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讲黄帝内经:活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养生到养神

养生的一大总原则

上一讲我讲到《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向岐伯问了人生第一个问题:人怎么才能活过百岁?具体说就是:为什么上古之人能活过百岁而现代人五十岁就开始衰老了?岐伯作了回答。他的回答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他是这么回答的——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是回答上古之人为什么能活一百多岁。岐伯这一段回答提出了养生的两大问题:第一,养生的总原则;第二,养生的四大方法。我们先来看这总原则,就是“道”。上古之人因为“知道”,所以活到一百多岁。

这个“知道”不是今天所说的“知道不知道”的“知道”,在古代它是两个词“知”和“道”,也就是了解、掌握“道”。什么“道”?就是养生之道——养生的总原则。但光“知道”是不行的,还要“做到”。“知道”和“做到”相差十万八千里。只有“知道”并且“做到”,才可以活过一百岁。那么这个“道”,也就是养生的总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请大家记住这八个字。意思就是“效法阴阳的大规律,与术数相和谐”。这里有两个主题词,一个是“阴阳”,一个是“术数”。

“阴阳”是《黄帝内经》的总纲领。“阴阳”当然来源于《易经》,虽然《易经》的原文没有提到“阴阳”两个字,但《易经》通过两个符号表达了阴阳思维却是不可否定的。这一点我在《张其成讲易经》一书里已经说过了。要想养生,首先要搞清楚“阴阳”。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养生的说法。几年前有一个所谓“养生大师”说养生就是要吃绿豆,结果大家纷纷吃绿豆,把绿豆吃得涨价、缺货;又有一个“大师”说你们都要吃生泥鳅,结果好多人吃了以后得了寄生虫病,到医院去抢救。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说法,这些说法都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就是没有分别阴阳!人的体质是分阴阳的,人的健康情况、疾病情况是分阴阳的,食物、药物都是分阴阳的,不同疾病的人不能都吃同一种药物。还有人的日常生活一定要和天地日月的阴阳变化相符合,比如人的作息、起居、饮食、运动都要效法一天的昼夜旦夕、一个月的晦朔弦望、一年的春夏秋冬等这些阴阳变化规律。不能违背,一旦违背,必定生病。

再看术数,前一个字是技术的“术”,后一个字是数字的“数”,意思就是方法、技术,而这些方法、技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和于术数”,就是说养生的各种方法都要与阴阳大规律相吻合、相和谐。

如果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压缩成四个字,是哪四个字?“阴阳”两个字一定要有。再加“术数”两个字?不对!术数其实就是阴阳的具体体现,以数字为例,古代有几个数字?十个。哪十个?不是零到九,而是一到十。其中五个阳数、五个阴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所以数字就是阴阳的体现,说了“阴阳”就可以不用再提“术数”了。

“和于术数”中的“和”字非常重要,一定要有。还差一个字,有人说和谐、有人说调和,都不错。但我认为应该是“中”字,合起来,养生的一大基本原则就是“阴阳中和”。我曾在《张其成讲易经》里面提到过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就是“阴阳中和”。从儒释道三家来说,都讲“中和”。儒家讲“中庸之道”,道家、佛家讲“中道”“中观”;儒家讲“仁和”,道家讲“柔和”,佛家讲“圆和”。中医更是讲调和致中。所以我要说:中医养生其实就是中华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医养生的原则其实就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

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要想快乐,要想长寿,最重要的就是要“阴阳中和”。

先说说阴阳的“和”——和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要与自然和谐,这叫天人合一。天和人这一对关系中,谁是阳,谁是阴?天是阳,人是阴。也就是说,人为阴,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人要服从自然;自然为阳,是起主导作用的。人不能破坏自然环境,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是大家看看现在的情况,由于人不尊重自然、破坏自然,结果怎样?遭到报复了吧?生态失衡、环境恶化、雾霾肆虐,导致各种恶性疾病发生。这都是天人不和的必然结果。

第二,要与社会和谐、与其他人和谐,这叫人我合一。在人与我这一对关系中,谁是阳,谁是阴?有人说了人是阳,我是阴。如果从所处的空间位置来说是对的,别人是外面,我是里面,外面是阳,里面是阴。但如果从作用上看就错了,在人和我这一对关系中谁起主导作用?当然是自己,自己和别人的矛盾是谁造成的?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战胜了世界。

第三,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要和谐,也就是形体与精神要和谐,这叫形神合一。在形体与精神这一对关系中,谁是阳?有人说身体,有人说精神。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是精神,前面我们说过人一生下来神气充足,后来长大了神气慢慢衰退了,神气全部衰尽的时候,人就死了。养生说到底就是养神。精神好、心态好、神气足,人就不会得病。

就儒释道三家而言,都注重这三个层面的和谐,但相比较而言,道家更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更偏重于人和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而佛家则偏重于个人内心的和谐。

再说说“中”,就是要做到不偏不倚,既不太过,也无不及。但“中”不要简单看成就是“中间”,“中”主要是适中、恰到好处的意思。“中”就是“唯变所适”“惟义所在”。唯变所适,只有随机应变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意思。惟义所在的“义”就是适宜、合适,就是只要合适了就行,不要拘泥于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养生正是如此,不同的人宜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我给养生下过一个定义:养生就是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养生的总原则要落实在养生的四大方法上,哪四大方法呢?请看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