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识我们自己
“妈妈”是一本书。
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爱的亲切、温暖、深沉、坚强、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不足,以及带给孩子的烦恼和不幸。
这本书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孩子一生都在读着妈妈这本书。年轻的妈妈在不知不觉地写着这本无字的书: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
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只有孩子最清楚。
在这部作品中,真实地记录了妈妈的成功与失败。
有位农民母亲告诉自己的6个女儿:“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她用自己的心血,在孩子心灵中播种的爱,成为6个女儿不可动摇的人生信念。后来,她们都成功了,其中一位是我的朋友——一位年轻的女记者。
每当她跟我谈起自己的母亲,脸上总洋溢着一种幸福感,一种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她说:“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而成功的教育就在于父母能按照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把孩子真正教育成为成功者。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来衡量成功的话,那么,我们的父母就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者。”
我们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如何评价我们呢?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回过头来寻找母亲在自己生命里镂刻下的每一丝每一缕的印记时,我们并不奢望会听到什么感激的话语,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假如可以选择父母的话,让我再选择一千次,我还会选择他们。”
我们是怎样的一代
只有深刻认识自己,才能清楚了解孩子
认识自己最难。
但是,我们不怕认识自己,我们敢于面对自己。
我们知道,处在世纪之交的这一代年轻女性,责任是多么重大!在我们身上,孕育着20世纪人类的希望;在我们手中,托举着21世纪升起的太阳。
我们的失败与辉煌,决定着我们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弱与存亡;我们这代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下一代人的素质,关系到民族的明天。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自觉地提高自己。今天的年轻妈妈,究竟有哪些特征呢?
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新中国的大厦已经耸立起。我们唱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长大,远离了战争的喧嚣,体验着安定平和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又是坎坷的一代。出生后正赶上“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流中长大。
十年动乱,剥夺了我们完整的童年。应当接受良好教育的少年时期,又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叫喊声里度过。我们有热情,却因缺乏知识而无从付出;我们有理想,亦因缺少能力而茫然。我们这一代,失去了许多不该丢失的东西。我们有过吃苦的经历,下过乡、当过兵、进过厂,但我们对吃苦的理解偏于浅薄,对锻炼的意义看得很淡。
机会是不会错过有上进心的人的。改革大潮涌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投身社会、准备建功立业的年代。为了适应这个新时代的要求,我们重新走上了寻求知识的道路。白天是单位的中坚,晚上重新体验学生的生活,“学海无涯”这个词我们体会得最为深切。
当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当我们成为孩子的母亲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无知”。少年儿童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而在我们生长的那个年代,中华民族的美德却被“砸烂”,我们度过的是没书看、没歌唱的不完整的童年。今天,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来“应付”孩子。因为我们得到的太少,我们便寄希望于孩子“能给的我都给”,只要他能成功!
我们对培养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而我们所承担过的苦难,则转变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转移到对孩子的培养上。
于是,我们进入了误区。当我们发现,自己培养的孩子不能适应未来社会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急躁情绪或纵容态度,因为我们受过的教育仅仅如此。如何更好地辅导孩子呢?一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以应付孩子不断冒出的各类招数。结果是败多胜少,自己不满意,孩子不以为然。这一切,驱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并下决心:为了孩子,改造我们自己。
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女性的素质、母亲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素质,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素质;我们自身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未来的综合国力水平。我们这些母亲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未来将在我们手中茁壮成长!
女性的精神特征
正因为我们成熟在社会转型的时代,我们的身上始终充满现代气息。我们这代女性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
我们有立业建功、奉献自我的事业心。
每一位女性无论职务高低,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十分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因为我们知道,今天女性能够解放,是老一辈人奋斗的结果。
我们有提高素质、完善自我的上进追求。
知不足而求上进,是当代女性的特征。正因为我们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我们才不顾别人的白眼,不怕工作生活的重负,带着孩子去学习文化知识,为了孩子去充实自己。
我们有培养后代、创造未来的理想憧憬。
我们深知这代中国妈妈肩头上的分量,我们一手建设着今天的大厦,一手正托举着明天的太阳,我们感到无上荣光。
我们更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崇高境界。
我们自认为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我们坚信“明天会更好”,因为明天的花朵是我们亲手培育的。
年轻妈妈的角色特征
年轻女性当了妈妈,除了要继续扮演职业女性的角色,还要扮演好妻子、母亲的角色,走上一条充满责任与义务、压力与追求的新时代女性的艰难之路。
事业、丈夫、孩子,构成了现代女性生活中的三个重要支点,与感情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现代女性的三大精神:丈夫——情爱;孩子——母爱;职业——自爱。这三个方面,缺少一点,对现代女性来说,都不能说是完整的。每一位身心正常的女子,都希望自己能有美满的爱情生活,能有温馨的母子之情,同时也希望有自己钟爱的工作,有为之奋斗、呕心沥血的事业,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受到社会的尊重。由于这三种幸福的感情都与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是用劳动的心血换来的,一些年轻妈妈往往无力兼顾,出现片面发展,造成个人生活的缺憾。
孩子的出生,对我们女子一生的发展,是一件大事。这不仅意味着女子做了“母亲”,更意味着女子的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成熟。孩子的出生,使我们的兴趣中心很自然地转移到孩子身上。这种转变,无形中打破了女子心理上极为顽固的封闭性,促成女子心理素质的成熟。但是,由于我们自身转变的力量强度不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第一种是只重视孩子,忽视了自我,忽视了丈夫。自我的意识自然而然地消失在无我的“母爱”之中,生活上不修边幅,思想上不思进取,事业上不求成功。少数年轻妈妈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无视丈夫的存在,把全部的热情都给了孩子,以母爱代替情爱、代替自爱。
第二种是只顾自己的事业,不顾孩子和家庭,以致取得了自身事业的成功,却换来了家庭的不幸。
第三种是自我调整好心态,精心扮演好母亲、妻子和职业女性的三重角色,在母亲义务的制约中探索自我发展道路,为40岁左右女性第二智力高峰的到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对每一位年轻妈妈来讲,这是一个新的考验,是一个新的课堂,一切要从头开始。
我们,就是这样一代一切要重新学习的女性。我们相信:“我能行!”既然我们做了母亲,我们就要做最好的;既然我们培育了孩子,我们的孩子就该是最强的;既然我们建立了家庭,我们的家庭就应是最幸福的。
对自己,我们充满信心!对家庭,我们充满信心!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共和国的大厦上,一定会留下我们这一代年轻女性辉煌的业绩!
