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刘邦的第一次“飞跃”
一、楚怀王来了
刘邦夺回丰邑后,休整一个多月。在薛县(今枣庄市),项梁召集周围所有的反秦义军去开会。此次会议史称“薛郡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很多,当时楚国方面有头有脸的军队首领都参加了,对反秦事业意义重大。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陈胜被杀后,楚国当前的政治、军事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可是,这么重要的会议为什么由刚从江东过来的项梁召集呢?
第一个原因,项梁是陈胜创立的张楚国的“上柱国”,名义上是楚军最高军事长官。不过,项梁这个“上柱国”的职位来得不明不白。陈胜刚占据陈县,称张楚王。陈胜派一个叫召平的将领南征广陵郡(今扬州市)。但还没把这个地方打下来时,召平听说陈胜被杀。他瞬间成为“无主之将”,无处可去。正在此时,他遇到刚渡过长江,北上抗秦的项梁。他找到项梁,假称陈胜派他封项梁为“张楚国”的“上柱国”,掌管“张楚国”的所有军队,指挥楚军对抗秦军。项梁、项羽叔侄向来有推翻秦朝、争霸天下的大志向,当时一听,也不管这一任命是真是假就接受了。
这时候,项梁要去中原逐鹿天下,正需要一个合法的名头,为自己和他的楚军要一个叫得响的名号。即使当时有人当面指出,召平在说谎,项梁以及其他人也无所谓。在战乱纷纷的时期,没有人有能力和意愿去查实这件事。
更关键的是,当时陈胜死了,秦军正在找下一个最大的反秦义军,谁充当这样的角色,其实也不算是什么好事,很可能招致秦军的重点打击。此时,秦军势头正旺,大家躲闪唯恐不及,既然项梁不怕,愿意扛起反秦大旗,吸引秦军进攻,对其他起义队伍也没什么不好。因此,项梁接受“上柱国”职位,继续率兵北上,一路上没有任何人对项梁的身份产生过质疑。
第二个原因是,项梁掌控的军队实力最强。在北上的过程中,项梁先后收编陈婴、英布等人的兵马,最后到达下邳。这时他手上掌握的兵马已达到六七万人,在当时各路起义军中可谓“首屈一指”。为牢牢控制彭城周边地区,占据楚国的政治高地,项梁率军消灭擅自称王的景驹,整合其队伍。项梁攻伐景驹,是楚国内部争权夺利的内讧。但从当时反秦起义的形势看,兼并各路楚军,对凝聚力量对抗秦军极为有利,也是必走的一步。从此,项梁雄踞楚国经济政治核心区,成为当时楚国最有能力掌控全局的人物。
当时,反秦起义形势不明朗。项梁和秦嘉、景驹火拼的地方是彭城附近,但章邯所率秦军驻扎在距离彭城西边大概一百一十公里的栗县(今河南省夏邑县)。距离项梁的军队近在咫尺。项梁打败秦嘉、景驹后,派出两员别将去攻打章邯,但他们中一个当场被杀,另一个逃跑后因兵败被项梁杀了。为抵抗秦军,项梁率军抵达薛县。之后,他主动出击,派项羽长途奔袭三百多公里,扰乱秦军后方,很可能是烧毁秦军的粮仓。项羽攻陷襄城(今襄城县),屠城而还。这场长途奔袭很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低落到底的楚军士气。秦楚对抗在形式上,楚军扳回一局。
楚军与秦军之间,表面上看打成平手,但下一步与章邯率领的秦军对决,能否有把握取胜呢?项梁其实心里没什么底。陈胜吴广死后,楚国境内各路起义军,山头林立,一盘散沙,正面临着被秦军各个击破的危险。此刻,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摆在项梁面前:如何快速实现政治统一、思想统一和军事指挥统一,最大限度地整合楚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资源,以对抗大兵压境的秦军。而在完成资源整合之前,还需要提防秦军突袭,“时间”和主动权并不在项梁手上。
既然项梁是“上柱国”,实力最大,他为什么把大家都召集到一起开会,讨论未来的军事、政治和思想方针,而不是直接成为政治、军事领袖,指挥军队与秦军作战呢?从当时情形看,项梁召开“薛郡会议”,既必要,也必需。
一个原因是,他和他的军队从会稽郡远道而来,在当地没有政治根基和群众基础,和当地百姓、各路起义首领和豪强大族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当地的反秦队伍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全力支持他。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这个“上柱国”怎么得来的,大家实际上比较清楚。他的势力大,没人愿意计较,但如果他直接发号命令,指挥楚地各路义军作战,却缺乏合法性和权威性。
