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大师课:法国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喜剧里为什么会带有悲剧因素

读者在读这部喜剧的时候,一定会注意到,达尔杜弗之所以能走进奥尔贡的家庭,他那些骗人的勾当之所以能够得逞,全都是因为奥尔贡对他过分崇拜,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不然,达尔杜弗那些罪恶的目的是不可能得逞的。因此,剧本写这个人物时必须把这一点交代清楚,必须充分写出奥尔贡对达尔杜弗的那种痴迷的状态。现在,我们来看看莫里哀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他在第一幕和第三幕之间,也就是在达尔杜弗出场之前,专门安排了几场戏。

剧本的第一幕第四场里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奥尔贡从外面回来,向女仆道丽娜询问家里的情况。道丽娜认为,他最关心的一定是太太,因为那是他最亲近的人,所以赶紧告诉他,太太这几天生病了,头疼得厉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不料奥尔贡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妻子,只关心那个骗子。他打断道丽娜的话,直问:“达尔杜弗呢?”道丽娜告诉他,达尔杜弗大吃大喝,把自己养得肥肥胖胖。按说,达尔杜弗的这种表现应该引起奥尔贡的怀疑。不料,他不但不觉得反常,反而感到欣慰,感叹地说了一句:“可怜的人!”一问还不够,奥尔贡连续问出四个问题,不管道丽娜怎么提醒太太的健康状况不好,他都无动于衷。奥尔贡四次打断道丽娜的话,只是重复这两句话:“达尔杜弗呢?”“可怜的人!”

这是喜剧性艺术常用的手法,闹剧、相声等艺术形式都会用到:一件可笑的事,说一次,可以引发观众的笑声;重复一次,观众会大笑;重复三次,观众就会笑得前仰后合。莫里哀在这里成功地运用喜剧艺术的这种手法,靠着对于这两句话的简单重复,就把奥尔贡对那骗子的痴迷之深刻画得活灵活现。观众通过他可笑的表现,一下子就明白,他对达尔杜弗的关心已经超过了对自己的爱妻,他头脑里只有达尔杜弗,已经到了执迷不悟、不可救药的程度。观众对他有了这样的了解,那么他后来那些愚蠢的行动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一场戏充分体现出莫里哀对喜剧手法的运用是如何熟练自如,也体现出了他简洁明快的创作风格。不费多少笔墨,简单地重复两句话,就解决了一个难题。

我们回过头,分析一下奥尔贡这个人物。论身份,奥尔贡是巴黎的一个商人。从他的家境可以看出,他为人精明,经营有方,道丽娜也说过,在国家内乱的时候,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辅助国王;他英勇有为,受人敬重。按说,这不是一个蠢人,那么为什么面对达尔杜弗这样一个伪君子,他却不能识别真假、反而上当受骗呢?那是因为他身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虚荣心。

17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刚刚崛起。他们发了财,有了钱,但是社会地位较低,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以此受到人们的尊敬。莫里哀后来的一些作品,如《乔治·当丹》《贵人迷》等就是专门讽刺这些习性的。达尔杜弗正是看准了奥尔贡的这个弱点,投其所好,骗取了奥尔贡的信任。其实,奥尔贡根本不了解达尔杜弗,只凭着达尔杜弗在教堂上的表现就对其崇拜得五体投地。

我们来看看达尔杜弗在教堂的表现:他每天来到教堂,专门跪倒在奥尔贡的对面,专心致志地祷告上天,卑躬屈节地亲着土地,表现得出奇的虔诚;当奥尔贡走出教堂的时候,他特意赶到前头,在门口向奥尔贡献上圣水;奥尔贡听说他家境贫寒,送他钱时,他说:“这太多啦,一半儿都嫌太多;我不值得你这样可怜。”达尔杜弗还故意当着奥尔贡的面,把钱散给穷人;到了奥尔贡家里,他什么都干涉,吹毛求疵,一点点小事他都说成犯了大罪,大发雷霆;有一天,他做祷告的时候,捉住一个跳蚤,把它弄死了,事后直忏悔自己不该这样。

谁都可以看得出来,达尔杜弗的那些装模作样的行动是如此做作,如此虚伪。特别是他当着奥尔贡所做的事情,根本就是为了讨好奥尔贡,是在对他奉承、拍马屁,是故意做给奥尔贡看的。然而,这恰恰符合奥尔贡的心理。他本来就不懂什么宗教,只知道宗教仪式,只知道赶时髦。达尔杜弗投其所好,特意在宗教行动的掩盖下对他大肆奉承。对于奥尔贡来说,则是正中下怀。无知和虚荣心,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奥尔贡还是一个思想保守的人。他特别害怕“自由思想”,头脑中装满了封建家长制的那一套。他说过,“我是家长,人人应当服从”。他对宗教信士的崇拜和迷信以及自己的糊涂与固执,也与这种保守思想有关。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不能自拔。

不管怎么说,奥尔贡的遭遇是悲惨的,要不是国王明断是非,奥尔贡一家人难逃一劫。也因如此,评论者认为这部喜剧带有悲剧的因素。的确,《达尔杜弗》本来是一部喜剧,而剧情后半部分却走向悲剧,气氛相当严峻。喜剧中出现悲剧因素,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符合规则的。但是莫里哀跳出规则的逻辑,从剧本的创作意图出发,打破规则,大胆地加入悲剧因素。