走出心理误区——可怕的补偿心理
年轻妈妈的心理误区,剥夺了孩子宝贵的童年
我们这些妈妈,自己的童年,正赶上十年动乱,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正像一位妈妈对我讲的:“我刚上学,‘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只会写大批判稿,背语录,文化课没学多少。后来工作以后,补了初中补高中,为取得文凭,又去奔大学,真是苦死了。我可不能让我的孩子像我那样。”
和这位母亲一样,这一代妈妈,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十分强烈的补偿心理——自己童年失去的,要从自己唯一的孩子身上捞回来;自己少年时代没有得到的(学钢琴、上大学、成名成家……),一定要让孩子得到;自己下乡插队、去兵团,吃过苦,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就像丢了东西的女人拼命去购物一样,不断给孩子加码。
年轻的妈妈,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从而残酷地扼杀和剥夺了孩子自己的兴趣要求,致使今天生活富足的孩子生活并不快乐。
我曾经去上海开办短期的“知心电话”。一个男孩子打来电话,神秘地对我说:“知心姐姐,你猜我最恨什么?”
我好奇地问:“你最恨什么?”
“最恨我们家那架讨厌的钢琴了。为了弹钢琴,我挨过许多次妈妈的骂,也挨了不少次爸爸的打。我真恨不得把钢琴给砸了!”男孩子喘着粗气,气呼呼地说。
“你别砸,”我说,“你先问问妈妈,这架钢琴是花多少钱买的?”
从电话中,我听到妈妈的回答:“6700元。”
“你再问问爸爸妈妈,他俩一个月共挣多少钱?”
男孩子问过妈妈后告诉我:“不到500元。”
我问他:“妈妈爸爸每天省吃俭用,买下这架钢琴,难道就是用来打你、骂你、跟你怄气的吗?”
男孩子说:“那倒不是。可是,我根本就不爱弹钢琴,我爱踢足球。可我妈妈爸爸说踢足球没出息,影响考大学,硬把我心爱的足球从阳台上扔了下去,我找了一天也没找回来,我伤心极了。”
为什么妈妈会这样?为什么爸爸会这样?为什么父母用血汗买来的钢琴,竟成了孩子最恨的家伙?为什么丢失一个在大人眼里不值几个钱的足球,竟让孩子如此伤心?
因为,弹钢琴本来是妈妈爸爸的兴趣。他们小时候想学钢琴,可家里很穷没钱买,留下这份遗憾。
现在,妈妈爸爸挣来辛苦钱买了钢琴,逼着孩子去学,一点儿不去考虑孩子不爱弹琴爱踢球的兴趣。
有一次,“知心姐姐接待日”开展了营养咨询活动,请了首都各大医院20多位营养专家,专为儿童中的“小胖子”“小瘦子”咨询。
一位年轻妈妈,领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来咨询,她问专家,她的女儿为什么这么瘦。专家一问才知道,这个小女孩一个星期天要上3个兴趣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数学,晚上学美术。小女孩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目光呆滞。专家结论:孩子太累了。星期天要休息好,不能总是学习。
兴趣班变成了负担班,妈妈的兴趣变成了孩子的烦恼。
我们说,今天的孩子头上压着“6座大山”: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外公、外婆,一人一座山。每个人都把这唯一的孩子看成掌上明珠,每个人的期望值都很高,每个人都在加码。孩子很累很累。家人的期望,变成了孩子身上沉重的负担。
为了圆妈妈爸爸“上大学”的梦,为了不叫父母在人前“没面子”,家里的书桌变成了课桌,温暖的家庭变成了严肃的课堂。
我曾在一所小学搞过调查:“小学生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无论是学习差的,还是学习好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作业太多,我们没有玩的时间!”
孩子们的作业堆积如山,有的孩子写到晚上10点,作业还没有写完。因为,除了老师留的作业,还有妈妈的A卷,爸爸的B卷。
许多孩子做作业爱磨蹭,为什么呢?有个男孩曾对我说:“我不能赶快写,写完了以后,还有妈妈爸爸的作业呢!我就得磨,一篇作文从早上写到晚上,他们就没办法啦!”
年轻的妈妈也很累很累。除了上班、做饭、洗衣服,还要天天晚上陪读,看着孩子写作业。有份材料曾对“家庭课堂”做了极为生动的描述:
孩子看书看累了,想出去玩一玩,妈妈会说:“没出息,傻玩儿能考上大学?没有文凭,怎么找工作?”