为把一盘散沙的军队凝聚起来,形成合力,与秦军打一场有把握的胜仗,作为楚军的“主心骨”,项梁亟须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会议这种形式,统一思想,整顿人心。在短期内,项梁可以树立起权威,让大家拥戴他成为楚军合法的领导者。
项梁作为会议召集人,只要大家来,则意味着承认他的军事领袖地位。如果能在会议上当场信誓旦旦地表示拥护他的领导,他的目的至少在形式上已达成。以后,如有哪支起义队伍违抗他的命令,项梁将拥有对这支起义队伍处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薛郡会议结束后,项梁基本上实现了统一思想、整合楚军和树立权威的目的。但考虑到当时形势,项梁却不能在会议上要求大家拥护他称王。
在秦末,推翻秦朝、实现关东六国复国,是一种在民间暗流涌动的思潮,对社会的影响很大。陈胜称王是对这种思潮的修正。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谁冒的险大,谁付出得多,不管是谁,都有资格当上“王侯将相”。
从当时的情况看,陈胜这个说法有一定“市场”。原因一是来自传统观念的影响。战国后期,天下陷入战乱之中,征战频繁。为激励士气,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军功爵制。根据军功,对立功的将士封侯拜相,给土地豪宅等奖励。这一制度的普遍实行,逐步使“多劳多得”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个原因更重要,陈胜宣扬的理念更能激起普通人参加起义的积极性和热情。在秦末,关东六国的贵族统治基础早被秦朝打击得破碎不堪,秦朝建立的统治秩序被瓦解,不畏生死的草头王和侠客们纷纷起事。为谋富贵,他们对这样的理念相当拥护。
陈胜的现身说法形成强大的榜样力量。比如,陈胜派武臣攻略赵地,武臣刚占据赵国国都邯郸,就自立为王了。陈胜的部将葛婴没向陈胜请示,擅自拥立一个叫襄疆的人为楚王。大家要拥立地方豪侠和义军陈婴为楚王,但陈婴的母亲觉得他不够资格,害怕惹来杀身之祸,坚决反对,而劝说儿子去给别人当臣子。他母亲的意思是,反秦成功后,能博得封侯待遇就行了。类似事例在陈胜反秦之后遍布关东六国旧地。
刚开始,起义形势一片大好,大家还真没太注意这种理念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秉持这种理念后,各路起义军都拥有称王独立的理由,互相之间很难形成有机的组织体系和集中而统一的军事力量。具体表现,一是各路义军为保存实力,对秦军攻打其他义军作壁上观,不予援助。比如,武臣和邵骚、张耳、陈馀攻略赵国,武臣被大家拥立为赵王后,希望秦军和张楚国作战,赵国从中渔翁得利。他称王之后,对继续攻打秦军不再上心,一门心思自保。长此以往,结果一定是大家被秦军各个击破,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二是为争夺领导权而互相攻伐,相互损耗实力。
看到这种局面,即使项梁对称王很向往,也会有所顾虑。项梁刚把一个擅自称王的景驹给杀掉,他应该能想到,如果他敢于随之称王,别人也会效仿他,造他的反,杀他的头。
在这种背景下,项梁召开的薛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议题,需要大家讨论后达成共识,这就是:究竟谁来当楚王,领导楚国,完成反秦大业?
此时,居鄛(今安徽省桐城市)人范增给项梁提出建议。他说,因陈胜自立为王,没有立六国后裔为王,他的军队和国家缺乏号召力,导致败亡。现在大家来投靠你,是因为你的祖上世世代代都是楚国将军。大家认为,你能复立楚国国君的后人。
这是范增第一次出场。他的意思是,在楚国境内,要解决当前的政治军事乱局,规避潜在的危险,关键要让当楚王的资格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抬高称王门槛,让那些想凭拳头硬而自立为王的人都死了心。基于此,立楚国国君的后裔为楚王,是最佳选择。范增推荐楚国国君的直系后裔熊心当楚王。他指出,借用楚国世袭国君在民间所拥有的传统影响力和号召力,打出复国旗号,才能凝聚人心,避免走上陈胜败亡的老路。
他大概怕项梁犹豫,故意暗示项梁,大家来投靠他,是因为相信他家世代是楚国将军。他的出身让大家相信,他对楚国和楚国的国君忠心不贰。如果现在不立楚国国君的后裔为王,大家随时会离他而去。
不过,楚国应该有很多国君的后裔,为什么偏偏范增推荐熊心当楚王呢?历史上,算上熊心这个楚怀王,实际上有两个楚怀王。在熊心之前,还有一个楚怀王,是熊心的爷爷熊槐。
公元前299年,熊槐受秦国丞相张仪的欺骗,被扣留在秦国。虽然逃跑成功过,但后来还是被秦国抓回来,最后客死在秦国。几十年来,楚人对此事一直无法接受、忘怀。
如果拥戴熊心当楚王,熊心是楚怀王这支脉系的后裔,根红苗正,在法统上没问题。一旦得到大家认可,那些靠实力起家的地方豪强、侠客,因和楚国国君没有血缘关系,失去当王的合法性。其他楚国国君的旁支后裔,因不在熊槐这支脉系上,也会失去称王的法理基础。从此,在楚地,“草头王”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的恶劣局面将被彻底扭转。
