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大师课:日本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差评教师,初露癫狂

夏目金之助——这个弥漫着土豪气息又有点日本动漫风的名字,你听说过吗?他虽然姓夏目,不过可不是《夏目友人帐》里面出场的人物。名字里虽然有“金”,但他也不是家里有矿、小目标一亿日元的富二代。不过他的确有许多奇奇怪怪的朋友,甚至他的处女作《我是猫》都是在朋友高滨虚子的怂恿下才写出来的。他的确也是财富的象征,因为从1984年到2007年他曾经一直“霸屏”1000日元纸币的正面,而在他之前是带领古代日本走向文明社会的圣德太子,还有带领近代日本走向富国强兵的伊藤博文。但夏目金之助似乎对日本的近代化颇有微词,这在他的《我是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笔名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夏目漱石。我不确定《夏目友人帐》和夏目漱石到底有没有关系,也不确定《我是猫》是不是猫咪老师的灵感来源,但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心》的确在《夏目友人帐》中出现过。

《我是猫》不仅是日本中小学国语课本里面的常客,还曾经两次被搬上大银幕,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动画片和漫画。出于对《我是猫》的喜爱,甚至在日本诞生了《我是猫》体的《我是老鼠》《我是小哥哥》《我是全职主妇》等文学作品。就连大作家三岛由纪夫都在中学时模仿《我是猫》的文风写过《我是蚂蚁》。

《我是猫》的风格是什么样的?人类在猫的眼中又是什么样子?

先看这段:

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样变化多端。我的眼珠不过忽大忽小,而人间的评说却在颠倒黑白,颠倒黑白也无妨,因为事物本来就有两面和两头。只要抓住两头,对同一事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人类通权达变的拿手好戏。

看来,这只猫还相当熟悉辩证思维,权谋之术亦是了然于胸。我们再看一段:

说不定整个社会便是疯人的群体。疯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残杀,互相争吵,互相叫骂,互相角逐。莫非所谓社会,便是全体疯子的集合体,像细胞之于生物一样沉沉浮浮、浮浮沉沉地过活下去?说不定其中有些人略辨是非,通情达理,反而成为障碍,才创造了疯人院,把那些人送了进去,不叫他们再见天日。如此说来,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才是正常人,而留在疯人院墙外的倒是些疯子了。说不定当疯人孤立时,到处都把他们看成疯子;但是,当他们成为一个群体,有了力量之后,便成为健全的人了。大疯子滥用金钱与权势,役使众多的小疯子,逞其淫威,还要被夸为杰出的人物,这种事是不鲜其例的。

这段话有着尼采式的醒世之感,正所谓“听不到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都疯了”。

记得史铁生先生说过:“写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实的他人,写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实的自己。”夏目漱石也不例外。很长一段时间,周围的人不仅没有把他当作富于哲理、通晓世事的猫咪先生,反而都认为他是疯人院墙外的疯子。

1900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生,第五高等学校英语科主任、教授、贵族院书记官的乘龙快婿夏目金之助被文部省选派至英国留学。看似一路直奔人生巅峰的他,在伦敦却患上了重度的神经衰弱,文部省一度发出电文,内容是“夏目金之助精神失常,应护送回国”。关于伦敦的留学生活,夏目漱石曾在《文学论》的序言中回忆道:“住在伦敦的二年是尤为不愉快的二年。我在英国绅士之间,如同一条与狼群为伍的狮子狗,日子过得甚是凄惨。”这使人联想到另一位日本作家井上靖,他在《我的自我形成史》中说过:“由于在伊豆山村长大,我从小对城市、对住在那里的男女少年抱有城市孩子们无法想象的自卑感。而且,这种自卑感变换种种形式支配我这个人,直到很久以后。”

是的,自卑感使夏目漱石失去了平常心,徒增了羞耻心。这种自卑感源自身高相貌的差异,源自收入水平的悬殊。好在夏目漱石还有娇妻爱女,于是他给家人写信一吐相思之痛、留学之苦。伦敦的浓雾大概美化了夏目漱石的恶妻。其实,在与夏目漱石相亲的时候,这位桃李年华的少女镜子就露出一口又黑又黄的牙齿对着夏目漱石咧嘴大笑过;因为出身官二代,生活优越,镜子稍稍早起就会头晕;因为不喜操持家务,镜子婚后第二年就曾有过投河自杀的轻生念头。从妻子那里获得温柔以待、满满的爱是难以指望了,坚强的夏目漱石没有被西漂生活打败。回国后的他咬咬牙,整理整理胡须,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明治时代红红火火的教育大潮之中,开始在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任教。

这一次,学生们的差评又给了他致命一击。夏目漱石在东大担任的一门课程是英国文学,这门课的前任教授是爱尔兰裔作家小泉八云,金发碧眼、阅历丰富,还擅长讲鬼故事,是学生们的男神。而讲课过于严谨、家庭生活不幸福、充满了负能量的夏目漱石,自然不被学生们欢迎。甚至在他任教的第一高等学校有一个名叫藤村操的学生,还在华严瀑布投水自尽。华严瀑布一时间成为自杀之地,四年间有将近二百人想跳入瀑布了却余生。藤村操的死和夏目漱石有没有直接关系呢?至少从他的遗书看不出任何端倪。但夏目漱石在藤村操自杀前的英文课上骂过他没有准确理解英国文学。总之,那一段时间夏目漱石情绪低落,经常在办公室里唉声叹气,很少出门。碰上难得的好天气,才在附近的不忍池散散步、发发痴。

这样一个丧丧的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的呢?