孩子困了,眼皮直打架,妈妈马上递上一杯咖啡或一支蜂王精,鼓励孩子连续作战。
孩子想看看动画片,妈妈的脸拉得老长:“不行,全家人为你都不看电视了,你还好意思看?”就这样,在妈妈的统一调度下,全家人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整天做事轻手轻脚,说话小声小气。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非要孩子爬上象牙塔尖不可。
一天两天,孩子认了;一个月两个月,孩子忍了;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压、压、压,悲剧终于在孩子身上发生了:
一个5岁的男孩,因母亲逼着他学弹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断;一位北京女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跳楼自杀;一位南京大学生,妈妈爸爸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夫妇俩一心想让这唯一的孩子出国深造,于是从小学到大学,天天看着儿子学,逼着儿子学,不给儿子一点儿自由,儿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终于忍无可忍,就在过22岁生日那天,用皮带勒死了自己的妈妈和爸爸!
悲剧还在年轻的妈妈身上爆发了:
一个叫夏斐的男孩子,因考试成绩与妈妈的要求差几分,又没敢说实话,被妈妈失手打死。这位年轻妈妈,是个收入极低的工人,她含辛茹苦,拼命挣钱,就是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当她一时不能如愿,就气急败坏,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儿子死了,妈妈的梦想完全破灭了,在监狱里,这位年轻的妈妈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件事,后来被拍摄成电影《失去的梦》。
一年寒假,我们中国少年报社和北京青年宫开展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听,一起看,一起写”的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听一个小时的家教讲座,看一部电影,写一篇感受。这次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有的妈妈带着孩子来了十几次。
我去讲了8次。当我讲完“如何帮助孩子成功”后,放映了电影《失去的梦》。
北京小学生钱珊的妈妈张彦玲,写来了一篇观后感。
电影放完了,我拉着女儿的手默默地走出影院。影片中男孩的那双惊恐的眼睛深深地刺痛我的心。
《失去的梦》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碎的故事啊!一个善良的母亲竟失手打死了曾经寄托着自己全部心血、全部爱心和全部希望的亲生骨肉。而缘由却又如此简单:她希望自己的儿子成才,“恨铁不成钢”。
我虽然不像剧中女主人公那样,但我也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在特殊的年代里,我们失去了很多。女儿就是我们未来的“梦”。我们希望她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胜利者,因此,对她要求很严,对她的成绩好坏看得很重。
记得有一次,她期末语文考试得了89分。我不顾她的解释,大声训斥,恨不得狠狠地揍她一顿。当我看到女儿那双满含泪水的眼睛,我自己也恨不得大哭一场。事后,我很后悔。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这次考得不好,是她一时的失误,我不能容忍孩子出现失误的心理是很可怕的。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遇到挫折是毫不奇怪的事情。要求一个孩子事事都好,甚至要求她每次考试都取得好成绩,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
从那以后,我努力克制自己,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注重培养她“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如今,她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不仅学习成绩良好,还年年被评为三好生。
我衷心希望那些望子成龙的母亲们,不要把孩子一时的失误看得那么严重;不要让《失去的梦》在生活中重演。
年轻妈妈的呐喊,正是她对补偿心理的反省和控诉。
失去的梦,是找不回来的。
我们不能用自己过多的欲望,去扼杀孩子的童年。
失去了童年,会给人的一生带来许多不幸。这一点,我们当妈妈的,是不是应该认真想一想呢?
走出教育误区——不当“鸡妈妈”
“鸡妈妈”的溺爱,使母爱变成了“母害”
由于针对孩子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许多年轻妈妈产生了惧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
年轻妈妈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胆,不敢离开半步,生怕失去自己的宝贝。不知不觉,步入了教育的误区。
于是,母爱的“母”字变成了“三点水”加一个“弱”字的“溺”字,母爱变成了“母害”。溺爱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代替型
一所学校通知学生打扫卫生,只见妈妈们拿着扫帚、抹布和铁锹,成群结队来到学校,她们怕孩子累着,亲自出马上阵了。当有人问一位年轻妈妈:“你孩子在家做家务吗?”那位母亲毫不含糊地回答:“疼还疼不过来呢,还让他做家务?”