如果拥戴熊心当楚王,还能让大家想起秦国曾对他爷爷做过的恶行,激起楚国军民的同仇敌忾,更能鼓舞楚国民众反秦抗秦的热情和激情。从各方面来看,熊心是当时楚王的最佳人选。在薛郡会议上,项梁采纳范增建议,派人从民间把熊心找到。当时熊心正在民间放羊,生活在低贱和贫困中,历史选择了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危机四伏中,第二代楚怀王熊心闪亮登场,走上历史舞台。
李开元教授指出,楚怀王被立,是王政复兴对陈胜平民王政的一次修正。历史好像走了回头路,但面对史无前例的大变局,那时的人们,其实并不会分清历史应该走的方向。此时的刘邦并不知道,熊心只是自己的配角。
二、项梁之死
熊心成为楚王,史称“楚怀王”。他对刘邦的事业发展有利还是不利呢?从现在看,楚怀王熊心把刘邦推向事业的第二个高峰。
之前,刘邦接受项梁军事支援,收复根据地丰邑,与项梁建立紧密且互相信赖的关系,在形式上,刘邦已成为项家军的一员。在楚怀王时代,项梁的政治地位非常高,是楚国军事和政治真正的“一把手”。楚怀王上位,传统楚国复兴。刘邦出身地方杂牌军,有机会借助项梁完成“鲤鱼跳龙门”的艰难一跃,这是刘邦梦寐以求的。
以项梁为军事首脑、以楚怀王为国家元首的楚国,是当时楚国境内唯一的合法政权。本来一盘散沙的楚军,一下子有了主心骨。在薛郡会议和楚怀王出场后,刘邦受到项梁进一步器重。项梁派刘邦和项羽外出征战,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来看,刘邦是军事主官,项羽是副官。大概从这个时期,刘邦、项羽并肩作战,结下深厚的兄弟情义。后来,他们都承认曾经“约为兄弟”,大概是在这个时期。
从某种意义来看,这段时间里,项梁把刘邦看成嫡系军队。项梁之所以这么对待刘邦,除了觉得刘邦确实能带兵、会打仗,还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个原因是,刘邦的政治军事实力不高,提拔刘邦不会威胁到项梁的政治地位。刘邦是地方杂牌出身,在楚国传统势力中没有根基。他在找项梁借兵前,所带的兵马不到一万人,不像其他起义军军队,如陈婴的军队,动辄就数万人。
另一个原因是,在危难之时,刘邦求助过项梁,项梁给予他无私帮助。项梁曾借给他一支军队,让他带去夺回根据地丰邑。按照游侠做人做事的规矩,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刘邦欠项梁的人情,项梁也会把他当自己人看。
刘邦投靠项梁后,有实力派项梁罩着,从此算有了政治、军事上的靠山,以后不会遭到像雍齿这样的人暗算了。楚怀王确立后,他努力工作,往小处说,为效忠项梁和报答项梁的知遇之恩,进一步寻求到来自项梁的军事和政治上的保护;往大处说,是为国效命,使个人和他的团队拥有更大上升空间。
当然,刘邦是否真心实意地把项梁看作死命效忠的“主子”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家知道,刘邦是很有追求的人。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刘邦遇到一个重大变故——项梁突然被杀。
薛郡会议后,项梁与刘邦、项羽出去征战,与齐国的田荣、龙且一同进攻东阿。刘邦、项羽攻破成阳,在濮阳东又一次打败章邯。紧接着,刘邦的部将曹参斩杀三川郡守李由,这是非常重大的军事胜利。三川郡控制着通往洛阳和关中的中原地带,号称天下之中,是战略要地,是彭城往西与楚国紧邻的最重要的秦朝统治区域。李由战死,出现一个统治的真空地带,通向关中的门户可能由此洞开。李由是秦朝丞相李斯的儿子,个人名声大,杀了他,战果更加非同寻常。
楚军和章邯的秦军对决,连续取得几次胜利。这时,项梁大概有些飘飘然。在定陶,项梁一时疏忽大意,被章邯夜袭成功,兵败被杀。一些学者认为,项梁被杀,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秦朝政府从关中把王离所率领的长城边防军调来,躲过项梁耳目,与章邯军队悄悄合兵,秦军实力顿时大增,蒙在鼓里的项梁对此没有做出相应准备,在夜袭里丢掉性命。
项梁的死对楚国震动很大。刚稳住阵脚的楚国像断了脊梁骨,再一次面临着不知何去何从的险境。刘邦、项羽等楚国诸将分别收缩兵力,向彭城撤退。刘邦驻军砀郡,吕臣驻军彭城东,项羽驻军彭城西,摆出保卫彭城、等待秦军攻击的架势。
不过,楚军紧张过度了,秦军并没有乘胜追击。《史记》记载,可能秦朝认为,项梁已死,被项梁抬出来的傀儡楚怀王不是难对付的角色,章邯以为楚地不足虑了。章邯转军至赵地,配合王离的秦军,攻灭赵国。此时在赵国的秦军,将赵王歇和张耳围困在巨鹿城内,王离急需要章邯大军支援,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赵地叛乱。总之,在关键时刻,章邯撤军北上,楚国躲过近在眼前的灭国危险。