在家庭中要面对时不时歇斯底里的妻子,在教学中要面对死气沉沉的未来精英,在每月月底要上交全部薪水的夏目漱石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报复社会,更没有走上与有妇之夫相约自杀的文学青年之路。因为,他那时已经是三十八岁的中年大叔了。好在夏目漱石在文学杂志《杜鹃》的同人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负面情绪,反而是促使他成为日本近代文学第一人的原生动力。

在创作《我是猫》之前,夏目漱石经人推荐,开始练习骑自行车,并且把初学自行车的千难万险和学成之后的轻松写意,以及在自行车上看到的人生百态写成《自行车日记》,刊载在了《杜鹃》上。想通过“静感单车”放松神经的夏目漱石发现,原来写作才是让他身轻如燕、如鱼得水的一剂减负良药。

这里要提一提《杜鹃》的同人们,其中最主要的两位就是夏目漱石的挚友正冈子规和高滨虚子。他们是日本短歌和俳句的改革者,倡导“写生文”运动,主张文学创作追求写实、具有绘画性和印象性。夏目漱石将这一创作理念和自己的东西贯通,将冷眼世间和风趣幽默结合,创作了《我是猫》。

说来有趣,《我是猫》虽是长篇小说,却是因为禁不住读者们潮水般的喜爱,被一章一章催生出来的作品。1904年12月,夏目漱石在杂志《杜鹃》的同人聚会上朗读小说第一章的草稿,没想到当即大获好评。《杜鹃》将这部短篇登载到新年号后,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反响。文中开篇第一句是“咱(zá)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这句话后来成为文坛名句,也被当作了这部小说的题目。

不过,“我是猫”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判断句,“我”的原文是“吾辈”,据说源于日本古代老臣在新帝面前的谦称。用法不亢不卑,却谦中带傲,类似于我国古代九千岁面圣时口中的“咱家”。明治前后,“吾辈”这个词流于市井,类似我国评书中的“在下”,或者是孙悟空在妖精面前喊的“俺老孙”的“俺”,又或者是以前北京混混儿吓唬人时说的“咱可是进过局子的”里面的“咱”。

总之,“我是猫”不是简单告诉读者,主人公是一只猫。这三个字里充斥着一种猫踩在人类头上的爆棚自信,把里面蕴含的深意原原本本地翻译过来就是“我可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神猫,不是如你们一般卑微的凡人”。

《我是猫》本来只想发表一期即告结束,但第一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夏目漱石。恶妻的臭嘴又怎么样?学生的臭脸又怎么样?我有这么多懂我的读者,我要将一直以来郁结在胸中的阴霾当作乌黑的双眼,我要将脆弱的神经当作春天高亢的叫喊,我要对金钱至上的物欲社会拍出犀利的肉垫!

夏目漱石从此便势不可当,《杜鹃》二月号发表了续篇,四月号发表第三篇,1906年八月号完成了最后的第十一篇。小说在连载发表过程中就出版了单行本上编,完成时出版了中编和下编。小说的后十篇是在第一篇完成后逐渐构思的,没有紧凑的情节,既像针砭时弊的散文,又像结构松散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后来说,《我是猫》“没有主旨,没有结构,像无头无尾的海参”。同时他还说过“我对我的神经衰弱和疯癫深表感谢”。

《我是猫》的主人公兼叙事者、评判者本来是一只小野猫,跑到了人穷志不短的珍野苦沙弥老师家中定居下来。苦沙弥老师是文明中学的英语教师,两撇小胡子,肠胃不好,性格倔强,神经质,家有妻子和三个女儿,常常和他的文人朋友们谈古论今,谈谈国事,发些牢骚,这俨然就是夏目漱石本人。

猫呢,是具有上帝视角的,它不仅可以观察家中的众生相,还可以读懂众人心。更令人敬畏的是,这只猫还博学多识,通晓天地古今,它或引证或褒贬了尼采、贝多芬、巴尔扎克、莎士比亚、孔子、老子、韩愈、晏殊、陶渊明,以及《诗经》《论语》《左传》《史记》等不胜枚举的名人名著,将作者的视野、胸怀、文采与才识展现得一览无遗。

夏目漱石的创作生涯并不长,他在短短十年之间就创作出十四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随笔、游记、汉诗、俳句、演讲,其中不乏《我是猫》《哥儿》《从此以后》《心》《道草》等名篇。《心》更是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被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双绝,至今仍被广泛阅读,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