孩子去参加活动,家长陪伴的阵容十分吓人。某大报曾登出一张小学校开运动会的照片,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照片题目是《是谁在比赛?》。
每天,孩子的书包,妈妈代替收拾;孩子的铅笔,妈妈代替削尖;孩子的钢笔,妈妈代替灌水;老师告诉孩子的事,妈妈全替孩子想着。有一天,一位二年级班主任批评几个没带齐用具的学生,几个孩子都埋怨起来。这个说:“都怪妈妈没给我装上!”那个叫:“都怪爸爸没给我收拾好!”好像一切过错都是妈妈爸爸的,他们什么责任也没有。
代替,究竟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孩子的懒惰与无能,也带来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满足型
孩子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有的家长,没工夫去教育孩子,于是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花钱的欲望。
一个北京的小男孩,妈妈爸爸在国外工作,把他寄养在朋友家里,每月给他寄两三千元零用钱。一天,男孩子买了两瓶七八十元一瓶的香水,一瓶送给年轻的班主任女老师,一瓶由教学楼的一层洒到六层,又从六层洒到一层,说是为了“美化环境”。在他们班里,没有一个同学没喝过他花钱买的饮料;选中队干部时,没有一个人不投他的票。他平时不常写作业,谁帮他做一道数学题,他就给谁5毛钱;谁给他写一次语文作业,他给谁1块钱。远在国外的父母好像觉得,用钱可以弥补自己不能关心帮助孩子的歉意,却不知道,无度地给孩子钱,是在害孩子,不是爱孩子。
一个个体户的女儿说:“我家的枕头里、柜子里都是钱,但我们姐弟最不幸了。妈妈爸爸为了挣钱光做买卖,把我和弟弟关在家里,顿顿饭都要自己去买。有一天,我打开衣柜,发现里边的脏衣服堆成一团,都发霉了,等我把那些脏衣服洗干净时,发现衣服已经破了很多洞了。”
看管型
这是典型的“老母鸡”式的教育。
中国有个传统的称谓,称照看小孩的保姆叫“看(kān)孩子的”。这个“看”字,一下子勾画出今天许多年轻妈妈的形象和作用。
孩子是需要照看和管教的,但不是要我们寸步不离地“看着”,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许多年轻的妈妈,自己劳累一天,还要看着孩子写作业,看着孩子洗脸洗脚,看着孩子穿衣吃饭……看孩子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于是整天唠叨个没完。看得孩子很烦很烦,看得自己很累很累。
其结果呢?孩子觉得妈妈不信任自己,十分反感;母亲觉得孩子太不听话,十分生气。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提出了少年儿童要掌握“五自”能力,即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孩子们知道后,别提多高兴了,他们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
山东省一个叫陈宁的同学,把写给妈妈的信寄给了“知心姐姐”,题目是《妈妈,松开手吧,我愿做一只小鹰》。
妈妈,请您多给我一点锻炼的机会吧!我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了。夏天到了,村边的小河涨水了。我想和伙伴们去游泳,可您却说:“不行!让妈妈带你去。自己去,万一淹死怎么办?”
看到伙伴们在河中捉迷藏、打水仗的时候,我也想游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可是您又叫住我说:“小宁,快游过来!中间水深,快游过来!”
妈妈,您是知道的,我一直想当个游泳运动员,您这样管着我,不让我锻炼,我的理想就不能实现。
学校要举行野炊活动,要求每人学会做一样自己最爱吃的菜。我早已想好了,做我最爱吃的干煸肉丝。可是我回家跟您一说,您又不同意,还说:“学做饭是女孩子的事,男孩子不学这。”妈妈,您想到没有,到野炊那天,同学们都做出了味香可口的菜,只有我一个人不会做,同学们会笑话我的!
小鹰和小鸡同是从蛋壳里孵出来的。鹰妈妈知道怎样教育孩子,让小鹰在暴风雨中练习飞行,练成了一对坚硬的翅膀;鸡妈妈过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不准小鸡离开半步,小鸡就只能从草垛飞上矮墙。
妈妈,请您多给我一点自由,让我在暴风雨中练习飞翔,做一只勇敢的小鹰吧!
读了这封来信,我被“小鹰”的呼唤深深感动了。
我们的孩子,面对世纪的天空,他们多么想展翅高飞,我们当妈妈的为什么要抱住不放呢?为什么不给孩子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呢?
第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刘玉玲,12岁那年,独自去美国参加世界儿童和平大会。当时,联合国只邀请了3个中国孩子,没邀请大人。刘玉玲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中国在世界儿童和平条约上签了字,出色地完成了出访任务。
回国后,我问刘玉玲:“这次去美国,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说:“我们中国的妈妈爸爸管得太多了。在美国,妈妈爸爸是非常愿意放手的。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跟爸爸妈妈出去。路边有一条小溪,爸爸妈妈在前面走,小孩在后面跑。结果,孩子不小心,过小溪时摔倒了。她的父母继续往前走。这个小孩哭都没哭,自己爬起来,像个小水鸭子一样,去追赶她的父母。”
刘玉玲感慨地说,这要是让我们的家长看见,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得跑上去,抱起孩子,训斥妈妈爸爸:“你们怎么能让孩子一个人过小溪呢?”妈妈就要心疼地抱着孩子“骂”小溪:“就是这可恨的溪水,把我们孩子吓着啦!”
这是一位12岁女孩所看到的问题。
是人家的妈妈心太“狠”,还是我们的教育步入了误区?
石家庄市一名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去参加市里组织的三好学生夏令营,姑姑非要跟着去不可。原来,这个女孩子自己不会梳头,不会倒开水。结果,5天的夏令营她只过了3天,因为不适应而提前回家,当了“逃兵”。
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北极村冬令营的一名小营员,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东北雪原长了一身痱子。原来,这位小营员临出发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多穿衣服,但没有说热了时要脱衣服。这位小营员根本不会照顾自己,在暖烘烘的屋里也穿着出门时才穿的羽绒衣裤,难怪他捂出一身痱子!
你看,溺爱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和无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败!那样,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岂不是事与愿违,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
什么是爱,什么是害,我们每一位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祖国的年轻妈妈,难道不应该认真想一想吗?
走出形象误区——妈妈爸爸在忙什么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
做母亲的都知道,孩子跟妈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孩子在人世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夜晚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孩子从小学做人,第一个榜样还是妈妈。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了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该是最安全的保障,父母的形象也应该是最完美的。
但是,拿出孩子们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张妈妈的照片都那么“光辉”,也并不是每一位爸爸的形象都那么“高大”。
美国曾做过一次调查。在问到中小学生“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时,很多男孩子的回答是“父亲”,很多女孩子的回答是“母亲”。我国也搞过类似的调查,很少有人在答卷上提到父母是自己最敬佩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父母的形象不佳,当然也有孩子们对父母理解不够的因素。
首先,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干什么的。有一次,我在协和医院观察室住院检查,同屋一位女病友的丈夫天天来陪床。一天,他们的女儿来看妈妈,说第二天要去参加小学生入学考试。“来,我先来考考你!”小女孩对我提出的游戏很有兴趣。
“你爸爸在哪儿上班?”