楚国“折”了项梁,原先那个名义上的“主心骨”楚怀王熊心,瞬间成为真正的“主心骨”。这时候,楚怀王正在都城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地理位置在彭城南边。根据《史记》记载,听说项梁死了,他来到北边的彭城,站到对敌前线。但按照《汉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给大家的感觉是,因为刘邦、项羽建议楚怀王从盱眙迁都到彭城,楚怀王被迫来到彭城。如果楚怀王主动来彭城,说明在危难之时,他是一个不甘心做傀儡的人,趁着权臣项梁已死,要有所作为,颇有一些挽大厦于将倾的魄力。如果被动而来,则显得他缺乏领袖的气质和能力,完全是政坛上的“活道具”。在一些影视剧里,如1994年上映的《西楚霸王》中,以及高希希导演的《楚汉传奇》中,都把楚怀王这个人物刻画成懦弱、无能的样子,甚至在《西楚霸王》这个电影里,还把楚怀王刻画成一个傻子。如此理解楚怀王,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楚怀王能“上位”完全依靠军事强人拥戴,而被拥戴之前,他还在给人放羊,作为贵胄出身,如果不是实在混得差,谁也不会干这个活儿。推算起来他应该有五十多岁,甚至年龄更大。在那时候,这个年龄基本上算老年人了。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他应该不是属于志向远大、壮志凌云的雄主。
另一个原因是,楚怀王后来被项羽流放到偏远之地,而且被追杀在去封地的路上。从他出场到离场,很难让人把他看成雄才大略式的人物,怎么看都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不过,从项梁死后楚怀王的表现来看,真实的楚怀王可能并非如此。项梁一死,刘邦、项羽赶忙回兵到彭城附近,而不是为项梁报仇。在《史记·秦楚之际年表》中明确记载,听说项梁被袭杀,“项羽恐”。虽然没说刘邦恐,可能给刘邦留了面子,但学者周骋认为,当时刘邦和项羽面对这一致命打击,都很害怕,表现出乱了方寸的样子。尽管《史记》记载,面对项梁的突然死亡,楚怀王“恐”。但从他北上彭城和以后收拾楚国政局的作为来看,楚怀王显出镇定自若和勇于担当的不凡气魄。有学者认为,把楚怀王“恐”理解为恐怕项梁之死导致楚军彻底崩盘溃散、人心尽失,倒是比较合适的。
从楚怀王到彭城后做的三件事,也能很好地说明,他可能不是我们认为的任人摆布的“傀儡”,而是有担当、有主动性、有一定抱负的政治人物。对此考证,也能反证出“他主动来到彭城”的推测是合理的。
第一件事是楚怀王坐镇彭城后,把楚军的兵权尽收手中。根据《史记》记载,楚怀王到了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收了项羽和吕臣的兵权,亲自统领楚军。把项羽的兵权收缴上来,等于向天下宣示,项家军已经被收归国家。吕臣曾是陈胜部属,陈胜死后,他组建“苍头军”,是除项梁之外,非常有实力、有声望的楚军将领。收缴吕臣的军队,等于把陈胜这一支楚军,也收入囊中。但对刘邦,楚怀王反其道而行之,却封刘邦为砀郡长,赋予他砀郡的地方行政管理权,壮大刘邦集团的实力。
第二件事是整顿楚国内部政权格局。在当时楚国军队中,有三种势力,一个是项梁从江东带来和收编的军队,另一个是陈胜留下的军队,还有一个是刘邦这种地方杂牌军队。政治资源的分配要由军事实力来决定,现在,楚怀王要打压项家军和陈胜留下的军事力量。按照这样的意图,楚怀王这样分配政治资源:
一是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给项羽比较高的政治地位,在政治上安抚项家军。却让一个没有军事实力做后盾的人接替项梁,出任楚国的“上将军”,统领楚国全部兵马,这个人就是后来被项羽斩杀在军中的宋义。
二是任命吕臣当楚国司徒,掌管民政方面的事务。为了进一步安抚吕臣,让吕臣的父亲吕青当楚国的令尹,即楚国丞相,相当于最高行政长官。在政治上,楚怀王给予吕氏父子最高的礼遇,安抚陈胜留下的军事力量。
三是暗自拔高刘邦的政治地位。楚怀王给刘邦的待遇,从表面上看,和上面这些人相比并不高,官职是砀郡长,爵位是武安侯。从政治实权上来看,刘邦仅是一个地方上的行政长官,低于吕氏父子的官位,但掌控一个郡的经济资源,拥有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的基础,他从此获得独立发展武装力量的权力。在乱世,军权和行政权力决定一个人的话语权和地位。
楚怀王实施一系列政治安排,既打压占据政坛主流的项氏集团、陈胜集团,又抬高非主流的力量,使不同派系的政治军事集团相互制衡,楚国的政治格局趋于稳定。而他自己则掌控全局,不再担心被任何一方势力挟持和架空,成为真正有实权的楚王。
楚怀王为什么支持刘邦呢?