莫里哀这个大胆的举动是成功的。正是悲剧因素的加入,使剧本对伪善风气和伪善者的揭露讽刺大大深入了。奥尔贡的遭遇让观众提心吊胆,同时引发他们的思考:伪善者之所以要伪装必然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不加警觉,让那些伪善者得逞,人们将会遭遇多么可怕的厄运,社会将面临什么样的危害?另外,观众们也必然会想到,盲目地迷信宗教、追求虚荣、爱听奉承,就会使自己变得愚蠢,受骗上当。这就是《达尔杜弗》这部喜剧的警示意义。

《达尔杜弗》是一部300多年前写成的作品,但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各国的舞台上经常演出。这部作品为什么这样受欢迎?它究竟有哪些突出的亮点呢?

第一,我们看到,《达尔杜弗》之所以受到大众好评,并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这部作品不同一般——有深度,不肤浅。喜剧当然要逗乐,要让观众看了发笑,但如果只是为笑而笑,只注意如何搞笑而忽视了内容,这样的作品就容易流于肤浅。莫里哀总是能够捕捉到现实社会当中的恶习,他创作的剧本善于反映当时恶劣的社会风气。以喜剧的方式,写出切中时弊的作品,这是莫里哀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达尔杜弗》就是这样一部好戏。在这部戏中,莫里哀把伪善和迷信化为笑料,通过笑来启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警觉。

第二,大家都说莫里哀的喜剧艺术性高,耐看,那么,莫里哀作品的艺术性到底高在哪里?它们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艺术效果呢?我认为,他的作品除了能够切中时弊,还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达尔杜弗》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剧本成功地塑造了达尔杜弗这个伪君子的形象。观众看了他的作品之后,印象最深的是作品中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就像被刻在观众的头脑里,久久不能忘记,以至于他笔下的有些人物后来成为某类人物的通称。在西方国家,“达尔杜弗”这个名字已经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人们一说某某人是“达尔杜弗”,谁都明白,意指他是个伪君子。莫里哀的许多作品也因此被人们认为是“性格喜剧”的典范。

第三,莫里哀之所以成功还在于他能博采众长又不墨守成规。莫里哀面对着很多戏剧传统,有古代的、外国的、民间的,在莫里哀看来,这些都是他的资源,都是他的学习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如何借鉴传统,把那些对他有用的东西化为己有,在充分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创造。我们以《达尔杜弗》与古典主义的关系为例,来看看莫里哀对古典主义是如何继承,又是如何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创新的。

古典主义是当时文坛主流的文艺思潮。古典主义拥护者假托古代经典,建立了一系列写作规则,要求文艺创作以理性为原则,以古代经典作品为典范;给文艺作品定下了确定的规则,譬如剧本应该符合理性原则,不能混淆悲剧和喜剧的界限;标准的戏剧作品必须遵守“三一律”。所谓“三一律”,就是要求一个剧本情节上不允许其他支线情节存在、地点单一、时间不超过一天,即24小时。

《达尔杜弗》成功地运用了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剧本主题单纯而突出,人物性格鲜明,全剧结构严整、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理性原则,体现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优点。同时,全剧五幕,情节单一,地点为奥尔贡的家,时间不超过24小时,这一切都符合“三一律”。

莫里哀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符合这些规则,而是因为他能充分掌握这些规则的要领,熟练地、自如地运用这些规则为刻画人物、推动剧情、表现主题服务。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他来说,不是束缚。他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把剧情写得集中紧凑,引人入胜。譬如,《达尔杜弗》这个剧本被限定在奥尔贡家里,莫里哀正好利用室内条件进行构思。剧中的许多情节,如大密斯隔墙偷听、达尔杜弗向艾耳密尔调情、奥尔贡桌下藏身等,离开室内环境便无法成立。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为了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深度,莫里哀在剧中大胆地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桎梏,加入了悲剧的因素:在《达尔杜弗》里,正是奥尔贡的遭遇,正是这个悲剧因素的引入,才更突出了伪善的危害性,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如果这个剧本没有了悲剧因素,那么剧本很可能只是从道德的意义上,对伪善的风气嘲笑了事。

莫里哀的喜剧带有悲剧因素,这是歌德提出的看法。他在评价莫里哀的另一部作品《吝啬鬼》时说,这是一部“高度悲剧性”的喜剧。后来,不少人同意这样的意见。中国评论界多数学者也同意这个意见,并且认为这一点是莫里哀喜剧的一大特点。另外,莫里哀还在剧本中融入了许多民间闹剧的手法,使剧本变得更加活泼。前面提到的隔墙偷听、桌下藏人、家人吵架、打耳光等在古典主义戏剧里都是不被允许的,这些都是莫里哀对民间手法的大胆使用。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特点,我们可以说,《达尔杜弗》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莫里哀在不断积累之下产出的艺术精品。这部喜剧已经被公认为莫里哀本人的代表作,是欧洲古典喜剧的典范之作。

在这一节中,我分析了《达尔杜弗》这部喜剧中另一个角色:奥尔贡,同时,我解析了这部作品的三大亮点。《达尔杜弗》这部作品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节,我要向你介绍莫里哀的另一部杰作,他的一部短篇喜剧:《逼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