“工厂。”
“你爸爸在工厂是干什么的?”
“打牌。”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十分惊讶,忙问她父亲这是怎么回事。女孩的父亲不好意思地说:
“工厂效益不好,工人上班没活儿干,只好打牌。”
我立刻对女孩说:“明天去考试,千万不要这样说,要告诉老师你爸爸是干什么工作的。”孩子抬起头,认真地问爸爸:“爸爸,你是干什么的?”
我心头一震。一个将要上学的孩子,竟然不知道父亲每天做什么、是怎样工作的,她怎么可能敬佩自己的父亲呢。
许多大人都承认,现在社会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两天,可是不少孩子连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父母清闲自在,心里便很感不平:“凭什么让我念书,他们在一边看电视、玩麻将?”“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考试?”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亲或母亲。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亲日出下地,日落方归,自己便慢慢学会了劳动;老百姓的女儿看到母亲日夜操劳,勤劳俭朴,便学会了关心体贴,不怕重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这样“润物细无声”。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一些年轻的父母,上班时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变成麻将桌,把家庭变成赌场、舞厅、酒店、仓库,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难怪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乐的一面;难怪有不少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奋斗。这一切,能都怨孩子吗?
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念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能让孩子安心读书吗?
当你告诫孩子,不珍惜时间学习就是“图财害命”时,自己却一宿一宿地玩麻将,难道父母的时间不宝贵,不是在慢性自杀?当父母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不停地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
劳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父母,为了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时请打起精神。你若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
让孩子全面地了解父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说,父母回到家,还要拼命地工作,而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在忙些什么,为谁辛劳为谁忙。
我去海南采访时了解到,有一所矿山子弟小学,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父母的教育。他们每年搞一次“我替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的活动,孩子们穿着爸爸妈妈的工作服干一天活,个个累得腰酸腿疼。孩子们理解了为什么白天吵爸爸睡觉,爸爸会发火,因为矿井下稍一打盹就容易出事故;孩子们理解了当矿工的爸爸为什么脾气有时暴躁,因为在矿井下的劳动的确很辛苦。
于是,孩子们变得懂事了。他们成立了“安全小卫士队”,当起“黑猫警长”:哪家的职工上夜班,他们就在哪家门前竖起一块“不许在此喧哗,叔叔正在休息”的牌子。爸爸妈妈还没下班,孩子们已经准备好洗脸水,做好饭菜,等待父母回来。如果父母没有在孩子心目中留下辛勤工作的形象,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单纯的消费者,而不是一个劳动者,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劳动。
我们的孩子只有了解父母,才会真心爱父母,关心父母。
这点,我有切身的感受。
我和丈夫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管孩子。孩子知道我们一天到晚忙工作,所以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里的事帮着干。
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我曾带他参加过一次“寒假儿童大世界”活动。那天我的任务是做“知心姐姐咨询”。
我儿子是个小胖子,很爱吃,他愿意和我去,主要是想让我中午带他撮一顿。没料想活动结束时,已经到下午1点半了。附近的饭店关了门,我俩只好买了几个面包充饥。
过了几天,我无意中看到儿子写的一篇作文:“星期天,我和‘知心姐姐’去文化宫工作……一直忙到中午还没干完,结果什么好吃的都没吃上……我告诉你们,你以后如果跟着‘知心姐姐’出来,一定要自己带饭。你问我‘知心姐姐’是谁呀,她就是我妈……”
班主任老师在作文后面用红笔写了评语:“你有这样敬业的母亲,我为你感到骄傲!”我看后,真的很感动。
虽然我和儿子之间并没有交流什么感受,但我发现,打那以后,他对我的工作更加理解,对我格外关心。
我下班回来晚了,他帮我热饭;我生病了,他帮我找药、倒水;我去买菜,他在身边跟着我,帮我拎东西,他说他是“妈妈的筐”。夜晚,我常在灯下写稿、写信,他会走过来问:
“有需要我帮忙的吗?”
我曾自豪地对别人讲:“有儿子就是不一样!”