首先刘邦毕竟不是项梁从江东带来的嫡系军队,没有深深地切入项氏集团,与项家军不存在无法割裂的渊源关系。在项梁死后,刘邦不会为项梁留下的政治、军事集团继续忠心耿耿地效命。
其次是刘邦的实力弱小,提高他的实力,可以赢得刘邦真心拥护,为楚国培养出除项氏集团、陈胜集团之外的军事政治集团,形成一支新兴的力量。一旦成功,这支军事力量因为是自己一手扶持的,必将听命于己,使自己摆脱围绕项家军形成的军事政治集团的控制。
最后是刘邦集团在之前的作战中,表现得可圈可点。如果让他获得更大的发展资源,楚怀王相信,刘邦集团会很快壮大起来,成为他能够依靠的对象。
第三件事是楚怀王向“楚国的诸将”发出著名的“楚怀王之约”,也就是“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楚怀王向诸将发出这一约定,在“后项梁时代”,充分反映出在前途未卜、险象环生的时候,他敢于担当反抗暴秦、恢复旧国的重任。在已掌控楚国政局后,他施展远大志向,积极进取,在其他诸侯国忙于自保和苟且之时,他率先挑出灭秦的大旗。显然,他不是一个愿意当“傀儡”的人。
三、楚怀王之约
楚怀王之约对秦朝灭亡、项羽败亡和汉朝建立这些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史记》和《汉书》中,“楚怀王之约”分别被详细记载在《高祖本纪》《高帝纪》。原话是“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句话字面上理解就是,不管是谁,只要他第一个杀入秦国,并使那里的老百姓安定下来,他就能在秦国称王,也就是秦王。如果非要抠字眼的话,只杀进关中,但没本事在那里站住脚,也不会封这个人为王。这“定”字很重要。那么为什么一定说要进入关中为王呢?进入其他地方就不行吗?
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说说楚怀王发出这个约定的背景。当时,从全国起义形势看,在关东六国的故地上,都有起义军在活动。在魏国,有魏王豹;在赵国,有赵王歇;在韩国,有韩王成;在燕国,有韩广;在齐国,有田荣;在楚国,就是楚怀王熊心。在以上国家中,魏国、韩国整体上还控制在秦朝手里,赵国正受到章邯和王离两支秦军主力围攻。只有齐国、燕国和楚国比较安全。从起义军的首领看,魏王豹、赵王歇、韩王成、田荣和熊心,都属于关东六国国君的直系或者旁支后裔,只有远在北面的燕国韩广出身秦国小吏。
从大的形势上看,虽然陈胜、吴广起义之初,高举兴复六国的大旗,但具体做法是自己当王,没有延续关东六国的社稷。经过半年,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包括陈胜,大部分都被杀了。全国的起义风向回到“兴六国之亡,继六国之绝”上来了,主流的路线是恢复六国故地,立旧六国国君的直系或旁系后裔当王。当然,这是各路起义军经历惨痛失败后,而不得不选择的路线。
楚怀王为巩固王位,维护既得利益,必须要支持这种只有六国国君后裔才能分“蛋糕”的做法。而秦国是大家的死敌,可以说是死有余辜,一定要把他灭掉。但灭掉后,自然不能再让秦朝的皇室成员当王。当初,秦国灭掉六国,毁六国的社稷和宗庙,如今,如果能攻入秦国,也如法炮制,“一报还一报”,非常符合当时六国社会各界的想法。如果这样,秦国这块地盘将成无主之地,如果有谁再要称王,只能去关中称王。现在楚怀王向楚国诸将发出这一约定,一是能够极大地激励楚国各路将领;二是通过报楚国被灭之仇,抬高自己在楚国和天下的政治地位,巩固到手的王位;三是承认关东六国既定格局,高调宣扬王业复兴的重大举动。
既然是约定,一定是说给大家听的,那么谁最可能实现这个约定?《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记载,这个约定是楚怀王说给“诸将”的,也就是“楚怀王与诸将约”。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将领要实现这个约定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成为一支独立军队的带兵官,另一个是有机会出征。从当时情形看,如不出意外,只有两个人有可能实现这个约定。
一个是宋义。在项梁败亡之前,宋义曾在和齐国来的使臣交谈时,预言项梁必败,被楚怀王认为知兵善战。宋义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被封为“卿子冠军”,统辖楚国所有军队,是当时楚国最高军事长官。但仅有这个头衔,并不意味着能入关中称王,他必须有机会亲自带兵出征。当时,赵国被章邯和王离两支秦军围攻,危在旦夕。楚国接受赵国求援,宋义统领楚国主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去赵国救援。从此,宋义拥有统领一支独立军队出征的权力,他成为第一个最有机会入定关中称王的人。
另一个就是刘邦。楚怀王扶持刘邦,任命他为砀郡长,并掌握一支独立军队。《史记》记载,在发出“楚怀王之约”前,楚怀王“令沛公西略地入关”,明确命令刘邦西征,攻灭秦国。刘邦也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为什么楚怀王会先下令让刘邦直接向西攻打秦国后,才发出“楚怀王之约”?这个好像不公平,有“吹黑哨”的嫌疑。
从《史记》记载看,是先让宋义和刘邦出征,而且是让刘邦往西打,宋义带着项羽、范增往北边打,然后才有“楚怀王之约”。任何人都能看出来,楚怀王在偏袒刘邦,让他捡大便宜。从表面上看,大家都可以抢那块蛋糕,但实际上把其他人都撵走,只让一个人过去,这确实是在“吹黑哨”。
但《汉书》和《资治通鉴》不是这么记载的。其他内容上都一样,但偏偏把“令沛公西略地入关”去掉了。可这两本史书在后面又非常突兀地写道,项羽因为痛恨秦军杀了项梁,为报仇,不愿意和宋义去北面救赵国,而要和刘邦一起往西边攻打秦国。这说明确实是在“楚怀王之约”发出前后,刘邦受命往西攻打秦军。如果没有让刘邦往西边攻打秦国,就不会有项羽吵吵闹闹地要和刘邦同去。这么看,《史记》的记载比较靠谱。
