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思想自由不羁,但生活节制有序
在这一节中,我们会对蒙田的思想进行总结。他的思想有三个侧面:斯多葛主义、怀疑论和享乐主义。我们可以看到,在蒙田思想的各个侧面中还有一条线贯穿着,这条线就是经常诉诸他笔端的节制和秩序的思想,而他正是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建立了精神生活的主导和道德生活的准则。
他主张顺从自然的安排,平稳、适中而有秩序,反对极端、狂热和动乱。他虽然思想自由不羁,常作“脱缰之马”状,却仍然觉得有对思想加以条分缕析、实行控制的必要。他认为,“灵魂的价值不在于升得高,而在于升得有秩序。其伟大不表现于伟大本身,而表现于节制”。这种务求稳健、中庸的思想贯穿一切,表现在各个方面。
政治上,他反对巨大的、突然的变革,主张尊重现存的秩序,因为“一切巨大的变动都只是震撼了国家,使之陷入混乱”,而“人类社会无论如何总能站得住,连接得住。人不管被放在什么位置上,总能自己晃一晃,堆垛整齐,如同一个口袋里杂乱无章的东西总能找到互相合适的位置,往往比刻意摆放还要来得好”。
在教育问题上,他不主张让儿童绝对自由,而是需要“温和的严格”,强调适当的纪律以使儿童身心两健。在宗教问题上,他既反对天主教的狂热,又反对新教的标新立异,在内战方酣之时呼吁节制。
在个人生活上,他主张每个人以个人的方式寻找真理和追求幸福,同时也认为毫无限制的个人主义会导致无政府状态。物欲横流更是遭到他的谴责。他认为,幸福在于全面地、和谐地实现人的天性,即充分而不过分地享乐。蒙田强调节制和秩序,固然表现了他思想的保守和妥协倾向,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久战思和的心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以利于自己的发展。
《蒙田随笔集》中所反映的蒙田的思想十分复杂,常常像一匹“脱缰之马”,纵横驰骋,不见首尾,加上他的思想十分活跃,不断地发展演变,初看上去,令人难以捉摸,因此难以将其纳入确定的思想体系。
纵观整部《蒙田随笔集》,蒙田先后受到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的影响,最后试图形成自己的生活之道,即一种以伊壁鸠鲁主义为基调的人生哲学,这样一条线索可以相当清楚地描述蒙田思想的演变过程。
但是,应该指出,上述三个方面并非截然分开、孤立存在的,它们只是在某个阶段中占有主导地位,并非具有排斥其他、唯我独尊的权威。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晚期的人文主义者,《蒙田随笔集》的写作始终在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广阔背景下进行,书中所反映的思想已与早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往日的那种对人的赞美、对理性的崇尚、对爱情的颂歌、对宗教的抨击、对知识的追求,都在蒙田的笔下失去了明亮的色彩和亢奋的激情。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在英法这样的国家里长期独自掌权,这就指出了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妥协或与之合流的必然性。蒙田思想的种种矛盾,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后期人文主义理想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以及一部分人文主义者与封建势力合流的趋势。蒙田本人是个“穿袍贵族”,即上层资产阶级,他的“明快的自由思想”也就打上了已变成贵族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的烙印。
蒙田属于“给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但也是个独特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来自书本和经验。他不以哲学家自命,无意创造思想体系,也不想遵循某种体系,他只想博采众家的思想,用来陶铸自己的精神。苏格拉底、塞涅卡、普鲁塔克、皮浪、伊壁鸠鲁等,都曾为他提供过精神上的食粮,而都未使他成为一个毕生追随他们的信徒。
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愿由于自己而富有,不愿借债而富有。”他像蜜蜂一样,广采众花,最后酿成了自己的蜜。所以,蒙田就是蒙田,不是斯多葛主义者蒙田,不是怀疑论者蒙田,也不是伊壁鸠鲁主义者蒙田。
各位读者朋友,如果你对《蒙田随笔集》感兴趣,我非常希望你能找书来读一读。《蒙田随笔集》的中译本,我给大家推荐两种:一种是《蒙田随笔全集》,潘丽珍等译,译林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一种是《蒙田随笔全集》,马振聘译,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