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直面责任,不要逃避
直面挑战,静心不是逃避,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决问题”的心态面对挑战,而不是逃避问题,怨天尤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与挑
战其实并非易事。
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不少人或因工作、事业中的挫折而苦恼抱怨,或因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击而产生轻生念头。
逃避竞争、习惯于退缩的心态,使人陷入绝望的深渊之中;这种扭曲的心态和错误的认知观念会使人放弃所有的努力。
其实,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意外和不如意的事情,能否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等着挨打的心情是消极的,那种等待的过程与被打的结果都是令人沮丧的。
一个人在心理状况最槽糕的状态下,不是走向崩溃就是走向希望和光明。
有些人之所以有着不如意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个人主观意识,他们选择了逃避,而事实上逃避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1.直面责任,不要逃避
你是否经常听到有人在问:“这是谁的错呢?”
即便这种话不是每天都能听到,你也会看到许多人在抵赖狡辩,或者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也有这种习惯呢!
但是,指责的下一步往往是不快和惩罚。
为了避免这些不快与惩罚,许多人想尽办法逃避责任,比如转移批评、推卸责任等。
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常见的逃避责任的行为的深层原因。
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通过各种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别责罚,保持自身的形象。
现在,让我们看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并分析其内在含义:
①“这不是我的错。”
②“我不是故意的。”
③“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④“这不是我干的。”
⑤“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些辞令是什么意思呢?
①“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全盘否认。
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
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②“我不是故意的”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
通过表达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
③“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
④“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认。
⑤“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
他们因逃避由于自身错误而导致的后果而自鸣得意,这种心理强化使得这些借口得到了广泛使用。
这类借口经常能够获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则,人们就不会使用这种手段了。
为了免受遭责,很多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当他们
是明知故犯的时候。
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
当你明知故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已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人们在逃避指责时,经常会含糊其词,或者故意隐瞒关
键问题,或者干脆靠撒谎来逃脱批评与惩罚。
比如说,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会轻易承认:“我的报告交得迟是因为我不喜欢干烦人的工作,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误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呢,我偷懒的时候,从来是只图自己舒服的。”
相反,他们常常会说:“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他一些夸大其词的谎言。
编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一旦赢得了同情,那些工作拖
拉的人就能免受惩罚并因此自鸣得意。
但是,随着逐渐习惯编造借口,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也就积匀难改了,养成为逃
避公正的谴责而撒谎的习惯,等于选择了一条危险的路。
踏上这条不归路,你就很难再有其他的选择了。
如果你对事态的发展真的无能为力,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苛责你的,只有当一个人明知故犯并造成恶果时,人们才会对他进行谴责。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从出生起,你就在与周围的世界产生积极的互动。
环境对你产生影响,但是你往往更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