《汉书》和《资治通鉴》把“令沛公西略地入关”这句话去掉,显然是有意为之。很可能的原因是,班固和司马光都看出,楚怀王是在“吹黑哨”,而这两人写史书,都有维护帝王光辉形象的倾向。如果按照楚怀王的安排,项羽基本没有作为一支军队的统帅先入关中而称王的可能。
对这样的军事部署,当时所有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奥秘。再加上之前楚怀王一系列的夺权行为,大家都知道楚怀王要干什么。项羽要求和刘邦一同往西边攻打秦朝,这说明项羽看出“楚怀王之约”和楚怀王军事部署的意图。如果楚怀王的部署实现,刘邦真的第一个入关中称王,则必定会维护楚怀王的政治地位。从此,楚怀王就掌握了一支与项家抗衡的势力,政治威望和威信更有保障,以后,可以再采取其他政治手腕,逐步把项家军完全瓦解掉,成为真正有实权的楚王。
尽管项羽要求和刘邦西征,不愿意和宋义去救赵国,但楚怀王不会答应他。根据《史记》记载,楚怀王和周围的楚国贵族说项羽“僄悍猾贼”。他们还说,项羽曾经攻破襄城,因为人家坚守,就把一城的人都屠杀了,很没人性。总结以前楚国征伐的教训,必须派像刘邦这样为人宽厚、不喜欢杀戮的人,去攻占关中之地,才合适。他们以此为借口,没同意项羽的要求。
其实,他们说这些话,明摆着是在糊弄项羽。刘邦以前和项羽一起在外面征战时,也曾经屠过城。
说刘邦是“宽大长者”,从后来的情形看,也不能完全是错。毕竟,刘邦确实入关中后,没有肆意屠戮,做事很规矩;项羽则大开杀戒,烧杀抢掠,搞得乌烟瘴气。但从当时情形看,在楚怀王和高级贵族们手上,还真没有过硬的证据来说明,刘邦就一定不是第二个项羽。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可能觉得刘邦年龄大,江湖混久了,会和人交际,在楚国的地位又不是很高,见谁都很客气,让人有好感而已。
后来,“楚怀王之约”并没有被落实。大家都知道,刘邦不负众望,第一个跑到关中,但在鸿门宴上,被项羽一脚踢到一边。项羽当着诸侯和诸将的面把“楚怀王之约”废掉,还把楚怀王明升暗降,表面上尊其为义帝,实际上是高级傀儡。即便如此,项羽还嫌楚怀王碍事,《史记》记载,项羽逼迫义帝离开彭城,封地郴县。然后,又秘密指示九江王英布等人,在楚怀王去封地的路上把他杀了。
虽然楚怀王的下场很悲惨,但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他的政治和军事部署并没有明显的漏洞。关键原因是,项羽这个人做了两件出乎意料的事,一件是在安阳(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内,不是今河南省安阳市)擅杀楚军主将宋义,夺军,掌控北征的这支楚军;另一件是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秦军主力。同时,项羽又遇到一个极为罕见的好运气,这就是章邯二十万秦军投降他。这三个重要事件同时发生,项羽军事、政治威望和地位瞬间飙升,超过楚怀王的掌控范围,导致所谓的“楚怀王之约”化为泡影,刘邦也因此受到一定牵连。
任何约定都要由背后的实力做保障,特别是在唯实力决定地位的乱世,没有绝对实力,不管谁发出的约定都会最终沦为废纸。因为以上三个偶然的因素,使项羽逐步具备了废除“楚怀王之约”的实力。项羽向来就有称霸天下的野心,自然不会白白浪费任何机会。
当然,这些偶然事件,刘邦在受命西征秦朝时,并不知晓。刘邦出身不高,机会不多,因为攀上项梁和楚怀王的高枝,终于得到称王的机会,这对他而言弥足珍贵,虽然距离目标还很遥远,前方还有很多不可知的危险在等着他。
四、刘邦西征
楚怀王发出“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之后,刘邦和项羽向不同方向出征。从这时起,刘邦真正开始独立自主的发展,向着汉朝的建立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走向事业的第三个高峰。
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后九月(本月是闰月),刘邦从驻地砀郡出发,到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朝和汉初,以每年的十月为岁首),到达咸阳,驻军霸上,历时大概十四个月左右。从西征路线看,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六月是刘邦西征的一个分界线。之前,他计划向正西打过函谷关,进入关中。之后,他率军绕道南阳,走武关,进入关中。
根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刘邦西征开始时,在楚怀王的授意下,收编陈胜和项梁在砀郡境内的兵马。从砀郡出发,刘邦率军向西北方向的成阳(今菏泽市东北)进攻,所部兵马大概一万。
从这一天起,刘邦开始他充满风险、前途莫测的西征。大概在同时期,宋义和项羽、范增率领的军队,向北进发,救援被王离、章邯围困的赵国。
《史记》和《汉书》对刘邦这个时期进军路线的记载,出入比较大。当年十月,刘邦转进成阳东南的成武县(今山东省成武县)。十二月,刘邦率军攻下夏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夏邑属于砀郡辖区。这时候,项羽在巨鹿征战。在夏邑,刘邦休整三个月左右,其间,从一个叫刚武侯的将领手上夺得四千多兵马,实力得到增强。
从之前的作战路径看,在前几个月里,刘邦的西征其实并没有真正开始,而是在砀郡以及砀郡周边地带和秦军作战。为什么西征前刘邦要在砀郡作战如此之久?