父母和子女间的亲情,是家庭的支柱,而理解正是家庭的基石。安徽芜湖市花街小学的周涛同学,这样写她的妈妈:
在我刚刚出生一个月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分开了。妈妈擦干眼泪,既当娘又当爹,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妈妈收入微薄,为了多攒点钱供我上学,每逢星期一、星期二的早晨,她就风雨无阻地出去卖电视报,从未间断过。
一个冬天的早晨,外面下着茫茫大雪,时钟刚指向5点,妈妈已经起床了。雪越下越大,地上已积满了厚厚的一层。我忙劝妈妈说:“妈妈,今天别卖报纸了,外面的雪下得很大,你又不舒服。”妈妈一边利索地整理好衣服和卖报纸的背包,一边说:“报纸已订了,不卖就要作废了。”说完,就推开家门,一步一滑地走了出去。我目送着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艰难行走的背影,再也忍不住了,冲出家门,从妈妈的背包里抢出一些报纸放在自己的小布兜里。妈妈捧着我冻得通红的小脸,流着眼泪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孩子,你长大了。”
卖完报回到家里,我已经累得不行了。望着桌子上那一小堆一角两角的零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要知道,妈妈必须卖一个月的报纸,才够我交一次学费呀。这一份份报纸寄托着妈妈对我的爱,寄托着她对生活的希望。我猛地扑向妈妈的怀里,呼喊着:“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母亲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培养孩子的。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妈妈发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收到妈妈的信息。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有些母亲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她们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让自己的孩子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她们那种正直、朴实、忠厚的为人,不向困难低头、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的行动,为了别人能牺牲自己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这正是人格的力量。
伟大的母亲正是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孩子的。
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尤其是母亲的人格。
孩子都希望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伟大的人。
北京14岁的中学生付雪飞是这样描写母爱的:
在我们生活中有谁没有感受过那至真至切的母爱呢?母爱是雨天的一把小伞,给我一方无雨的晴空;母爱是深夜里的一盏灯,给我一份独享的光明;母爱是寒冬里的一盆熊熊烈火,是炎夏里的一缕清爽的凉风……是母爱给了我生命,是母爱伴我长大。
孩子们甚至想把世界上最美的词都奉献给自己的妈妈。
孩子对人生的理解,是从妈妈开始的。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当妈妈的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珍爱“妈妈”这个名称,把最美好的形象,献给你的孩子,同时,也把一个最美好的人生,摆在孩子的面前。
走出行为误区——孩子眼中的妈妈
家家户户有杆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
小时候,坐在妈妈腿上,抬起头瞪大眼睛望着妈妈:“妈妈,我眼中有什么?”
妈妈指着我的鼻尖,笑着答道:“小傻瓜,当然有妈妈啦!”
我找来一面镜子,对着镜子看。“妈妈,什么也没有啊!”我惊奇地说。
这时,妈妈更乐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的。”
于是,我注意寻找眼中的妈妈。
终于,我找到了眼中的妈妈。
和写下这段作文的初三女学生滕秋香一样,许许多多孩子找到了眼中的妈妈。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前夕,3万多名中国孩子参加了题为《我眼中的妈妈》的征文活动。评委会顾问余心言(徐惟诚)同志亲自看过孩子的征文,他被孩子们一片真诚深深感动,欣然为征文集写了序言。他写道:
母亲,是给了我们生命的人。她又用自己的生命哺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流着母亲的血,我们的灵魂打上了母亲赐予的烙印。爱自己的母亲,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最伟大的感情。
孩子们都记得,自己怎样受到母亲的无微不至关怀,特别是当自己遇到困难、挫折、病痛时,许多人都曾经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温暖、支持和力量。孩子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整个的生命,也从母亲身上获得全部生命的信息,他们看见,母亲是怎样日复一日地辛勤劳动、努力学习,是怎样热爱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看见,母亲是怎样以他人为重,尊老爱幼,济贫扶困;他们看见,母亲怎样对待诚实和谎言、成功和失败,把母亲为人处世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记在了自己心中。
做母亲的,当能从孩子们的眼光中,体会到什么叫“以自己的生命来教育后代”,从而更加注意自己的处世之道。
这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主题歌,大家都很喜欢,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词是:“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家家户户有杆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不同的母亲发出的生命信息,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图像。妈妈的好行为、坏行为,孩子都看得清。
那么,孩子们是怎样评价今天的妈妈的呢?
从孩子写妈妈的作文中我们看到,这些孩子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母亲的职业也不相同,但对母亲的评价都是雷同的。孩子喜欢妈妈什么样的行为呢?我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种。
一、建功立业、敬业进取的妈妈
在孩子们的笔下,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女性,她们用自己的双肩,支撑幸福的和不幸的家庭,同时,又十分出色地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她们用自己的行动,给予孩子一个支撑生命的支点,让孩子懂得什么叫自尊;用自己平凡而勤恳的人生,告诉孩子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一个人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孩子们的笔下,虽然许多妈妈从事着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但妈妈的敬业精神却使孩子产生了对妈妈深深的爱。
刘娜同学的妈妈是个汽车司机。妈妈每日忙碌的身影使她了解了妈妈的辛劳:
我的妈妈是一名公交战线的司机,她今年30多岁,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整洁,从不愿打扮自己。从我懂事时起,我觉得她每天既忙又辛苦。
每天清晨,当大家还在梦乡的时候,妈妈就早早起床上班去了。
记得有一次,我要妈妈带我一同上班,看妈妈怎么开车。可是,妈妈拒绝了我的要求,亲切地对我说:“娜娜,我不能带你去,这既违反营运纪律,又会分散我的精力,妈妈要做一名合格的司机,就得把车开好,不能发生交通事故,安全行驶是很重要的。”听了妈妈的话,我理解了妈妈,心里也就不觉得委屈了。
平时妈妈的工作忙,到了冬运季节,就更忙了,比平时上班走得还早。妈妈上班时几乎没有吃饭的时间,到了总站交了行车单,急急忙忙地吃几口冷饭,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着去。
节假日,是公交战线最繁忙的时候,客流量大,妈妈的工作就更忙。看着许多家长都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公园游玩、娱乐,我多羡慕啊!
