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法国版的《西游记》与《格列佛游记》的母本
我们知道,在16世纪的法国,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是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拉伯雷在小说《巨人传》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性的追求,以及改变社会地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烈愿望,其反封建与反教会的批判性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总之,《巨人传》是拉伯雷在法国文学史上树立的一块丰碑。小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文字滑稽风趣,耐人寻味,对后世知名剧作家、小说家如莫里哀、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夏多布里昂等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巨人传》诞生之后的一个世纪里,拉封丹、莫里哀都给予了《巨人传》极大的尊重,甚至还从中获得过灵感的启迪。这之后,欧洲各国大量流行种种关于“大人国”“小人国”的故事,这些往往都与《巨人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众所周知的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我们比较一下《格列佛游记》和《巨人传》这两部作品,就会发现《格列佛游记》中的种种元素,如海上航行、想象的海岛、巨人的历险、学院派学者的妙论和谬论、撒尿浇灭大火等,都有明显的《巨人传》的影子。
《巨人传》对大文豪伏尔泰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伏尔泰的小说《小大人》,不能说与《巨人传》没有关系。小大人叫米克罗美加斯,是天狼星上的居民,因为从事科学研究,被视为异端而遭驱逐。于是他和一个土星人一起结伴旅行,从一个星球游历到另一个星球。
土星人与天狼星人小大人相比是个侏儒,而跟着小大人米克罗美加斯来到地球后,两人都成了巨人。在他们眼中,地球人只是“看不见的小昆虫”。通过显微镜和听筒,这两个外星来客才得以与一帮哲学家进行交流,好奇地得知地球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想的。
《巨人传》对卢梭也很有影响:拉伯雷关于巨人高康大儿童时代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被卢梭继承了下来,并促使卢梭提出以个性自由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可在卢梭的《爱弥儿》中找到这些思想观念。
而《巨人传》当中巴奴日这个机智甚至狡猾的人物,对后来莫里哀笔下的许多喜剧人物,对博马舍戏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机灵仆人费加罗,对勒萨日笔下《杜卡莱先生》中聪明仆人福隆丹等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深有影响。
从作品的叙事形式来看,《巨人传》的故事展开与作者议论相结合,以及让人物脱离故事情节,进入哲理议论的方式,开创了欧洲现代小说的先河,让后世的小说形式更为活泼,可以不局限于简单的讲述故事,而是在故事中,或故事与故事之间插入“离题话”,发表作者对种种问题的看法。
这样的写法在后世许多名著中都被继承和发展了下来,例如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中,许多小说也都是这样的写法。
此外,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巴尔扎克有一部作品叫《都兰趣话》,明显区别于《人间喜剧》的现实批判精神。《都兰趣话》原题《趣话百篇》,是一部“十日谈”式的短篇故事集。巴尔扎克假托这些故事都来自拉伯雷的故乡,是都兰地区的修道院中保存的文稿,专为娱乐所谓的“庞大固埃主义者”(即乐观主义者)而整理出版。
事实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巴尔扎克的原创,只不过借用了14至16世纪法国的社会背景和题材,模仿了16世纪的语言和拉伯雷那种大胆直率、生猛鲜活的文风。故事内容多涉及人间风月、男女私情,然而种种轻浮的玩笑和粗鄙俚俗的言辞掩盖不住的,是巴尔扎克在作品中对社会鞭辟入里的讽刺和对人类美好情感的颂扬。这部作品活脱脱就是《巨人传》在19世纪的翻版。
另外,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不止二十次引用过拉伯雷的作品和语录,在《邦斯舅舅》中,他甚至称拉伯雷为“近代最伟大的人物”。
《巨人传》对罗曼·罗兰也是有影响的。罗曼·罗兰有一天听闻一个歌剧作家要改编拉伯雷的《巨人传》,非常感兴趣,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表示对此十分期待。而在罗曼·罗兰自己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曾写过一首交响诗,题目就与拉伯雷有关。