第一个原因是在砀郡境内有很多留守秦军,负责监视楚军。项梁兵败被杀后,章邯带着秦军主力,北渡黄河,协助王离进攻赵国。虽然章邯带走主力,但不会对楚国不设防。根据《史记》记载,章邯带兵走后,在成阳、成武、夏邑、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等地,驻扎一部分王离的长城守备军和章邯的秦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不可轻视,特别是王离的长城守备军是一支正规军队,长期与匈奴作战,战斗力很强。刘邦要西进关中,必须把这些地方的秦军扫荡清。否则,后方不稳,西征肯定受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保卫楚怀王和彭城安全。砀郡东部是彭城,楚怀王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也会下令刘邦把这一带秦军扫除干净。
第三个原因是掩护宋义、项羽军队的侧翼。宋义、项羽的北伐救援军与刘邦一起出发。根据历史学家辛德勇的考证,这支军队从巨野泽以东向北进发,救援赵国。巨野泽在哪里?从地理位置上看,到宋朝以后,这里是大名鼎鼎的水泊梁山。当时巨野泽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沼泽地带,面积很大。隋唐时期,这里的湖泊和沼泽南北三百余里,东西一百余里。刘邦征战的地方在巨野泽以西。在这里征战,应该还有保卫宋义、项羽所率领的北征军侧翼安全的战略意图。
扫荡完砀郡及其周边后,刘邦与彭越、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等人,共同进攻正北面的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境内)。可惜,尽管会集如此多兵马,却没有打下来。这时候,惨烈的巨鹿之战已经结束。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羽和诸侯军一起消灭包围巨鹿城的王离军;第二个阶段是,项羽和诸侯军与章邯在漳河、洹河附近对峙,后来章邯的军队全部投降。但第二个阶段更漫长,持续了六七个月。刘邦去进攻金乡时,项羽与章邯刚开始对峙。
项羽在安阳斩杀宋义,夺得一支楚军的领导权。这时,在楚国军队里,有能力实现“楚怀王之约”的人,只有刘邦和项羽。他们之间实际上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竞争第一个进入关中的名额。谁拿到这个名额,谁就可能成为“关中之王”。实力和根基都很弱小的刘邦非常看重这个约定,这是他能够合法称王的唯一依靠。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刘邦进攻金乡失利后,放弃继续进攻,挥师西进,进攻陈留县(今开封市陈留镇)。项羽在河北的军事行动,肯定对刘邦的西征及其节奏产生影响。他开始加快西征步伐,努力夺得入关中的头筹。
刘邦进攻陈留县,驻扎在郊外。当时,陈留是个经济发达的地方,存储了大量粮食和军需。这里也是秦军重点防御的地方,秦军的战斗力很强,这让刘邦一时无计可施。
在陈留附近,刘邦碰到当地名人郦食其。他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儒生,也研习纵横之术,掌握靠讲道理帮别人摆平事的技术。虽然有才,但人很狂傲。体制内的人不愿意重用他,可能他的情怀和理念更像侠客,他也不愿意进入苛法严密的秦朝官僚体系。所以,他平时也就是干些守城门之类的工作。
不过,他很愿意追随侠客刘邦,大概觉得刘邦和他是“一丘之貉”,志同道合。当时,刘邦身边有一个骑士,是郦食其同乡的儿子。郦食其对这个骑士说:“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拜托骑士把自己推荐给刘邦。骑士说,刘邦不喜欢儒生,平时骂儒生,见了儒生,还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郦食其对骑士说:“没关系,你就告诉刘邦,我是儒生,把我推荐给他。”
刘邦见郦食其时,一边让两个侍女给他洗脚,一边见他,表现得很没礼貌。郦食其就知道刘邦轻视他,就给刘邦上了一堂文明礼仪方面的课:“刘邦你要成功地灭掉秦朝,对我这样年龄大的、阅历深的人,总要讲点礼貌吧。”刘邦收敛放肆行为,对郦食其恭敬起来,把他收入帐下。
其实,当时刘邦还真不是看不起有文化、有才能的人。在郦食其来见刘邦之前,刘邦非常迫切地让人打听和招徕各地的“贤士豪俊”,想收罗这些人为己所用。他为什么如此高调地表达轻视儒生的态度呢?结合当时刘邦遇到的最大问题来看,他大约觉得儒生出的谋、划的策没什么实用价值。他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打仗、求生存,每天在刀头舔血讨生活,需要面对各种阴谋纵横和征战攻伐。而儒生围绕“仁”讲的那套理论,暂时实在不需要,他没闲工夫和谁谈论治理天下的问题。