王朝阳的妈妈是个警察,瞧他多自豪:
“我的妈妈是警察!”我小时候无数次在孩子群中自豪地大叫。许多孩子正因为我有一个警察妈妈而羡慕我、称赞我。
妈妈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年到头总是一身橄榄绿。
我上幼儿园了,妈妈总是风风火火的,从来没有送过我。只要妈妈的BP机一响,她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起身就走。我开始羡慕别人的妈妈了。
我过5岁生日那天,夜晚9点多,爸爸和我都等得不耐烦了,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妈妈在巡逻车上,用对讲机给我唱生日快乐歌呢!爸爸赶快点燃蜡烛,我一口气吹灭。妈妈唱得那么动听,我觉得她就在我身边。
二、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妈妈
北京的王丹丹十分敬佩博士妈妈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写道: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我刚一记事起,就常常感到有一种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那就是我的妈妈——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大学毕业后,妈妈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后来成为医学院的一名教授。妈妈作为亚太地区杰出专业妇女人才,应美国一所大学的邀请,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现在,妈妈不但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经常用英语为国外来的留学生讲课呢!
大家都说我妈妈是个了不起的女强人,在我的眼睛里,她好像一个永不停止的钟表一样。每天晚上,当我睡下时,妈妈仍然在灯下苦读;早晨,我醒来时,她早已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王丹丹的爸爸王建国对我讲:“孩子用眼、用心、用手写出了妈妈的真实形象。丹丹的妈妈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孩子和我的影响都很大。她是我们家的核心,我们都心甘情愿为她服务。”
的确,在孩子的眼中,妈妈的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当教授、当司机、当警察的妈妈,还是扫街的、卖菜的、养猪的妈妈,只要尽心尽力去工作的,孩子们都引以为自豪,引以为榜样。
我想,我们每一位女性,都应瞧得起自己的工作,平日在家谈起自己的工作,要充满自豪和自信。这样,你的孩子、你的丈夫才能以你为荣。只有看重自己,别人才能看重你。
同时,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去工作,这不仅是为了挣钱养家,而且也是教子做人。孩子是最先从母亲身上读到“敬业”“进取”这些词的。老师们常讲,看到孩子他妈妈什么样,就知道孩子什么样了。那些每天早晨不睡懒觉,按时去上班的妈妈带出来的孩子,一般上学都不会迟到。
三、充满爱心、亲切活泼的妈妈
孩子的眼睛很亮,对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观察得十分细致。对妈妈的优点缺点看得一清二楚。有的孩子得出这样形象而准确的结论:“妈妈是个万花筒。”在大量的来稿中,我们发现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女儿王尔晴写的妈妈。在她笔下,赫赫有名的节目主持人变得有血有肉,亲切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妈妈从来不叫累,也不怕苦、不怕脏。她没有闲着的时候,就连打电话,也要拿一块抹布擦电话。
妈妈脾气大,她每次发脾气差不多都是冲着我或爸爸。
妈妈不挑食,很节省,从不乱花一分钱、浪费一粒米,要是爸爸扔了一个纸盒子,妈妈就会再捡回来。
妈妈很爱我,她经常带我出去,让我长知识,开眼界。我请别的同学到我家来时,她很欢迎,热情地招待每个同学,给同学和她的家长倒水、拿水果,跟同学的家长聊天。同学要走了,她就把同学送到楼下或车站。
王尔晴的作文获奖了。发奖那天,敬一丹和她的丈夫都来了。女儿在台上读获奖作文,妈妈在台下流泪。我十分理解她:妈妈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从来都没注意过的优点和不足。用敬一丹的话说:“我自己获奖,有的是成就感;而女儿获奖,我感受到的是幸福感。”有个叫赵睿的男孩子,在发奖会上讲妈妈讲得有声有色,台下这位才从外地回京不久的知青妈妈,被孩子对自己的细心观察和深刻理解感动得泪流满面。赵睿这样讲:
妈妈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时总是“自相矛盾”。
妈妈生活非常简朴。她从不舍得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去市场买菜,总挑最便宜的买。可是对别人却是两样,花钱如流水,每月都省出100多元给爷爷奶奶,过年过节还给他们买些礼物。我的生日与奶奶只差几天,她给奶奶买大蛋糕和水果,给我却只花4元多钱买了一个很小的蛋糕。
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很高,这可能是她当老师的原因。每次我考试成绩较低或作业马虎,或有老师、同学告我的状,妈妈对我轻则训斥,重则动手打人。有一次数学考试,我错了两道应用题,妈妈指着卷子给我讲我马虎的地方时,我却走神,眼睛看着电视。妈妈照着我的后背就打,当时我没穿上衣,后背上马上就起了一片红手印,接着,整个后背发烧,都肿起来了,像针扎一样疼。我当时心里真恨妈妈。可是过了一会儿,妈妈气消了,看到我这样,心疼得直掉眼泪,给我擦了药水,还不停地问:“疼吗?”
