫扁鹊,《史记》曾记载他以神奇医术为齐桓侯诊病的故事,使虢(guó)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鹖冠子》记载,有一次魏文侯曾求教于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通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大哥最好,二哥次一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文侯很纳闷地说:“请你介绍得详细些。”扁鹊解释说:“我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就铲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就把病人治好了,所以他的名气只有本乡的人知道。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扎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做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魏文侯大悟。
扁鹊三兄弟其实代表了医者的三个层次,大哥治未病叫“上医”,二哥治欲病(刚刚发作还在苗头阶段的病)叫“中医”,扁鹊治已病叫“下医”。所以有一句话叫“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治未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观念,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治未病”包含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未病先防,没有病的时候要预防它;第二是已病防变,已经有病了,那么就防止它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三,是病后防复发,即病人的病治好了以后,防止复发。这都属于治未病的范围。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你看针对亚健康人群,“治未病”显得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