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的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智者的视野——读《行者无疆》有感

八年前,从同事国林处借来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记录了作者用6个月时间走完欧洲26个国家的感受,读它就像是在品味一部欧洲文化简史。但我不像秋雨先生那么急,那么匆匆,余先生“每到一处既有文字障碍,又有语言不通,即历尽风霜雪雨,又行路艰难坎坷”。(余秋雨《行者元疆·自序》,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以下引文只标页码)我则是在工作之余,其间又有对身患大病的父亲的治疗与伺候,恰用6个月时间才读完它。这是我较少用这么长时间读完的一本书,也是我读得较仔细的一本书,记了几十页的笔记。读完这本书时,忙于安葬病逝的父亲,悲伤的心中搁置了读书时的诸多感想。

寒假,闲暇时逛书店,又看到了这本书,就买回来重读,并翻出了前几年的读书笔记。重新品味它,便有了很多思考。秋雨先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叙述、追寻与质问,让我怦然心动,遂发感慨。

面对文化差异,他选择了执着与艰险

秋雨先生在书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既从其它文明来审视中华文明,又从中华文明来察拭其它文明,然后横下一条心,只要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哪怕已成瓦砾,已成匪巢,也一个不能缺漏。

像是在森林里走疯了的人,全然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也遇到过盗贼拦路、树顶泼污、夜禽环视、枭鸣如歌,但天际还有隐隐月光,还处处有朋友的呼声,我没有在半路失踪。(第2页)

由此可知秋雨先生察拭东西文化的执着与旅欧征途的艰险。读着《行者无疆》,仿佛跟随秋雨先生的脚步,游览了欧洲大地。随他出发于南欧的废墟、大海、流浪,隐藏于中欧的森林、山丘、古堡,转折于西欧的热闹、精致、张扬,凝练于北欧的苍凉、寂寞、执着。他用智者的视野和文化人的思维,向我们讲述所到之处的人文历史,向我们比对欧洲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差异。华艺出版社在宣传推广这本书时,说: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秋雨先生正是用这种执着的信念、强烈的刺激与震撼的文字,把欧洲文化诠释得像一杯冷风中的热咖啡,余热散去,精华冷凝,余香绕鼻,如影随形。

面对灾难,古城选择了留住悲伤

庞贝是南欧亚平宁半岛上的一座古城,公元79年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火山灰掩埋。

庞贝的毁灭独独是由于火山灰的堆积,连火山熔浆都未曾光临,于千余年后发掘出来,竟然街道、店铺、庭院、雕塑一应俱全。不仅如此,街石间的车辙水沟、面包房里的种种器皿、妓院里的淫荡字画、私宅中的诡异密室,全都表明人们刚刚离开,立即就要回来。谁知回来的却是我们,简直是仙窟千载、黄粱一梦。(第3页)

秋雨先生说,时光穿过1900多年,即使再没有一座城市被掩埋,但有一种震撼直接抵达我们身上,那就是人类群体在毫无预告的地震、海啸来临时的集体死亡、霎时毁灭,只是庞贝古城永远留下了历史的悲伤,给了人们真实的印证。

由此,我想到了“5·12”汶川大地震后,有关方面决定保留汶川县城的“原始”状态建设纪念馆时,有一种反对声音说景象太惨不忍睹,不愿保留这历史的悲伤,结果就“毁掉原状”,选址新建了一座纪念馆。把历史的悲伤推平了,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呢?如果能把“原貌”保留,让后人记住这历史的悲伤,或许能提高我们战胜悲伤的能力!

