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黄帝内经》养生法则
长寿有秘诀
怎样保全人的生命?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问过一句话,长大了却再也没有问过,是什么话还记得吗?是“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一篇《宝命全形论》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篇名里的“宝”和“全”都是动词,“宝”是珍惜的意思,“全”是保全的意思,“宝命全形”就是说珍惜生命、保全形体。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黄帝问道:天在上覆盖着,地在下载负着,天地之间万物全备,没有什么比人更宝贵的了。人依赖天地的精气而生存,顺应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而成长。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都希望可以保全自己的身体。但是身体生病,没有人及时察觉病情,致使病邪在体内停留蔓延,日益深入,附着于骨髓,我内心暗自忧虑。我想用针刺的方法来祛除病人的疾病,应该怎么做啊?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按照《周易》的说法,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在上是尊贵的,地在下是卑微的,天地乾坤也就确定下来了。天地之间,人是最为尊贵的。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人本思想。
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黄帝内经》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生命的基本条件,人是天地四时、阴阳两气相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岐伯连用三个比喻来回答黄帝的问题,盐罐子渗水、琴弦断掉、树叶枯萎,都是自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人体内在的疾病一定会通过外在的症状表现出来,这叫“坏腑”,就是脏腑败坏,这里主要是指中腑(脾胃)败坏了。这时药物和针刺就无法治疗了。
黄帝听了之后心中悲痛、烦躁不安,想以自身去替代百姓的痛苦,可是又无法做到,怎么办呢?岐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进一步说明人的来源——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人的形体出生在地上,人的生命悬挂在天上,天地之气相互感应和合,才产生了人。——这是从本体论层面说明“气”是人的总体来源,这与西方的神创论是非常不同的,是《易经》阴阳思想的发展。人如果能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那么天地的阳气阴精就能养育人类;只有通晓万物变化规律的人,才可称之为“天之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qū)吟至微,秋毫在目。
自然界有阴阳之分,人有左右手足共十二处大关节——包括左右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股、膝、踝关节;自然界有寒暑的变化,人体有虚实的消长。能够效法天地阴阳变化的人,就不会违背四季变化的规律;通晓十二经脉原理的人,即使是圣人智者也不能超越;能够洞察八节之风的变动,五行之气相胜交替主时;能够通晓人体虚实变化道理的人,就能具有独立的见解和行动,即使是极细微的呼吸、吟叹之声也能感知,即使是如秋毫般细微的东西也能历历在目(“呿”为开口呼喊,“吟”为闭口低哼)。
接下来黄帝和岐伯讨论了“宝命全形”的方法。非常有意思的是,黄帝询问的时候,并没有局限于人体,而是涉及天地、九野、四时、月份、日子、万物等现象,黄帝问——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人出生就有形体,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阴阳之气和合,在地域上分为九州,在时令上分为四季,月份有小有大,白昼有短有长,万物并存在世上,它们的阴阳变化不可能一一进行估量,根据细微的声音来判断人体的虚实,请问其道。
岐伯的回答,也不是直接讲述治病的方法,而是先论述了五行相克的道理,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人体内的五行(即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行(四季变化)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从功能上讲,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这一思想后来成为中医学的核心,中医学家就是以此为依据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养生、治疗整个过程的。然后岐伯引出了针灸的五个原则——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第一是调养精神,第二是懂得养生,第三是辨识药物的真伪,第四是掌握制作针具的尺寸,第五是懂得脏腑气血的诊断。——这不仅是针灸五大原则,也是宝命全形的五大法则。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这五个原则确立之后,选择运用时还应当根据需要有所先后。当今的医生运用针刺方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这些是一般医生都知晓的道理。如果能够效法天地阴阳消长的规律,随机应变地运用各种治法,那么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医道并不神秘,只要掌握规律,针法就能运用自如。
最后,黄帝和岐伯讨论了针刺的方法。岐伯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大凡针刺的正确方法,首先必须安定神志。要做到尽管周围众目睽睽却视而不见,众口喧闹却听而不闻。然后要分清是虚证还是实证,“五虚勿近,五实勿远”,对于五种虚证的病人不可以用近的刺法——不可快速、轻易用针;对于五种实证的病人不可以用远的刺法——不可以慢慢地或者放弃用针。“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针刺虚证要等到经气实时才出针,针刺实证要等到经气虚时才出针。总之,医生在针刺时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如同面临深渊,犹如手握虎符,精神不能被外界事物所扰乱。
这里虽然只是说了针刺的方法,其实也正是养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