郦食其来到刘邦阵营,没有给刘邦讲太多的大道理,相反,直接借助自己和陈留县县令的私人关系,通过耍阴谋,帮助刘邦攻下陈留县,暂时缓解了军队给养不足的问题。在这里,郦食其劝说他的族弟郦商,投靠刘邦。而郦商加入刘邦军队,还带来四千兵马,这对刘邦西征以及之后的建国帮助非常大。
与此同时,大概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项羽在漳河附近和章邯处于拉锯战之中,双方僵持不下,互有胜负。
刘邦从陈留出发后的两个月,一路上,能打下的城市就打,打不下的就绕过去。他准备率先攻下咸阳,消灭秦朝。四月,刘邦的部将曹参等人把洛阳的南北要地打下来,但没打下洛阳。在野战时,刘邦的军队被洛阳的秦军打得惨败。
在城阳县(今河南省登封市),刘邦收罗溃败的残兵,究竟何去何从,面临艰难抉择。这时候,如果刘邦想绕过洛阳,从洛阳旁边穿过,进军函谷关,肯定不行。因为洛阳被高山丘陵包围,往西,进入崤函古道,道路崎岖,山川叠嶂。如果绕过去,后勤补给必须从洛阳周边通过。如果不打下洛阳,很容易被洛阳的秦军截断补给线。另外,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地方——荥阳以及在荥阳附近的敖仓。敖仓是当时最大的粮食储备地。因为有粮食,这里的秦军很多。如果绕过去,很容易被实力更强大的秦军切断后路。最后一个原因是,过了函谷关,就进入关中,而后直达咸阳,这条线路在战国时期是六国进攻关中的传统路线。几百年来,秦军在这条路线上布置严密的防守设施,没有足够的兵力很难打下来。
此时,他的军队不过两万多人,继续打下去,不会有任何新进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促使他必须马上决定,绕开洛阳和荥阳,打入关中,这个原因就是刘邦迫切想争得第一个入关中的名号,赢得合法称王的机会。
赵国一个叫司马卬的将领(据说是司马懿的先祖),占据河内郡(今焦作市)。当年四月,准备从洛阳北边的平阴渡口渡河,南下进攻洛阳,摆出打下洛阳和函谷关,进入关中的姿态。按说司马卬的军队是反秦友军,但正在和秦军作战的刘邦,竟抽出兵力,在黄河岸边把司马卬打回去。这一军事行动暴露出一个信号,刘邦非常看重第一个入关中。但更关键的是,司马卬南渡黄河,可能预示着河北的诸侯军的压力明显减少,已经开始准备过河入关。留给刘邦的时间不多了。
当年五月和六月,秦朝上层出现重大变故。赵高对秦军在前方作战的将领加深猜忌、排挤,为此,章邯在与项羽作战时更加趋向消极。从当时陈馀写给章邯的劝降书中可以看出,赵高弄权,把秦朝高层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对此,天下人都已知道。由此推测,刘邦感觉到项羽胜利在望,如果继续在洛阳耗着,等项羽带着大队人马来了,自己只能被裹挟进项羽的楚军之中,一同入关中。到那时,他再想称王是不可能的。为此,刘邦要赶快绕路,最后赌一把,第一个攻入关中。
和其他诸侯不一样,刘邦的军队是和项羽的军队同出一门。刘邦的军队还是项家军的一个分支。如果等项羽来了,已成为楚国上将军的项羽,完全可能收编刘邦的军队。刘邦立刻率军南下,绕开洛阳和荥阳,即使不是第一支入关中的反秦队伍,也能躲开项羽所率楚军,刘邦依然可以牢牢地控制一支军队。在秦朝灭亡后,刘邦和将领保留着实力和筹码,可以争取恰如其分、甚至更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刘邦在城阳收集残兵败将,然后,从叶(今河南省叶县)向南,沿着伏牛山脉的一条谷地,打到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后来,曹操进攻在新野的刘备时,也选了这条行军路线。可能刘邦很急切地想赶在项羽之前进入关中,到达宛后,他甚至要放弃攻打这个城市,绕道进入关中。
这个想法被张良劝阻,原因可能是:当时,赵高派女婿阎乐诛杀秦二世胡亥,又立子婴为帝,子婴暗谋除掉赵高,整个朝堂进入人心混乱的状态,秩序崩坏的恶局导致人人自危。政治斗争白热化,波及地方层面,也包括宛。这里的秦军及其将领人心惶惶,无心保卫秦朝江山。如果不打下这里,绕道过去,谁能保证宛的守军不会突然从后方袭击刘邦军队?后路被切断,刘邦西征会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鉴于此,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通过开出“封赏宛的郡守爵位,答应不屠城”等条件,招降在宛的秦军。
之后,通过攻伐、劝降和收买等方式,刘邦军队顺利拿下宛、武关、蓝田和汉中等地,但从整体上看,几乎没有打什么像样的仗。等到刘邦进入咸阳时,项羽已和章邯媾和,章邯率二十余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之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裹挟着投降的秦军,达黄河北岸,准备过河进入洛阳。在这次“入关中”的锦标赛中,刘邦力拔头筹,这里既有运气也有能力的成分。但当刘邦摘得如此巨大的硕果时,他和项羽都面临着巨大的人生挑战和难题。