也许,正是这历史的悲伤,才哺育出了但丁、米开朗琪罗、伽利略这样的伟大人物,他们都成了亚平宁半岛上块块永不破碎的贝壳。历史的脚步总是永不停息地前进着,而文化也从废墟中诞生,用它不完整的身躯,努力跟随着历史的进程,渐渐体现出自己的魅力。

面对忠厚,他选择了质问

当然知道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取材于斗牛,有些我深深佩服的作家如海明威,对斗牛还深有研究;当然也知道这种生死游戏有一种原始的美感,这种血腥舞蹈最能表男性的风姿,但无论如何,我不喜欢斗牛。

……

即使心肠已经变得那么硬也无法面对斗牛,因为它分明把人类平日眼开眼闭的忘恩负义,演变成了血淋淋的享受。

……

再退一步,杀就杀了吧,却又聚集起那么多人起哄,用阵阵的呼喊来掩盖血腥阴谋。

有人辩解,说这是一种剥除了道义逻辑的生命力比赛,不该苛求。

要比赛生命力为什么不去找更为雄健的狮子老虎专门与牛过不去,只因为它特别忠厚。(第63页)

面对秋雨先生对西班牙斗牛士的质问,我想起了小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的、喂养苦劳力的牛马圈。庄稼地里人干不了(或不愿干)的活儿——犁地、耙地、耩麦、拉车,都由牛来代劳。犹记得喂牛的爷爷的话,在烈日炎炎的田畴中,挥汗如雨的他最怕正视牛的眼神,无限的委屈在那里忽闪成忠实的驯服。最后,“牛把式”爷爷愤愤不平地说道:“牛累了一辈子,到最后还要被吃掉,这是世间最不公平的事!”

想起儿时生产队杀牛的一幕,年老的牛被捆绑后,默默地流出大滴的泪,而这流泪的大眼睛我们平日早就熟悉。因为害怕,我躲在牛棚里,恰撞到了蹲在角落里哭泣的喂牛的爷爷,我眼泪汪汪地看着他。

万千动物中,牛从来不与人为敌,还勤勤恳恳地提供了最彻底的服务。在烈日炎炎的田畴中,挥汗如雨的农夫最怕正视耕牛的眼神,无限的委屈在那里忽闪成无限的驯服。不管是农业文明还是畜牧文明,人类都无法离开牛的劳苦、牛的陪伴、牛的侍候……

长大了知道世间本有太多的残酷事,集中再多的善良也管不完人类自己,一时还轮不到牛。(第64页)

这是秋雨先生的质问。

对此,我深感痛苦,也许我原本善良。

面对罪过,德国选择了下跪

历史上它的思想启蒙运动远比法国缓慢、曲折和隐蔽,却为什么能在这落后状态中悄然涌出莱辛、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这样的精神巨峰而雄现欧洲?有人说所有的西方哲学都是用德语写的,为什么它能在如此抽象的领域后来居上、独占鳌头?

一个民族的邪恶行为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世人面前大幅贬值,为什么唯有这片土地,世人一方面严厉地向他追讨生存的尊严,一方面又恭敬地向他索求思维的尊严?它的文化价值,为什么能悬浮在灾难之上而不受污染?(第118页)

读着秋雨先生在《追询德国》一文里对德国追询,我想起了德国前总理在二战死难者墓碑前下跪认罪的报道。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下跪,得到了波兰人的谅解;1995年,德国总理科尔的下跪,获得了欧洲犹太人的宽容。战后德国的表现赢得了世人的称道,令人感到这个民族经过浩劫之后更加成熟,使德国很快融入欧洲,并引领欧洲的发展。

这是智者的视野,智者的选择!这或许能回答秋雨先生对德国的追询。

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不禁感叹意犹未尽。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不知道秋雨先生为什么选择一张巴塞罗那窄街的照片作为书的封面:在白天昏暗的窄街里,有夹缝中求生存的晨露光霭,亮开了这条青石板小道,熠熠闪金。

当我掩卷闭书,再来凝视这张照片时,从阴影中,仿佛看到了金色光芒扩展延伸的力量,仿佛明白了秋雨先生的智慧与期盼。

无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过自己该有的生活,因为本色才能不畏苍凉寂寞,而凝结于历史长河之中;智者会坦然面对历史的悲伤,甘于成为一块不碎的贝壳,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智者会永保人类的善良,甘于承担历史重任,伴随着永不消逝的历史而长存;智者会正视过去的罪过,甘于用虔诚的拜谒,去迎接未来。

智者视野无际,智者脚步无疆,智者思域无垠!

写于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