实际上,仅在法国国内,根据《巨人传》的故事改写的音乐作品(包括变奏曲和轻歌剧)和戏剧作品就数量巨大。
在这里,我想把拉伯雷的《巨人传》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做一比较。我觉得这种比较很有意思。两部作品都是奇幻小说,都讲了妖魔鬼怪,巨人天兵,都有四方游历、一路取经的故事。我这么说,并不是想推理出结论,说两部小说有着某种明显的联系。可以想象,从考证方面,我们并不一定会得到很多证据,在理论上支撑这一比较。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几个方面,简单比较一下两部作品。
首先,从创作时期上看,吴承恩(约1500年—约1583年)在50岁左右开始写《西游记》,其中中断多年,直到晚年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开始《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终于完成,而拉伯雷则于1553年去世。因此,从时间上看,拉伯雷和吴承恩是同一时期的人,他们各自的作品也都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同一时期,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这样两部伟大的奇幻小说,确实是比较文学视野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其次,从小说结构上看,《巨人传》一共五卷,共259章,前两卷92章叙述高康大和庞大固埃两代巨人的成长、生活和战功;后三卷167章叙述庞大固埃一群人海上航行,寻找神瓶。而《西游记》一共一百回,最开始的七回,讲孙悟空山崩地裂般横空出世,渡海学艺后学会七十二变,造反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接下来约五回讲唐僧的命运,为何取经,从第十三回起的八十多回,则主要是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复杂过程。二者的结构很相像,完全可比。
再次,从巨人形象上看,高朗古杰、高康大和庞大固埃都是巨人形象,我已经在前几节中讲得很多了。而孙悟空也是巨人形象,一个跟斗就是十万八千里,他的如意金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又称千钧棒。但是孙悟空在如来佛面前又是“小人”,如来佛成了巨人。孙悟空一个跟斗虽十万八千里,但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说到对兵器的描写,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对如意金箍棒的描写方式是循序渐进的,虾兵蟹将先抬出一把大刀,一柄三千六百斤的九股叉,一柄七千二百斤的方天戟,最后才抬出如意金箍棒。而在《巨人传》中,有一场战斗描写,狼人手持一杆哭丧棒向庞大固埃打来,这条棒子重九千七百公担又四两,头上有十三个金刚钻尖,似乎也能与金箍棒相媲美了。小说接着写,那一棒打过来,没有打到庞大固埃,却把边上的一块大石头打裂,碎片还钻进地底下七十三尺多,单单打出来的火花就比九千六百个酒桶还大呢。
此外,两部小说中都有代表人类勇气与智慧的人物。巴奴日和约翰修士都是智慧人物,他们辅佐巨人国王,并引导国王去寻找神瓶,追求真理。而孙悟空等三徒弟保护唐僧去取经,也充分体现出孙、猪、沙三人的高强本领和聪明才智。尤其是孙悟空,他本领高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别善恶,区分人妖。
最后,《巨人传》中最后到的神瓶之岛在印度以北的中国附近,而《西游记》去的是西天天竺国,即印度,二者都是文明的发祥地。这也标志着作者都希望从其他文明国度中去寻找真理的某种渴望。
中国的另一部小说,似乎也与《巨人传》有着文化比较上的关系,这就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小说《镜花缘》。《镜花缘》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经过一些奇怪国家的故事。这些国家都各有奇异之处,或居民形体奇异,或生活方式奇异,或人们具有特别的才学技能。这些地方的特色风土,以及特有的古迹文物,从各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幻想:要向海外探寻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愿望。这一点可以和《巨人传》做一比较。其实,这一现象和文学中的“他者形象”似乎可以联系在一起探讨:简单来说,他者形象是自我的想象,自我不具备的种种因素被想象到他者形象上,于是,他者也就体现了主体对自我的某种认知。
关于《巨人传》,我的分析到此为止,读者们若有兴趣就请去阅读这部小说吧。我在这里推荐两个译本:一个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由成钰亭翻译;一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鲍文蔚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