孩子们对妈妈哪些行为有意见呢?从孩子的作文中,我们看到,由于妈妈的行为不正,使一些爱妈妈的孩子变为恨妈妈。归纳一下大概有这样几点:
一、只图享乐、不关心孩子的妈妈
请看江苏某县一名初一学生写的《打麻将的妈妈》:
“三万。”“八条。”……妈妈又在客厅里打麻将了。此时的我已无心再做作业了,一股无名的恨从我胸中升起。我恨,恨她,恨这个爱打麻将的妈妈。
妈妈为了打麻将,竟然不顾我的学习了!一次测验,我得了个满分。我满心欢喜地把试卷带回了家,想让妈妈也高兴高兴。但当我把试卷递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竟不屑一顾地说:“考及格就行了,不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考满分。考及格妈妈同样高兴。”妈妈随手递给我一张10元钞票说:“这是我昨天打麻将赢的,给你作个奖赏吧!”我气愤得把钱扔在地上,伤心地哭了……
每次读到这样的文章,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想到那次我去上海采访,几个男孩子非要我去他们居住的小里弄走一走。他们说,到了晚上,家家的窗子里都可能传出“哗啦、哗啦……”搓麻将的声音。我真担心,这一代在麻将声中长大的孩子明天会怎样。
二、心胸狭窄、处事不公的妈妈
每一位妈妈怎样为人,怎样处事,是对是错,孩子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山西一名三年级学生在《妈妈偏心眼》的作文中写道:
妈妈在姥姥那儿笑脸如花,有什么好吃的总让我给姥姥送去。她还常常陪姥姥说话、散心、去外面走走。可不知为什么,只要看到奶奶,她的脸就拉得好长,连话也说不上几句,更不用说陪奶奶去外面走走了……
孩子的眼睛可真厉害!婆媳之间那点事,他全看到了。这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是大有人在的。我曾对这些妈妈说,在婆婆面前,你不称呼“妈妈”,在婆婆背后,你管孩子的奶奶叫“老太婆”,总有一天,也有人叫你“老太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从小看来的,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发展到爱别人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发展到爱别人的孩子,这是人间爱的需要。我们做妈妈的正应该用自己爱妈妈、爱婆母的行为教育孩子怎样去爱别人。
三、缺少教养、不讲公德的妈妈
家长行为,说到底是社会行为。
父母的行为,每天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引导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就目前小学生而言,由于少数家长的社会行为的误导,使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形成思维定式,其阴影在孩子心头筑巢栖息,驱之不去。
据调查,家长对孩子影响最坏的行为有:
夫妻吵架,互不相容。有些年轻气盛、个性极强的夫妻,平素相敬如宾,一旦失和,便大动干戈,各不相让,互相谩骂。这种最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深深刻进孩子的大脑,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
公共场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长不拘小节,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随地吐痰、擤鼻涕、抢座位、跨越栏杆、折花草……其行为完全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相悖。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小便埋下了目无法纪、危害社会公德和秩序的种子。
邻里相处,举措失当。有的父母不善于和邻居和睦相处,常常因小事耿耿于怀,指桑骂槐,恶言相向,有的还去伤害人家……孩子慢慢地便会上行下效,到处欺凌弱小,大耍无赖,养成霸气。
怀疑一切,不满社会。由于存在着不正之风,有些家长愤世嫉俗,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在茶余饭后大谈“走后门”之道:“有钱有权好办事,无钱无权干瞪眼”;“朝中有人好做官,要想当官找靠山”……这些偏激思想,一旦进入了孩子的心灵,就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孩子的权力欲和金钱欲。年轻父母怀疑一切的心理不计场合、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使他们自食其果,导致家长权威的削弱,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诲常常不当回事,有抵触情绪,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每一个家庭实际上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有各种条件、因素和方式,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么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幸福的、有希望的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祥和,充满朝气。
走出语言误区——家庭亮起的“红灯”
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正能量;
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能量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家庭语言是一种最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家庭教育方法。孩子笔下的妈妈和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代年轻的妈妈使用最多的不良用词有三种,我们将这些用词称为“家庭红灯”。
一、否定词
孩子们在家每天所听到的、妈妈常讲的词语中,由“不”组成的否定词为最多:“不许”“不能”“不要”“不可以”……有个孩子在一篇名叫《不许妈妈》的作文中,写了妈妈讲的很多很多“不许”的语言:“不许淘气”“不许玩沙子”“不许晚回来”“不许去同学家”“不许看电视”“不许乱花钱”……
这种家庭的子女教育是由一连串的“不许”组成的,家长像警察似的,他们的任务是不断向孩子亮起红灯。可是,准许干什么,家长又没说。于是孩子只有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受指责。
二、限制词
“应该”“必须”是妈妈常用的词。这是表达主观愿望、主观想象的词。妈妈强调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家长的设计修剪孩子。其结果是,孩子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极大地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一个孩子在作文《必须妈妈》中写道:
我的同学说:“你妈妈看起来好凶!说话声音特别大,像打连珠炮似的。开口这‘必须’这样做,那‘必须’那样做,不容半点儿商量……”可别说,我的同学真把妈妈的性格特点道了出来……
三、挑剔词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挑剔词比激励词的用量多好几倍。许多家长几乎是不停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及时兜出来进行教育,以为只有把孩子的缺点说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各种挑剔的语言时毫不犹豫,决不心软。其中最常用的有“太笨”“不成”“太差劲”等。这些消极的词,完全是一种“负能量”,强化了孩子的弱点,最终是让孩子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一定结出爱的果子;恶的语言多了,会结出恶的果子。肯定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正能量;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能量。
家庭亮起的“红灯”,使孩子觉得很累很烦,使他们觉得整天生活在噪声中。父母每天用不变的腔调、老掉牙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否定词、限制词、挑剔词进行说教,令孩子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
其实,在家庭中,真正的“红灯”,是应该禁止不利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语言。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忌语,我想,家庭成员间也应有一些忌语。
只有讲文明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文明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出言不逊、打架骂人,你是否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守秩序、不讲公德,你也要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出口伤人、不讲礼貌,你还要查查自己……
“您好”“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打扰您了”“谢谢您的帮助”等礼貌用语,不仅小孩子要学会,我们做父母的更要学会。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讲过:“今日的儿童转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难补救了。”因此,就青少年的成长而言,“重要的是教育父母”,不知年轻的妈妈们是否认同这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